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中学衔接的高师全球变化课程建构探讨

2023-12-26王晓翠吴殷洁芮莹徐嘉琪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2期
关键词:师范生变化科学

王晓翠,吴殷洁,芮莹,徐嘉琪

(1.盐城师范学院 城市与规划学院,江苏盐城 224007;2.盐城师范学院 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盐城 224007)

全球环境在不断变化,人口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空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给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1-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应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4]。青少年作为建设国家的后备力量,需要获取全球变化科学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全球视野与环境权益意识,而高师院校在全球变化方面的课程质量将影响到中学地理教育质量。因此,重视并进一步加强高师院校全球变化方面的课程建设,为中学输送优秀地理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师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对比分析我国144 所本科师范类院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高师院校一般将该课程设为2 学分的选修课,除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之外,其余高师院校均以考查形式设置该课程。未开设该课程的高师院校通常将全球变化的教学内容穿插于自然地理、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等专业课程中。由于教材编写需要一定周期,关于近五年在地理视角上全球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全球碳排放总量和增速的变化趋势等,需要教师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进行补充。由于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知识综合性、科学前沿性等特点[5],课时安排量为32 学时,提高了学生吸收、理解该课程的难度。以上因素导致高师院校全球变化科学课程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适应新时代中学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问题,使得地理类师范生在获取时空耦合观念、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中学地理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受到一定阻碍。因此,高师全球变化科学的课程建构势在必行。

2 大中学衔接的必要性

全球变化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模块中,突出了高中地理课程应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5];并且专门开设“全球气候变化”一节,以揭示不同时空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培养学生地理时空耦合观念,进而建立人地协调发展观。此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保留原有全球环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强化学生的环境权益意识,使学生从环境权益和环境问题两个方面来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6]。高师院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与中学地理教育衔接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地理类师范生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专业知识结构失衡,教学有效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因此,高师院校的地理专业全球变化科学课程设置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类师范生的中学地理教学水平,进而影响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 高师全球变化科学课程建构策略

3.1 课程性质与课程设置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在温室效应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蔓延、大气和海洋污染进一步加剧等一系列全球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全球变化科学是由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自然灾害学、宏观生态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涵盖了近二十年相关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角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在掌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其探索学术前沿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高师院校单独设置了自然地理系列课程,导致各学科课程之间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问题;或将自然地理学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开设,这虽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核心内容,但是受限于课程容量,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以及针对不断变化的现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球变化科学课程的设置恰好能弥补上述两门课程在设置上的缺陷,同时也为地理类师范生毕业后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正确指导中学生从环境问题和环境权益两个方面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奠定坚实基础。

3.2 课程设计面临的挑战

由于全球变化科学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知识综合性、科学前沿性等特点,该课程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课程设计的一大难题。碍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教材内容难以与最新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方法同步,如目前研究的“碳源、碳汇、碳中和”等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难以及时增补到课程体系,这就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授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否能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追踪该领域的前沿理论成果[7]。

3.3 课程内容设计与学时分配

目前,全球变化科学课程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全球变化(第二版)》[8]和《全球变化科学导论》(第三版)[9],主要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起源、基本概念体系和国内外科学研究活动,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关键过程、驱动力以及主要研究途径,全球变化和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现状及未来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在中国的表现等[8-9]。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除了全球变化科学的教材内容外,还引入现今全球普遍关注的“碳源、碳汇、碳循环”等问题来增强内容的科学前沿性。

还可使用一些网络教学资源拓展课程的知识面,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edX、Coursera、英国皇家地理学官网等平台,都可以为学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便捷途径。其中,清华大学的课程“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视角”、中国地质大学的课程“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哈佛大学的课程“The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宾州州立大学的课程“Climate change: the science and global impact”等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10]。

该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自然地理学、世界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遥感原理等课程之后开设的。全球变化科学课程作为师范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为2 学分,48 学时,面向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学生开设,讲授1 个学期,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

表1 高师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学时分配

3.4 教学方法与措施

(1)教师讲授。教师应主要讲解全球变化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此类基本内容能够更有效地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建立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迁移运用能力。(2)互动式学习。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将最新学术研究和现实环境相联系,采用以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提供相关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范围自主选定相关课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专题汇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形成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教师评价的链式结构。(3)案例分析。针对发生在地球系统的特定案例进行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中选取课题,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剖析问题、探究问题发生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等。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由教师组织评价[11-12]。

3.5 教学评价

笔者建议注重过程性评价,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具体分配如下:平时表现(占比10%)+课后作业(占比10%)+案例分析(占比20%)+期末成绩(占比60%)。其中,案例分析考查小组研讨、成果汇报中学生运用全球变化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可以针对某些科学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分析问题的逻辑结构是否合理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期末成绩以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评定[13-14]。

4 结语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全球变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模块为切入点,探讨高师院校如何更好地建构全球变化科学课程,将全球变化课程更好地与初高中教学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环境权益意识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的目标。

猜你喜欢

师范生变化科学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从9到3的变化
科学大爆炸
这五年的变化
科学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鸟的变化系列
科学拔牙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