APP下载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建设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3-12-27徐玫格

乡村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空心化乡土农民

徐玫格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的强力推动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农村迅速兴起大规模的进城务工潮。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人口结构失衡、土地撂荒、宅基地闲置、农业边缘化、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凸显,无疑给乡村建设带来了诸多现实难题。

1 农村“空心化”与乡村建设概述

在城乡双轨制这一时代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而农村只剩下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各类资源明显匮乏,这使得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社会治理、环境改善都难以为继。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规划缺失,导致农村呈现“发展粗放化”与“空间外延化”并立的局面。农村“空心化”是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骤降,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土地利用铺张浪费而形成的一种劣化发展过程,具体体现为农村的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从根本上说,农村“空心化”就是农村地区经济职能、社会功能的全面衰退。农村“空心化”会严重阻碍乡村建设发展,加大城乡发展落差,阻碍城乡融合发展,并给国家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乡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使乡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1]。截至2020 年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目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尚不完备,在向村覆盖、向户延伸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政治高度看待乡村建设工作,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扎实推进乡村建设。2022年5月,《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对大力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健全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

2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建设困境

2.1 乡村建设主体缺失

第一,村民自治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民在乡村长期建设实践中探索取得重大成果。村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但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大多数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儿童文化基础薄弱、民主法治观念不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和能力不足,导致村民对村务的管理缺位,并对村干部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村民自治往往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乡村自治的实际主体就从村民异化为少数村干部,使村民自治逐渐异化为“村干部自治”,不利于乡村建设。第二,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离开农村,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儿童并不具备乡村建设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急剧降低,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受影响。这不仅直接加剧了农村的凋敝和衰败,更增加了农村医疗、养老、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压力。

2.2 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第一,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增加了农村的闲置土地。由于小农户农业生产收益较低,且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日益增多,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显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需求,导致农村土地大面积撂荒闲置,形成了空地、荒地和废地。第二,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部分农民常年在外务工,其农村住宅长期空置废弃。这既有损于农村整体规划布局,又加重了农村的道路、排水、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按规划建设实施的负担。在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设施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甚至部分设施无人使用,导致设施被闲置废弃,既占用了较多土地,也是对生产生活资源的极大浪费,给乡村建设带来了较大挑战。

2.3 经济发展缓慢

第一,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村委会的统筹规划和引导,但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的精英都前往城市谋求发展,导致村委会缺乏合适的干部人选,村级组织难以注入新鲜血液,最终导致乡村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第二,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因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模式落后且组织化水平较低,难以实现技术革新和农业机械化,也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第三,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有技术、懂经营的人才严重缺乏,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低盈利性也使社会资本不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充足的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撑。第四,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大多农村地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在大多农村地区产业链条中,存在重资产多轻资产少、资源型多市场型少、初级农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的现象,属于低端产业链,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产品附加值不高。第五,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发展逐渐衰落,难以吸引城市居民消费,同时农村人口外流使得大部分农村地区消费力强的人进入城市消费,农村消费人群的大幅度缩减严重损害了本就不健全的农村商贸系统,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难以发展。

2.4 乡土文化缺失

第一,作为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我国的乡土文化是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培育和繁衍并持续发展的。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失改变了以土地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形态,城镇化、现代劳动分工日益打破了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熟人社会秩序,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价值、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乡土文化日渐退出人们的视线。第二,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分散而居的农民的交流活动日益减少,同时农村青少年对于现代文明的接受度远高于农村传统文化,导致诸多乡土文化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式微、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礼治秩序日渐动摇,阻碍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三,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民日渐摒弃了传统建筑,推崇现代建筑,导致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受到极大破坏。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凝结了先辈们的心血与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艺术、生产技艺和生活情怀,传统建筑受到破坏也使乡土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近年来,我国自然村落数量锐减,大量传统村落消失。随着这些村落的消失,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湮灭,割裂了人们几千年来的情感记忆与“乡愁”,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乡土”的审美认知,而这显然不利于乡村文化建设。

3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建设突破路径

3.1 培育多元主体助力乡村建设

第一,各地要强化乡镇党组和政府的人才队伍培养,促进农村党组织领导队伍的整体优化,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强化农村社会工作、经营管理和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在持续推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工作的前提下,从体制上进行创新,鼓励优秀高级毕业生下沉农村、驻扎农村,并从当地的致富能手、在外打工经商的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和退伍军人中挑选优秀人才参与乡村治理[3]。第二,各地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对有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的农民,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培训,为其提供指导意见,或在线下组织农业专家到农村授课,现场提供技术咨询,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对农民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提升其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农业生产带头人,鼓励“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将有潜质的农村人才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第三,各地要加快培育公共服务人才,着力培养乡村骨干教师,健全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定期组织能力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人才下乡服务,振兴乡村文旅体育事业;支持熟悉农村的规划建设人才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塑造乡村特色,提升农村环境治理,从而发挥各领域人才合力,助推乡村建设。

