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2023-12-27甘发旺张利香
文|甘发旺 张利香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转型时期,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正成为现今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理念。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持续增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云这些新的技术挟裹着医疗卫生、大众健康这些老话题转眼成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新潮流。
自从2014年起,腾讯公司就借助其移动端微信App推出了微信全流程的在线医生就诊平台和线上智能医学就诊平台。目前该平台包含200多万专业医生用户,平台的服务业务遍布于医生之间、大众与患者之间、医疗机构与商业服务之间的几个服务类型板块。阿里巴巴公司凭借其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数据计算等方面的优势,成立了探索科技创新前沿的重点实验室“达摩院”,已实现了医联体B超和医学检验分析领域的突破,达到专家的水平。
然而,现阶段我国互联网和健康医疗行业依旧欠缺医学知识兼顾“互联网视野”专业知识综合的人才,这个问题也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模式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的瓶颈。 “互联网+医疗”模式不仅为我国医疗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动能,而且能够将更多新的就业途径、就业岗位提供给每年毕业的医学生,而不是仅仅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
医学院校作为未来医疗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医疗人才培养需求及专业应用需求,把由原来单独的专业课程单条腿培育模式逐步转变为“专业课程和互联网+”两条腿走路模式,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教学实训的全流程,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应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知识进行创新创造。
一、 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机遇与优势
(一)医学创业市场前景广阔
医学院校的专业性、专项性导致了传统的医学生就业观念形成,大多数人认为,医学生创业就是开诊所、买卖医疗设备等方式。但对于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广大医学生而言,大量的资金成本和较高临床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是他们所能够支撑的。因此大多数医学生往往把层次较高的公立医院、高薪的私立医院作为就职就业的首选。“互联网 + 医疗”这个新兴市场的崛起和兴起,对医学生就业创业而言,具有了更多的可选择的空间和余地。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融合创新而产生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实现医疗服务的在线化,达到随时随地快捷高效,个性化和精准化诊疗的目的,把医学专家积累的宝贵临床经验,转化成标准化的知识基础库,做到数据驱动医疗服务。
(二)组织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指导团队
各学校在国家的要求下,都建立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在指导中心的不断指导和培训下, “双师型”和技能型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广大青年教师经过课程建设改革的锤炼、外出学习、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对“互联网 + 医疗”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担当起了既能教授学生就业创业基础知识的讲授者,同时各院校指导中心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学者、企业家、校友等为医学生做就业创业指导讲座,构建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有特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三)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方式、医疗手段、医疗设备、医疗思维等相比传统医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医疗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医疗衍生出了远程信息化会诊、远程专家指导、远程专家库支持等多种模式,医疗手段更是结合了医学、计算机、物理学、化学、人工智能等多门技术。在此种背景下,教育教学服务人员和学校管理者提出了“以医学基础为基石,信息素养为辅助,重构学习行为,重建知识形态”的理念,提出了一个主题,多个融合的教学模式,一个主题是:始终把学生的就业创业作为培训提升的首要和最终目标。多个融合是指: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融合物理学、人工智能等,使在校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创业环境,成为就业创业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
(四)整合优化培训孵化基地
各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建立整合了现有生化、物理、计算机等实验室、智慧医学综合教育中心、情景化训练中心、VR教学训练中心、技能中心管控平台、大数据平台,专业数字化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等作为创业就业普及训练平台,加强以校内相关立项的科研为引导,搭建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练兵平台、通过各种平台的融合联动,师资队伍的组合整合,形成医学生能够参与的机制,乐于参与的氛围,能够获得实效的模式。
二、 实施措施
(一)划分兴趣小组
根据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的自身特点,将医学生划分成为不同的兴趣小组。如智慧医疗设备、可穿戴医疗设施、VR组、医疗大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组、医疗软件设计组、医疗电子商务组等不同的分组。根据不同的分组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教学大纲、实训课题。
(二)整合实验室构建创业训练基地
将原来作为医学基础课的化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设计合理性、实效性、方向性、应用性的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学中学、学中做,达到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的统一,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而且做精做强了课程的体系。项目的设置和设计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分类别、分模块,实现了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思维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
(三)开展技术交流科技作品评比等
面向医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方面的技术交流、沙龙活动、知识大赛等。如面对医学影像学生,开展以机器视觉在心脏病检测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对医学检验学生开展以细胞视觉检测等专题的知识交流,对护理等专业开展以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系统的构建。紧紧围绕医院信息管理、辅助诊断、专家系统、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生理信号与图像分析、智能仪器的操作、医院大数据平台、医学VR技术等方向。
(四)角色扮演及虚拟模拟训练
学校应该设计基于信息化的医学生创业就业的虚拟情景实训室,构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创新创业→评价总结→拓展延伸”的训练实训过程,打造不出校园体验创业环境和职场人生。提前提早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化处理能力,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训练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我能动”,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规划、增强学生的自我能动性。
(五)构建信息化学分评定
打破原有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课程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终结性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讲座、沙龙活动、完成的项目、实景模拟等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断细化和优化评价的指标,让指标能够进一步指导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来。
总之,学校课程的设置需进一步满足市场和未来学生职业的需求,将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环节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