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比较 “ 有 ” 字句分析
2023-12-26邓芳菲
【摘要】本文主要从句法格式、语义以及“有”的词性三个方面对表比较的“有”字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将表比较的“有”字句格式记为“A+有+B+(C)+D”,分别对这五个成分进行了语义、词性、主客体、能否省略等方面的分析。阐明表比较“有”字句与比字句在比较概念上的区别,弄清了句式中C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般、那般、一般”等词的省略问题,并对表比较“有”字句中“有”的词性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比较义;“有”字句;句法格式;语义;词性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47-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39
一、表比较“有”字句的定义
“有”字句最早在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中提到,之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正式提出有关“有”字句的概念。在我国语法学界,对“有”字句的定义有两种,即狭义的“有”字句与广义的“有”字句。在对“有”字句的研究中,大多学者研究的都是狭义的“有”字句,以吕叔湘、易正中、张豫峰等人为代表。狭义的“有”字句,指以动词“有”或“没有”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如:通过互联网收听国际台直播节目的有4000多人次;到北京已经一段日子了,自己要办的事,仍然一点眉目都没有。广义“有”字句(即包含“有”字的“有”字句),既包含“有”或“没有”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也包含“有”不作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如:美丽的珊瑚,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树枝。
表比较的“有”字句是指带有表比较义的“有”字句,它没有典型比较句中“比”这个标志,但它在实际运用时会隐含有比较义。比如:“儿子没有爸爸高”“柚子没有橘子甜”“嫩姜没有老姜辣”“他的脸有城墙厚”等。表比较的“有”字句中“有”的词性一直存在着“动词说”与“介詞说”两种说法,取“动词说”的说法,在此将表比较的“有”字句中的“有”看作动词(具体依据在本文后文中阐述),相应地该句式也应属狭义的“有”字句。
二、表比较“有”字句的句法格式与语义分析
(一)基本句法格式
将表比较的“有”字句格式记为“A+有+B+(C)+D”,在这个格式中共有五个成分。
A为比较主体,是话语要陈述说明的对象。一般由名词充当,也可以由动词充当;B是比较客体,是作为参照物的。A与B之间需要在颜色、量度、重量、长度等具有程度义的方面具有可比性、可参照性。如“这颗钻石有鸡蛋那么大”,“钻石”与“鸡蛋”,一个是石头类,一个是食物类,它们之间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在体积、大小这个比较项上它们可以进行比较,用“鸡蛋”这个人们熟知的事物的大小来说明这颗钻石的大小,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另一方面,A与B之间的词性应该是对应的,不能A是名词类词语,B是动词类词语,如*小明有创业好了。根据语料分析,A、B位置的词性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种:
1.A、B二者都由名词充当
如:女儿有书桌高了。
他的腰有水桶粗。
他的肚子有西瓜大了。
康康没有哥哥成熟。
A、B二者都由名词充当时句式一般为陈述句,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女儿”“他的腰”“他的肚子”“康康”是比较主体,是话语要陈述的对象,“书桌”“水桶”“西瓜”“哥哥”是比较客体,是参照物,它们分别在高度、粗细、大小、成熟度几个方面与比较主体存在可以比较的项。
2.A、B二者都由动词充当
如:吃饭(哪)有做饭累?
打工(哪)有创业好?
下山有上山累?
难道学习有干活苦?
跑步没有坐车快。
A、B二者都由动词充当时,句子多为疑问句、反问句、否定句。“吃饭”“打工”“下山”“学习”“跑步”是比较的主体,话语陈述的对象,“做饭”“创业”“上山”“干活”“坐车”是比较客体,它们分别在劳累度、价值量、劳累度、痛苦度以及速度这几个方面与比较主体存在可以比较的项。
C位置一般由“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般、那般、一般”等词充当,表示程度或复指,在某些情况下可省也可不省,在某些情况下不可以省略。
(1)当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移到句尾时,句中的“那么、那样”等词不可以省略,能够移到句尾的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多为由名词充当的成分。
他们没有祖辈那么大的雄心壮志。
妹妹有绣娘那样灵巧的手。
“他们没有祖辈那么大的雄心壮志”按照格式还原应为“他们的雄心壮志没有祖辈(的雄心壮志)那么大”,是拿“他们的雄心壮志”与“祖辈的雄心壮志”作比较。当比较主客体移到句尾时不能省略“那么、那样”等词,*他们没有祖辈大的雄心壮志。
“妹妹有绣娘那样灵巧的手”按照格式还原应为“妹妹的手有绣娘(的手)那样灵巧”,当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移到句尾时不能省略“那么、那样”等词,*妹妹有绣娘灵巧的手。
(2)当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分别处于相应的A、B位置时,这里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般、那般、一般”等词可省可不省。
如:这葡萄有糖(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甜。
他的肚子有西瓜(这么/那么/这样/那样)大了。
这里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般、那般、一般”等词有“复指代词”与“程度副词”的争议,如果为复指代词的话应该起着强调突出的作用,划分句子层次时应该与B划分在一起;如果为程度副词的话,那就起着修饰后面的形容词,表达“量”或“度”的多少,划分句子层次时应该与后面的形容词D一起。本文认为,该句式要表达的重心在于比较主体,说明比较主体的情况,而复指强调比较客体是没有必要的,所以这里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般、那般、一般”等词与后面的形容词的关系更为紧密,看作程度副词更恰当。
D是比较项,也就是A、B之间比较的方面,一般由形容词充当,少数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如:下山有上山累?