3.2 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第一,对于自然荒废的土地资源,村集体可采取复垦、复绿等方式进行整治,并在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三权”分置要求,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发展农业“新六产”。第二,政府要探索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方法,通过代缴社会保障金、一次性买断等方式鼓励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放弃土地承包权,为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释放土地资源。第三,对于闲置宅基地,可鼓励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以盘活农村闲置住房资源,引导农村住房租赁市场向好发展,为愿意体验农村生活或开展农业经营的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住房,从而充实农村人口,刺激农村消费,提高农民收入。第四,在宅基地的规划批建上,政府要大力宣传“一户一宅”政策,严格执行农村宅基地审批手续,杜绝“随意扩占”乱象。宅基地无论新旧,皆需要在村集体的统一安排部署之下规划管理。宅基地的规划利用必须要以节约集约为导向,应避免因盲目建设而造成宅基地闲置浪费。

3.3 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政府可通过合理的报酬体系、适当的待遇水平,培养、吸引、留住农村精英,为村级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培养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能力过硬的干部队伍;鼓励村干部干事创业,建立薪酬增长制度,为村干部开辟职位晋升通道;着力落实村干部“五险一金”全覆盖,探索有效发挥离任村干部作用长效机制;帮助基层干部扎实有效解决工作中、生活上出现的困难,让村干部有干劲地带领农村经济发展。第二,政府应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水平,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设施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入股龙头企业,完善各类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活动,促进共同富裕。农村地区可采用“大企业+农民”和“技术人才+农民”等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在农村的适度聚集发展,既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又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流,助其实现“离土不离乡”并获取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4]。第三,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将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以加快建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应坚持“放管服”改革方向,建立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重点领域。第四,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各地政府应当立足自身优势确立特色产业,明确特色产业发展策略,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力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规划并积极引导农民选择农业项目,减少农民因盲目跟风而造成产业贬值。各地应以“一县一品”“一市一业”“一村一品”为指导思想,从大局出发,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第五,在刺激消费方面,各地政府可依据地方特色,以加强休闲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为重点,依托传统民居、特色民居,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例如,可开发新型的休闲游憩农业,制定并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主体与村集体、农户等合作,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旅游业发展,并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式,进而提高农村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要健全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强农村商业设施和物流建设,完善农村的消费环境,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3.4 加强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

第一,相关部门要重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了解乡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归属,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之处,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动力。不管是可观可感的乡土文化物质载体,还是无形无相的文化技艺和文化传统,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因此,必须同时兼顾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始终以保存为首要任务,对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核进行全面、主动的传承。各地可将乡土文化运用于旅游与其他行业,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活态传承乡土文化,从而实现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新生。第二,增强全民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相关部门要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中,尤其要对基层工作者和农民群体普及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教育工作,同时将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符合地方风俗习惯的乡村文化内涵与形式,丰富“空心村”的乡村文化,满足农村留守群众的精神需要,丰富其精神世界,从而为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达到有效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的目的。第三,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应将当地的乡土文化及其衍生品考虑在内,制订保护乡土文化的专项规划,其具体内容可以涵盖民风民俗、古建筑群、乡训家训、宗族祠堂、民间技艺、珍稀古树等,在保护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

3.5 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应当积极救助帮扶农村留守家庭,为其提供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针对性服务[6]。政府要主导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降低农村养老服务组织准入门槛,使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7]。第二,我国政府可以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以特困农民生活基本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济和农村灾民救助、特困家庭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生产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内容,覆盖全国农村地区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运行体系[8]。第三,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采用就地安置和集中安置等方式,统筹规划乡村布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吸引农村人口返乡,鼓励城镇人口到农村投资创业、旅游、养老。对于那些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乡村,要加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推进其现代化建设;对于那些不适宜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空心村”,应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之上,科学进行迁村并点,从而更好地利用社会公共资源,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日益严重的“空心化”,农村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滞后,给乡村建设带来了较多难题。目前,我国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这种“空心化”现象的背后则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模式与城市经济增长模式之间巨大的不匹配。因此,各地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和“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发展基本思路,从人口、经济、文化、土地等方面下功夫,才能逐步解决我国农村“空心化”难题,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空心化乡土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