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子》中的齐家思想
2023-12-26苏晓婷
【摘要】《管子》内容丰富,涉及道家、法家、儒家、兵家、阴阳五行家思想以及黄老之学。《管子》中诸多言论更是多以家国为主题,除了强调维护国家强盛富有之法以外,更注重以治家喻治国,用治家思想启示治国之法。对《管子》中所体现的齐家思想的阐述,既对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礼仪法治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有所了解,又能提取该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当今社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管子》;齐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7-009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27
有学者提出《管子》一书乃是“春秋到战国末年齐国历代推崇管仲功业的学者的著作汇”[1]14。《管子》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其中既有齐国史官对管仲言论的记录,也包括管子学派代代累积之言,由是《管子》思想经久不衰。正是《管子》适应性强的特点,至今学者对其研究热情依旧不减。以往学者对管仲以及《管子》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涉及《管子》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以及对《管子》的注释等方面。近年来,学者偏重阐述《管子》之君臣观、道德观、生态观、人才观等问题。《管子》并未就治家问题进行专题阐述,但是基于家国同构的理念,讨论治国方略时涉及治家问题。国内如段付军《弘扬〈管子〉“孝悌”思想重塑和谐家庭》[2]4-7,曾对《管子》“孝悌”思想进行梳理。“孝悌”是家庭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维系家庭成员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的纽带;但《管子》一书中蕴含的齐家思想不仅包含孝悌,更是强调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合力达到齐家的目的。本文试对《管子》齐家思想进行分析。
一、齐家先修身
《管子·权修》云:“有身不治,奚待治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於乡?有乡不治,奚待於国?有国不治,奚待於天下?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3]52天下以国家为根本,国家以乡为根本,乡以家庭为根本,家庭又以人为根本,而人的根本在于自身,从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国、治理天下,对于身处不同层次阶段的人提出的要求不尽相同;如要达到治家层次,自身品德修养须高。另外,不论是治家或是治国,均讲求上行下效之道,将个人品德推及其他家庭成员,由是更易形成一家之风。《管子》中有言,“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3]759道存在于天地之间,虚空而无形体,德可化育世间万物,无论是君臣之礼、父子之义抑或是万物之法,其中都蕴含着道与德;进而修身既要修道亦要养德。
道于人而言,“不远而难极也”,但“去欲则宣,宣则静义;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3]767。也就是说人虽难以达到道,但若丢弃嗜欲,做到通达、精与心合一,则能超世独立而明察万物,进而不断地接近虚空之道。修身之道亦要修恭逊敬爱之道,故曰:“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恭逊敬爱之道,吉事可以入察,凶事可以居表。大以理天下,而不溢也,小以治一人而不损也。”[3]605以恭逊敬爱之品德来浸润自身而为荣,以不修此种品质为耻。如果自身缺乏这种品质,哪怕是父母兄弟之间也会因为相互追逐利益而彼此关系恶化;与之相反,不仅可以提升自身修养、承担起主持家族吉凶大事的责任,更有甚者由此能够达到治国层面。正所谓:“德之来,从于身”[3]793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3]778。端正外形、整治内心,德可建也。“人能正静者,筋肕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於颜色。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於戈兵。不言之言,闻於雷鼓。金心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3]783。秉持端正虚静之心,则可头顶于天、脚立于地,耳目聪明,明察万事而智通四方之极,此乃修德之功。
二、制定家法并严格遵守
