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庙的五指柏
2023-12-26薛江锋
薛江锋
陕西韩城人把司马迁祠叫司马庙,说起司马迁,前边也一定会加“史圣”两个字,以表达发自内心的尊重。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写的这个龙门,就是韩城的古名。
司马庙在渭南市韩城南部,黄河、澽水、芝水交汇处的高岗之上,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据《清乾隆·韩城县志·第二卷》“墓冢”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由此可见,生长在太史公墓冢上的这棵柏树,年龄已有1700 多年。
世间千年以上的松柏有很多,可是一棵树和一个人联系起来,尤其是与这位用如椽巨笔书写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多年历史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联系起来的,仅此一棵。古柏忠贞不渝地守护着墓冢,见证了岁月的变迁。面对它,我们便觉得历史是那么的真实,仿佛伸手便可以触摸得到。
时光荏苒,在黄河岸边的高岗之上,历史的滚滚巨轮,早已在司马坡的古道上碾下深深的印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多少人曾在这崎岖的路上奔波,他们走累了,驻足,抬头,那座写着“高山仰止”的牌坊就矗立在路的转弯处。风追司马,千百年以后,人们用太史公评价孔子的话语,表达对太史公伟大人格和丰功伟绩的景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登九十九级台阶,就来到后人祭奠太史公的地方。穿过献殿、碑林,就来到了寝宫,“穆然清风”,太史公的坐像沉静安详,须发浓密,双目炯炯有神。他的头微微向北,人们说这是他在望着李陵出征的北方。
寝宫之后就是太史公的墓冢。这棵1700 多年的柏树,苍翠挺拔,郁郁葱葱,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接受着人们的朝圣,用一片浓荫守护着太史公的墓冢。因为树分五枝,韩城老百姓叫它“五指柏”,也叫“五子登科柏”——登科,是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美好愿望,人们来这里拜谒,在树下祈福,又增加了一份对功名的尊崇。
功名是什么呢?为什么从古到今,多少人孜孜以求,把求取功名作为一种理想?功业和名声,它是荣华富贵、光耀门楣,还是高官厚禄、作威作福?我在毛泽东主席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1944 年9 月8日,毛主席在延安枣园操场上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说:“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今天,越来越多的文化学者、中外游客,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纷至沓来。在司马庙,人们能得到内心的安宁和更多的思考。“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1958 年,一代文豪郭沫若为司马庙题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太史公曲折而伟大的一生。
今天,仰望这苍苍五指柏,仿佛能听到太史公“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的豪言,那是一个青年学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优则仕、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今天,仰望这苍苍五指柏,仿佛能听到太史公“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的诺言,那是一个突然失去父亲的儿子,面对父亲的嘱托,毅然子承父志的大孝。
今天,仰望这苍苍五指柏,仿佛能听到太史公“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的陈述,那是一个臣子,在同僚面临误解,龙颜大怒之时挺身为其辩护,在功过是非面前不随波追流、明辨是非曲直的忠贞。
司马庙古柏
今天,仰望这苍苍五指柏,仿佛能听到太史公“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的悲愤,那是一位史官,事业未竟而惨遭极刑之际,置生死于度外,忍辱负重、隐忍发奋、鞠躬尽瘁的执着。
今天,仰望这苍苍五指柏,仿佛能听到太史公“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独白,那是伟大的太史公终于著成皇皇巨著,完成了他的使命之后长吁一口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无悔。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今天,我们读《史记》,能感受到太史公“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认真甚至较真。太史公的书写,不是为权贵者写,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为人民书写,为那些真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老百姓更好生活而努力抗争的人来书写、来树碑立传,对人性中的真善美给予热情的褒扬,对人性的恶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历史的长河中,太史公点亮并高高举起了一盏明辨是非善恶的明灯,让华夏文明在天地之间熠熠生辉。他燃烧了自己,照亮后人前行的路。人们在内心深处保留着对他最真诚的景仰。
史圣千秋,君子万年。千百年后,来这里祭拜太史公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这棵苍苍巨柏下叩拜、瞻仰、沉思,这棵饱经沧桑的五指柏,在滔滔黄河岸边,默默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洗礼,关照着人世间的变迁,也见证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奋发有为,同心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