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薛涛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限度

2023-12-26梅雨荷

今古文创 2023年47期
关键词:薛涛女性意识诗歌

【摘要】薛涛是中唐时期一名独特的女诗人,集女冠、名媛、乐妓三重身份于一体,其创作具有“清奇雅正”“无雌声”的风格。薛涛的诗歌一方面具有难能可贵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其诗歌“无雌声”的风格即反映出女性意识觉醒,表达了女性希望在社会上获得与男性同等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薛涛对男权意识的认同与顺从,反映出其女性意识觉醒的限度与不足。

【关键词】薛涛;诗歌;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7-003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11

唐朝女诗人中成绩显著者有鱼玄机、李冶和薛涛,其中以薛涛交游为广、诗作更多、佳篇较富、影响最大。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留诗最多的诗人,她一生所创诗歌500多首,《全唐诗》中收录薛涛诗达89首之多,薛涛在当时的知名可见一斑。最难能可贵的是薛涛的诗歌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环境下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她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和忧国忧民的政治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此外她的渴望依附的爱情诗和委婉卑微的离情诗,也体现出薛涛对男权意识的顺从与无奈。

一、薛涛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件自己的房间》中首次提出“妇女意识”的概念,“女性意识”便由此生发而来。实现妇女解放,追求独立人格,是女性意识的中心所在。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所说:“薛工绝句,无雌声,自寿者相。”[1]钟惺在《名媛诗归》中亦言:“教戒诸将,何等心眼,洪度岂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2]“无雌声”“一代之雄”的评价即反映出薛涛诗歌的独特风格,体现出她渴望与男性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内在需求。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身份普遍低下,女子议政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而薛涛名媛、乐妓和女冠三位一体的特殊身份,为其政治诗的书写创造了条件。

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十四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筹边楼是李德裕在剑南西川担任节度使时建造成的,其造型极为高俊,不仅可以登临观览,还能防备吐蕃的入侵。诗人写筹边楼像白云和飞鸟那么高,可以将四面八方的景色尽收眼底,其高耸的气势似乎可以压倒西川的各个州县,告诫守边诸将不要贪掠羌族的名马,因为在最高一层上能看见边地的烽火。诗人在这里不仅写出了筹边楼冷峻高耸的壮阔气势,同时也借助语词对筹边楼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对于驻边的态度,当时松州以西皆为部落,也就是“羌族”,在薛涛看来不应该制造矛盾和挑起战争,而是主张和平。与之前的女性作品相比,格局有所不同,卓文君的《白头吟》虽也流传经广、极具审美艺术价值,但其中不免于小女子的私情和爱意,并没有像薛涛这样具有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政治高度。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其二)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却将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可恨的吐蕃狂虏仍然违抗圣命,象征战争的烽烟一直从北方逼近使人发愁。诗人构建的图像气势雄浑,细腻的笔端却不失大局之势。在各个语词能指的场域中精准把控诗歌的整个景茂,描绘了一幅硝烟缭绕、气势凶猛的战争景图,抒发出薛涛对国家政治的关切之心和拒绝战争关心众生的态度。

在薛涛的政治诗中,很自然地体现出在社会层面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意识,少了以往女性作品里普遍常见的小情小爱,代表了处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底层的女性群体的声音。薛涛的表达不仅代表了她自己,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说,体现了女性意识上的觉醒,以及对独立人格的自觉追求,她不再拘泥于狭小的女性长期处在的两性情爱空间,而是走向了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空间,为后世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深远的思想价值。

其次在爱情方面,她的爱情诗直言不讳,大胆地展现出了女性对爱情的向往之情。薛涛现存诗歌92首,其中有47首都是爱情诗。

鸳鸯草

绿英香满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诗人透过“鸳鸯草”这一意象,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鸳鸯草这种植物,产于四川,小花在叶片中两两相对,像一对对鸳鸯鸟飞翔。薛涛借用“两两”这样的字眼来传递对佳人成双对的美好期望。除此之外,《春望詞》(其二)中,“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也以草为意象传达了诗人自己在爱情方面,渴望拥有一个知音一般,可以相互懂得了解的恋人。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背景下,寻求知音无疑是一种独立的尝试。