这葡萄有糖那样甜。
他有老师那样写得好。
爸爸有妈妈那样愿意做家务吗?
(二)语义分析
1.“有”字之语义
“有”是一个动词,具有“存在”“领有”“领属”等义。单看“有”并不具有比较义,只有在表比较的“有”字句句式中才具有比较义。所以对这类“有”字句的语义分析不能仅从“有”字出发,而应从整个句式出发。“下山有上山累?”“这葡萄有糖那样甜”,这里的“有”在句中蕴含有比较义,还有其自身的“存现”义,表达“这葡萄有糖那样甜”这样一个事实。
2.D位置上词语之语义
D是比较项,也就是A、B之间比较的方面,一般由形容词充当,少数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当由形容词充当的时候,可以分为“高大类”与“矮小类”两种形容词。“高大类”形容词比如:高、大、多、亮、快、粗等等;“矮小类”形容词比如:矮、小、少、暗、慢、细等等。在使用的时候,“高大类”形容词出现的频率更高,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意愿,比如“小明有爸爸高了”“妹妹吃饭有姐姐多了”。但是“高大类”形容词与人的心理意愿并不总是完全对应的,有时,“高大类”形容词也会不符合人的期待,比如“他的肚子有西瓜大了”,而“矮小类”的形容词也会符合人们的期待,比如“他切的土豆丝有厨师切的细”。
3.整个句式的概念
在表比较的“有”字句中,并不是哪一个单独的成分表达着“比较”义,而是整个句子带有比较义。A、B分别为主客体,“有”本身为“存在”“领有”“领属”等义,D位置由形容词或动词性词语充当,其本身也不单独具备比较义。只有在这个句子当中,当其各成分构成一个整体时,A、B才分别表示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D才表示比较项、比较方面,而“有”表达着A趋近于B,因A趋近于B那么也自然蕴含着比较之义了。表比较的“有”字句中的“比较”与典型的比字句中的“比较”概念有所不同,比字句中的“比较”是就比较主客体之间的某一性状的比较,得到的结果可能是A(比较主体)“胜出”,也可能是B(比较客体)“胜出”,比如“橘子比李子大”,这种属于比较中的差比。而表比较“有”字句的“比较”是一种平比,是一种趋近,一种企及义。
如:女儿有书桌高了。
他的腰有水桶粗。
他的肚子有西瓜大了。
跑步没有坐车快。
这里的比较主体是要陈述的对象,是未知信息,而比较客体是已知信息,是作为参照物的,整个句子表达A在某方面趋近(或没有趋近)于B,不管是肯定句“女儿有书桌高了”还是否定句“跑步没有坐车快”,都传达出趋近于达到但没有超过之义。“女儿有书桌高了”,蕴含有女儿身高趋近于书桌高度或女儿身高跟书桌一样高两种情况,这是与比字句“女儿比书桌高”在语义传达上的区别。
三、表比较“有”字句中“有”的词性分析
表比较的“有”字句中,“有”的词性存在着动词与介词之争。林泰安在其《这个“有”可以看作介词》一文的开篇提到,“现代汉语中的‘有’字,不但具有动词性,而且具有介词性”。林认为,例如“那块钻石有核桃那么大”“这孩子已经有他爸爸这么高了”“谁有他认得的人那么多”类似表比较的“有”字句中,“有”应为介词,原因在于首先动词可带助动词“着、了、过”,能单独使用,而介词不能带助动词,显然这里的“有”不能带助动词,也不能单独使用。
把“有”看作介词的划分:
小张有小王高。 我没有你清楚。
层次一 主(小张)
谓(有小王高) 主(我)
谓(没有你清楚)
层次二 状(有小王)
(高) 状(没有你)
中(清楚)
层次三 介(有)宾(小王) 介(没有)宾(你)
林引用邢福义《词类辨难》(2003):“介宾短语连着主语说出来站不住,介宾短语不能充当谓语”,说明这里的谓语中心语是“高”“清楚”,“小王”与“你”是介词“有/没有”引出的比较对象。
本文认为,林泰安将“有”作为介词是有待商榷的。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对于表比较“有”字句中“有”的词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中提道:“量度和比较是相通的,在句法上有共同的特点。”以表量度的“小明有一米高”为例,若为介词,那么就不能说成“小明有一米”,因为介宾短语不作谓语。然而,实际运用中,这样的例子是成立的,如“猪肉有五斤(重)”“水有一尺(深)”。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有”为介词是不成立的,这里的“有一米”“有五斤”不是介宾短语,而是述宾短语。从类比的角度推理,既然量度与比较是相通的,那么这里说表比较的“有”字句中的“有”是介词也是不成立的。
第二,在“有”后被比较的对象是否可以省略的问题上,林泰安认为“有”为介词,那么其后的宾语是一定不能省略的。但“有”后表比较的对象其实是可以省略的,如“小张有小王那么高”在一定语境中说话人可手指着小王,然后说“小张有那么高”。这样“有”为介词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介宾短语中的宾语是不可以省略的。