《管子·牧民》篇载:“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3]16治家有治家之法、治乡有治乡之法、治国有治国之法。虽说家国同构,治国与治家有相通之處,但是仍然需要具体事物具体对待;要整治、管理好一个家庭,必须要有家庭之法,即家法。家法家规的制定,并非是一蹴而成,其首先要受到国法的制约,即一家之法遵从一国之法,在国法的规定范围内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另外,制定一家之法亦不能闭塞视听,而是要善于学习其他家族管理家庭的方式方法,从而吸纳其中有益成分,“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3]16,为完善家法家规奠定基础。
《管子》齐家思想所体现的家庭伦理关系,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家长负责制。管子主张将都城按照乡、州、里、游、什、伍逐级划分,由闾有司负责监管一里之中的各项事务;但是“凡出入不时,衣服不中,圈属群徒,不顺於常者,闾有司见之,复无时……凡过党,其在家属,及于长家。”[3]65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中,家长承担管理家庭各项事务以及家庭成员的责任;如若闾有司发现本里属下家庭的家眷亲属涉及罪与罚等问题,其一家之长亦要担负连带责任。“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理也。”[3]472家长负责制往往与父权制相结合,一家之权亦由一家之父把握;在家庭父子关系中,父亲对家庭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这也是稳定父子关系、保障父亲权威地位、维护家庭和睦的关键因素。而父亲家主地位的保障在于其对六权的把控。“六者在臣期年,臣不忠,君不能夺;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夺。故《春秋》之记,‘臣有弑其君,子有弑其父者,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3]309所谓“六权”即为“生杀之权”“贫富之权”“贵贱之权”;此六权一国之君有之,一家之主亦有。但是家主掌握的六权所适用的深度和广度大不相同,其在家庭中的运用亦受到国法限制。在一个家庭中,家主除了利用权利管理其他成员以外,也要德配其位,成为幼辈典范;否则上失其位,下必逾其节。“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弟子而整齐之,则子不知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3]1180,继而发生家庭祸乱的局面。
其二,家庭等级秩序。《管子》中提出“礼有八经”;“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3]198所谓八礼是为上与下、贵与贱、长与幼、贫与富八个准则。“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少长贵贱不相逾,故乱不生而患不作。”[3]198《管子》也主张在此种等级分明观念下建立和谐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天子出令於天下,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3]559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必须严格遵守等级顺序,做到上下有别,则国家稳定,家庭由此也能实现“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3]198的理想状态。除此之外,《管子》更提倡父子、兄弟与夫妇之间都能明确彼此需要承担的伦理,从而建立一种双向式互动的等级关系,而非单一性的道德付出。父母能够以慈爱和顺的态度教育子女,子女则孝顺敬重父母;兄长用宽厚的态度教诲弟妹,弟妹则以和顺尊敬的态度回应;丈夫做到老实专一,妻子则劝勉丈夫,并为夫守节。“父母者,子妇之所以受教也,能慈仁教训而不失理,则子妇顺。子妇者,亲之所以安,能孝悌顺亲,则当于亲。父母暴力而不恩,则子妇不亲……子妇不安亲,则祸犹至。”[3]1166-1167对子女慈爱是为人父母者最高的德行,反言之,孝顺父母则是为人子女者最崇高的德行;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父母教之有道、子女则侍奉有道,彼此成就,则美名至矣。
其三,以孝悌之心维系家庭关系。“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泽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者也。”[3]510仁爱的根本是孝悌,想要整治好家庭,重点在于用孝悌自省内心,同时将孝悌之心运用到处理家庭成员关系上。《管子》指出要使百姓明白“义”,需得建立七个体制:孝敬父兄、慈爱和顺侍亲戚;恭敬忠诚事君主;公正合宜行礼节;严整谦逊避犯罪;节俭省用防饥荒;纯朴专一防祸乱;协调和睦防敌寇。此七体制中第一个需要建立的则是“孝悌慈惠,以养亲戚”[3]197,于家庭中营建父慈子孝、赡老抚幼、帮扶宗属的和谐氛围;而其均是立足于“孝悌”,非有孝悌之心不可行。“和子孙、属亲戚,父母之常也,治人以义,终而复始。”“爱亲善养,思敬奉教,子妇之常也,以事其亲,终而复始。”“父母不失其常,则子孙和睦,亲戚相欢;子妇不失其常,则长幼理而亲疏和。”[3]1167-1168世间万物有其运行的常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同样也需遵行一定的常理,而此常理的思想内核则为“孝悌”。父母心怀孝悌之心,以此来维护宗亲关系,使得子孙和睦;子女秉持孝悌之心,则能敬爱双亲,恭听教誨;由是家睦人和。
三、齐家之道当自上而下