池上双凫

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在这里,诗人采用了“双”这一愿景,两只飞鸟在绿池上,朝暮一同飞还,营造了恋人朝夕生活,和和睦睦的温暖画面,烘托出爱情的甜蜜以及长相厮守的欢愉和期待,体现了女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后两句“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更加深刻地传达了对这一美好愿景的期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依恋,在此,对于以前的广大女性群体来说,薛涛能够大胆直率地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情绪感受,敢于对爱情的渴望而发声,已经是女性意识觉醒重大的一步。薛涛不仅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而且在生活中她也是超越世俗,大胆独立地追求爱情。在白居易《赠薛涛》“欲逐刘郎此路迷”[3]一句反用“刘阮天台”的典故,表现出薛涛主动追求元稹的这一事实,这一事实说明薛涛敢于先声,其积极争取的行为表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值得肯定的。

二、《十离诗》中的权利依附关系

男权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或者家庭宗族都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在整个古代封建保守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女性则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薛涛父亲薛郧去世时,她当时正是及笄之年,其父亲的朋友韦皋在成都担任官职,便召令薛涛来侍酒赋诗,失去父亲的薛涛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其他男性而沦为营妓。在薛涛的诗歌中,同样也鲜明地表现出了她对男权社会的依附与无奈。

在这个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中,权力通常意味着控制、征服、压迫、奴役、统治。在男权制社会中,男性拥有这种权力,并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宗教甚至心理等领域实施,渗透在个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在两性关系中表现为男性等于客观、人类,男性成了人的一般性,支配着具体的男性和具体的女性。从社会属性方面来看,女性在与拥有绝对一般性的男性相区别的同时,即被赋予了非男性所具有的一般性的特殊性,以及向这样的一般性趋赴和生理、心理等多方面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的特殊性的张力,进而呈现出一种对男权的依附的现象。

犬离主

出入朱门四五年,为知人意得人怜。近缘咬着亲知客,不得红线毯上眠。

犬和主象征着忠诚的主仆关系,在传统观念中,男女作为一种相互有别的两性权力关系,自然也有着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相通的权力依附关系。薛涛发出“不得红丝毯上眠”的感叹,既表达了对之前营妓生活的怀念,又传达出想继续在幕府做事的心愿,体现了犬与主一般的这种权利依附下的男女主仆关系。薛涛将主仆关系与两性权力关系类比,从阶级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男性以主人身份对高层阶级的垄断导致了这种依附现象与意识;另一方面,在男尊女卑、主贵仆贱这样的身份文化建构意识下,也会促使依附意识的生成。薛涛意识到仆人离开主人的日子必然没有出路,所以才会渴望回去,只有回去才能生存下去,反映出了当时女性的经济不独立,进而造成的这种依附的窘境。

燕离巢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

珠离掌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只缘一点玷相秽,不得终宵在掌中。

竹离亭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鹰离鞲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鱼离池

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鹦鹉离笼

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

馬离厩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镜离台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裴回。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燕与巢、珠与掌、竹与亭、鹰与鞲、鱼与池、鹦鹉与笼、马与厩、镜与台,诗中所借喻的意象均有权力依附下的生存栖息关系的色彩。诗人将自己的境遇比作无栖身之处的动物、物品,“无端”“不得”说明了韦皋因为区区小事就不顾多年情谊还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赶离,韦皋对待薛涛完全忽略了她作为一个人的情绪、尊严和价值,即使相处时间不短,但是一旦有瑕疵或者犯了错就可以赶走。被赶走的薛涛失去庇护所,就像鱼儿离开了可以居住的池塘、老鹰离开了可以停留的臂鞲、镜子离开了将其承托的台面,再也无法归属到赖以生存的地方,体现出女性在男权社会被物化的现象以及薛涛作为女性其自身对于被物化的意识,同时也显示出女性在强势男权社会中的柔弱,以及背后“不得”的无奈。