第三,“有”/“没有”是否可单独使用,若能则为动词,否则为介词。林泰安明确提出表比较的“有”字句中的“有”不可以单独使用,事实上,这样的用法也是存在的。如“姐姐有妈妈高吗?”回答“(姐姐)有”或“(姐姐)没有”。不仅如此,“有”与“没有”可以用肯定否定形式并列的述语形式构成正反问句,如“姐姐有没有妈妈高”。另外,还可以与“比”字句相对比。如:“姐姐比妈妈高吗?”回答:“(姐姐)比”或“(姐姐)不比”。然而,这种用法是不成立的。因为“比”是介词,是不能单独回答问题的。只有问“姐姐比不比妈妈高”时句子才符合规范,而此时的“比”却为动词了。从这一点上看,本文更傾向于认为表比较的“有”字句中的“有”为动词。
第四,一部分观点认为“有”虚化为介词,在这里并没有具体的动作含义。但是“有”是同动词,在文句中用法与动词相同,但不表示动作或情状。所以不能仅凭“有”的意义实在性去判断它是否虚化。这里的“有”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仍旧是动词,是二价动词,关涉两个元。“女儿有书桌高了”,这里的“有”关涉“女儿”和“高”。
另一方面,朱德熙在其《语法讲义》里面将这类表量度、比较的“有”字句看作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
基于以上几点,本文认为表比较的“有”字句中“有”仍为动词。而刘振平也在《表比较的“有”字句研究述评》(2010)中提道:“将‘有’看作动词,并不会带来研究和教学上的不便,所以依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将‘有’看作动词,不失是一种可行的处理。”
四、总结
将表比较的“有”字句格式可以记为“A+有+B+(C)+D”,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首先,在此句式中,A与B分别为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这二者之间需要在颜色、大小、重量、长度、高度等带有程度义的方面具有可比性与可参照性。其次,处于C位置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般、那般、一般”等词看作程度副词更为合适,起着修饰后面的形容词表达“量”或“度”多少的作用,其能否省略与表比较的主客体所处的位置有关:当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移到句尾时,句中的“那么、那样”等词不可以省略;当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分别处于相应的A、B位置时,这里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般、那般、一般”等词可省可不省。再次,关于表比较“有”字句中“有”的词性分析,本文从“有”后被比较的对象是否可以省略、“有”/“没有”是否可单独使用以及“有”为同动词等方面阐释了此处“有”为动词的依据。最后,从三个小的方面对该句式的语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表比较义的“有”字句与单纯的比字句不同,比字句是一种差比,而表比较义的“有”字句是一种平比,带有趋近、企及义,传达出趋近于达到但没有超过之义,这是与比字句在语义传达上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4]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5]张豫峰.现代汉语句子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6]张豫峰.“有”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8, (03):28-31.
[7]张豫峰.“有”字句的语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3):19-23.
[8]朱文雄.这个“有”还应看作动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
[9]刘振平.表比较的“有”字句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4):86-90.
[10]刘苏乔.表比较的“有”字句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2).
[11]陈维娟.汉语量度“有”字句之辨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8,(06).
[12]熊仲儒.汉语量度有字句的句法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04).
[13]刘颖.现代汉语中几种表示相同比较的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8(3).
作者简介:
邓芳菲,江苏海洋大学,研究方向:漢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