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路径研究

2023-12-26陈如清张俊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2期
关键词:科教产教应用型

陈如清,张俊

(嘉兴南湖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2]这是党和政府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地方,对接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3-4]。

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5-6]。嘉兴南湖学院围绕“红色基因、绿色发展、协同共赢、立德树人”这一主线,实施“红色大学”“城市大学”和“产业伙伴型大学”三大战略,致力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此同时,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7]。机电工程学院面向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特种设备产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建设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8]。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产业与教育融入不深、学生应用研究和应用实践“双能力”不强,产业创新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应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整合行校企优质教学资源,探索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标

遵循“对接产业、服务需求、引企入教、实践育人、资源共享”的建设思路,集成和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完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体制[9-10]。围绕地方特种设备行业的人才需求及新技术发展方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行业企业为平台,构建七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深层次多元合作的全方位产教融合新体系,建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四链融通”的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有效实现专业与产业同步、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匹配,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着力化解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11]。

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将基地打造为人才培养的实验区、科教融合的试验区、产教融合的服务区、创新创业的孵化区,成为特种设备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共性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设备资源共享的重要基地,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学融创”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2 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路径

2.1 实施路线

对照基地建设目标,按照“实践教育基地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科教融合学院组建→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建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产教融合师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产教、科教融合人才培养试点”的实施路线,确定整体建设方案。

以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特种设备产业领域需求为导向,探索产教、科教融合新模式,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筹建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多主体协同的组织架构,探索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四大使命,通过多方深度融合,逐步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发展组织运行机制,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三链衔接,图1 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路线。

联合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共建科教融合学院。为推进科教融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了《科教融合改革试点日常运转工作机制》和《科教融合改革试点工作专班职责和组成人员》,制定了科教融合学院年度工作计划。

政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依托嘉兴南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创新服务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人才与资源共商、共建、共育、共享机制。

2.2 育人机制构建

构建产教、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具体举措有:(1)以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充分调动多方优势资源,“课程为点、专业为线、专业群为面、育人为体”,着力构建“政学产研合力推进、点线面体协同发展”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将校企深度合作融入高校育人、企业创新中,推动校企合作迈向新高度;(2)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培养链嵌入产业链,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将工程案例编写进教材,将产业链内容转化成教学内容,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推行“校中厂”“厂中校”和“一课一企业”模式,在地方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生产线与实训室(校中厂)和教师工作站(厂中校),通过“一课一企业”,贯通“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集群产教深度融合[12-13]。

2.3 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具体举措有:(1)根据学校安排部署,校企联合开展“百博进百企百院”试点工作,实施“学校编制、企业薪酬”高层次人才发展新机制;(2)实施“双导”(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和“双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科教融合学院)管理。将教师派驻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研发与生产;行业专家进课堂,校企共建生产线,将企业的需求、生产、工艺和管理融入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践教育环境[14]。

2.4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通过实施“学训研创用”,构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举措有:(1)深度对接特种设备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构建“学训研创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技能培养成效和学生实践能力;(2)根据特种设备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科学研究紧密对接产业共性技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动态跟踪产业技术需求,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建成“虚拟设计”“智能工厂”等高层次、多功能、综合共享的核心技术实验室。搭建“虚拟四馆一车间”(即企业产品馆、师生作品馆、社会培训馆、科创资源馆和虚拟仿真生产车间),形成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在工程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区域产业升级改造提供服务支撑,打造教育教学资源云端共享平台。图2为实践形式及内容。

图2 实践形式及内容

实践教育基地主要为机电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可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训(技能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竞赛)、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实施“双导双院双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衔接的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特种设备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打造示范性“双导双院双融合”协同育人基地。

3 结语

面向机电类本科专业,实施“双导双院双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衔接的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未来特种设备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打造示范性“双导双院双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一方面,通过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和科教融合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研发机构和地方高校的互补优势,搭建产教-科教协同育人载体,为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实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突破校企用人机制壁垒,建立校企间人才流动通道,形成校企“愿景共筑、人才共育、资源共用、项目共研、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发展共赢”的七位一体发展格局,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对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科教产教应用型
《科教导刊》征稿函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科教之窗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