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教学策略与实施
2023-12-26岳颂华
岳颂华
(南京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英文缩写OBE)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威廉·斯派蒂(William G.Spady)于1981 年提出,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这些理念对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1]。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OBE 理念广泛应用于工程类和医学类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国内学者基于OBE 理念在工程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社科类课程教学中引入OBE 的研究与实践非常少。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强调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的学科,吸纳和构建OBE 成果指标体系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已有学者基于OBE理念探索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2],但对每一门具体的课程来说,还需要基于课程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支撑专业创新发展的决定要素,课程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注重以理论为指导,对人的行为进行多维分析和评估。本文将OBE 的核心理念融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与设计,确立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策略,开展多元过程性评价,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以满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求。
1 确立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1.1 将教学目标指标化为学习的成果目标
根据OBE 的原则,教育必须明确聚焦最有意义的结果,即学生完成学习后能展现出的成果--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和态度[3]。课程教学目标取决于毕业要求,必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教学内容要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方式相适应[4]。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和评估策略等所有的课程构建和教学决策,都是基于如何最好地促进期望的最终结果而做出的[5]。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成果指标点,依照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对应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果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具体的学习产出要点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以保证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成果目标一致。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是一个由宽泛到细节、从抽象到具体的细化过程,越具体、越有操作性越好[6]。因此,课程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成果指标,并通过考核方式明确成果的达成情况。
1.2 以问题为导向反向设计课堂教学
成果导向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在课堂教学层面能够保证对OBE 理念的落实,实现OBE 理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到课堂教学的贯通[7]。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遵循反向设计原则。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将这一培养目标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采用OBE 理念反向设计课程目标,并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见表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绪论部分和理论基础,二是从横向视角理解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三是从纵向视角理解个体生命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状况。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影响人类行为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不同阶段人类行为的发展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个案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表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目标与指标点
2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依据OBE 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应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激励者和协助者。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角色应根据需要转换。
2.1 任务点学习模式
通过反向设计,学生学习成果目标更加明确。为了便于学生学习,课程将成果目标具体化为学习的任务点,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完成任务点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忽略课下学生“学”的时间,也较少把教学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学习[8]。因此,为了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的需求,任务点以问题形式发布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后,围绕任务点整合课程线上资源,如视听资料、文本阅读、现实案例等,拓宽学生视野,为教师的课堂精讲奠定了基础。同时,课程内容讲授后,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随堂测试的结果,了解学生成果达成情况以及遇到的难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内容呈现方式逆转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将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9],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并能更明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
课程教学是专业教育体系的构成单元,每门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课程间的知识体系彼此关联。因此,任务点问题的设置以熟悉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及掌握程度为前提,将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串联,并促进学生实现课程知识的迁移与融会贯通。
2.2 案例研究合作学习模式
为了深入理解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采用案例研究与合作学习结合的方式。案例研究贯穿课程各章节,旨在培养学生关注以人类行为为中心的社会工作,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即以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强调学习中的社会性和合作性,区别于学习中的个体性和独立性[10],是与独立学习相对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初的美国,是近几十年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体现了OBE 理念的核心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程采用了以分组任务为基础的案例研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结合社会工作相关问题选择一个案例,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开展小组讨论,最终形成报告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分享与讨论。案例可来源于对相关资料的阅读,也可以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触的现实案例,非常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11],对比学生独立学习和教师讲授,这种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12]。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促进学生表达、分析与概括、人际沟通等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也相应增强。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需要将本土实务与多元教学方法相结合[13],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以及师生互动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通过任务点的完成、运用案例进行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开展多元过程性成果评价
过程性评价也称为形成性评价,能方便教师适时调整、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4]。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和优化教学,课程采用多元过程性评价。
3.1 实时评价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为了克服单一结果评价的片面性,并验证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达成程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动态实施评价。在每一授课单元都包含随堂测试以及对任务点完成情况的考核。这一评价方式贯穿于课程教学全程,尤其是利用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进时实时考核,学生可以及时了解阶段性考核结果。
3.2 基于自我分析的阶段性评价
由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注的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课程特点,要求学生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理论结合实际,全面剖析个人成长经历并分析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这一考核形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表示“正好可以专业地反思自己”,学生自我分析的积极性较高,通过该方式,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3.3 分组任务评价
分组任务采用合作学习、集体考评的方式。根据案例研究合作学习中的工作完成情况、分享情况,进行整体评价。要求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对案例进行多维分析,结合理论解释案例,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介入方案。其他学生对案例分享内容提出疑问,小组成员进行解答。在小组分享中,教师担任点评人、指导者、激励者的角色。
课程结束后的调查显示:所有学生都清楚过程考核的指标内容,认为在对课程的学习评价中过程考核很重要。这也弥补了传统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以平时成绩为辅的不足。虽然传统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中也包含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学习体验。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能实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学生能有效参与过程评价。
4 构建课程教学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质量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持续改进是教学设计中的长期发展目标。在教与学的不断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教学处于动态发展中,既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能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1 依据教学效果评估与达成情况改进教学
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学习成效,即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达成的指标度如何,这也是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基础。因此,依据教学成果指标点评价教学成效,是阶段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都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随堂测试或口头提问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学习产出效果。结合线上线下优势,实时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核以及学生的实时反馈,分析学生学习成果达成情况,以及反映出的问题,改进课程教学设计。
4.2 依据学生满意度与获得感的主观体验改进教学
学习不仅应注重结果,使学生完成任务指标,也应重视学生良好的过程体验,使其拥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对学生满意度的匿名调查包括课程总体满意度、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对教师的满意度、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学习结果满意度。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从内容到形式的满意程度和获得感以及对课程教学改进的建议。从学生满意度和课程学习获得感中总结经验,在问题改进与反馈中总结不足,并反思对策。结合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不断改进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5 结语
综上,通过反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产出指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需求、满意度与获得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元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主动性,能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反馈与持续改进相辅相成,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整改与修正,课程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OBE 核心理念。在“评价-反馈-整改-评价”的良性循环中,教学质量得以持续提升,满足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