“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3]554君主的行为不论是对百官管理还是普通百姓的教化都有着重要影响。“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衹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3]3普通百姓以君主作为学习典范;一国之君以德治国、以孝治家,百姓亦会将德孝理念运用到整治家族,规范家风之中;由国及家,由君及民,国扬四维,家守孝悌,一国定则万家安。管仲曾语于齐桓公,“適子不闻孝,不闻爱其弟,不闻敬老国良,三者无一焉,可诛也”[3]365。凡是诸侯国君嫡子不孝顺父亲、不友爱弟兄、不敬重国家贤良的,此种国家必然不得长久,是可以进行讨伐的。除了君主为推行齐家之行以身作则外,更注重发挥士阶层的作用;正所谓“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也。”[3]411君主对于百姓齐家起到间接熏陶的作用,而士阶层则发挥直接作用。“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昔从事如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3]400-401《管子》主张士、农、工、商四种百姓必须分区而居,士居住之地应当靠近学校,而农民居住应当靠近田野、手工业者居住应靠近官府、商人居住要靠近市场,由此便于四民职事的传承。其中义、孝、忠以及道德内容的学习专门由靠近学校的士来承担,进而由士将为国进忠,抑或是维护一家伦理的思想继续向其他三民传播;换言之农、工、商对家、国的责任理念,主要来自于国法硬性规定以及士阶层由己及他的思想行为辐射。
君主多以立法来激励百姓行齐家之道。“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公亲问焉,曰:‘於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於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公又问焉,曰:‘於子之乡,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告,谓之下比,其罪五。’”[3]416-417国君重视百姓是否齐家,并且以明确的法令禁止不孝悌父母、不敬爱兄长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鼓励乡里推举忠、孝、义之人,这对百姓整治家庭、约束家庭成员行为起到了刺激作用。除此之外还将是否孝上敬老、顺应父兄作为评价四民的重要标准。“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士贾,应于父兄,事长养长,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3]369倘若三项都未做到,四民一旦做出违反法令之事,均不得赦免。《管子》主张用法令与道德约束相结合,推动整个社会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社会风气。《管子》亦重视夫妻关系的稳定,因而推行维护夫妻关系、肯定妻子地位的法令。“诸侯毋专立妾以为妻……士庶人毋专弃妻。”[3]365管仲建议齐桓公考察各诸侯国君臣、父子间的情况,决定在诸侯国推行一些列法令,其中便有诸侯国国君不得宠妾灭妻,士人与普通百姓亦不能随意抛弃妻子;这也在法令上确定了妻尊于妾的原则。《管子》对夫妻关系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其完全限制,彼此结束夫妻关系之后,双方都可再次嫁娶,但不可超过一定的次数,否则“士出三妻,逐於境外;女三嫁,入於舂榖”[3]418。
上层统治者除了在精神层面影响百姓之外,更给予百姓物质保障,使百姓安心家庭建设。“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於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贪,人贪则轻家,轻家则易去。”[2]926-927粮产丰富,国家富足,百姓不需要担心温饱问题,自然而然以家庭为重;由此,精神于物质层面结合,百姓则推崇并践行齐家之道。
四、余论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4]《管子》主张多方合力推行齐家之道,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管子》齐家思想的某些部分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但其中体现的修养道德之法、家风传承之道、孝悌之心都对如今促进社会和谐、家庭稳定有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池万兴.《管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2]段付军.弘扬《管子》“孝悌”思想重塑和谐家庭[C].阜阳: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5:2-4.
[3]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万致兰.领导干部要在家风建设中躬先表率[N].人民政协报,2022-06-16(003).
作者简介:
苏晓婷,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