笔离手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穷。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笔离开了使之挥墨书写的手,毫无疑问成了一件摆设。起初用上好的毛笔称情道意,深红小笺上也都洒满了花,而后用得太久导致笔锋全无,也无法得到王羲之的笔。诗人将自己比作笔,说自己来到这里多年却还是被无情赶离,或许对于韦皋来说自己就像一支笔一样,久了之后就会失尽锋头。“笔”与“手”的关系体现了薛涛与韦皋的交往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理性层面,而非主体间性的“合理化”交往。进一步来讲,对于韦皋而言,薛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却没有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而是一个具有工具性的个体,身为“笔”的薛涛,没有了“手”一般的韦皋使她发挥效用,自然地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来看,女性的生存困境之一正是需要父权的支撑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十离诗》在写离情的背后更是突出表达了父权中心下的势力依存关系,弱者在强者面前的卑微和无奈,以及离开强者难以生存的悲惨境遇。

三、薛涛诗歌反映独特女性意识的原因

作为传统封建社会的女性,薛涛的诗歌为何反映出独特的女性意识?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社会环境方面,薛涛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风气开放,女性地位相较之前有明显的提高,不少中唐盛世的女性拥有继承财产的权利。此外,在文娱生活领域,她们打破了“琴棋书画”“女红”这种刻板传统的娱乐活动,对马术、弓道、打马球、蹴鞠、竞渡等运动项目都有涉猎。不仅如此,中唐的女性们,受到武则天、上官婉儿这些女性人物的影响,与前人相比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她们不仅可以活跃于家庭之中,也能参与社会生活、国家大事。韦皋曾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请她陪护军队,但是因为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任这一职位,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女子担任过校书郎,格于旧例,最后未能实现。不过由此人们称薛涛为女校书,也体现了中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以往有所提升。

第二,在经济方面,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首次提出女性独立生存所具备的条件——“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有钱和自己的一间屋”[4],换句话说,充分的物质储备和独立空间是女性独立的必要条件。薛涛人生后期居住在浣花溪,制造出了松花纸,还有在当时很是盛行的深红小彩笺,又被称为“薛涛笺”。在碧鸡坊建吟诗楼,安稳地度过了晚年时光。她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酬劳得以支撑自我意识,并由此在本质上摆脱了男性附属品这一身份地位,不需要再依靠男性的操控和施舍,“因为这儿开始了思想的自由,更精确地说是开始了那种可能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将会获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自由”。[4]但是从历史全局上来看,传统封建社会的压迫,即使是开放的中唐盛世也无法免于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剥削和压榨,就薛涛而言也必然会去迎合男权,这导致薛涛诗歌中表现出对男权社会认同与顺从的另一面,是薛涛诗歌两面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第三,在性格特征方面,不論是从薛涛的诗歌作品内涵上来看,即胡震亨“无雌声”的评价,还是就她整个人生的行为态度而言,经济独立并始终未婚,即通过拒绝家庭的方式来反对压迫追求独立,都内蕴着与其身份性别传统印象不相符的性格因素。此外,这种“无雌声”的评价是对薛涛诗歌风格的描述,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薛涛通过“无雌声”的风格来传达其内涵的父权意识而被读者所接受而诗歌背后所体现的父权意识则是一种文学传统,对于文学传统,其内容是复杂多样的,它首先包括人们在长期文学活动中凝结而成的一定的文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而父权意识正是这种文学传统。

女性意识与男权意识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虽然有对立的一面,但两者绝非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无法兼容的。薛涛的女冠身份,让她对于这样的对立统一有充分的体会和感悟。在薛涛的骨子里,有着与普通女性有所不同的叛逆与独立。这样的性格使她在创作上别具一格,以及在生活中有着背离传统婚恋伦理的命运和经历。

总的来说,薛涛的诗歌作为中唐时期留存下来经久不衰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内蕴和独特的风味。一方面,在薛涛深远的影响力背后,不光是薛涛笺带来的经济独立,还有其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的女性意识觉醒使其能够在大时代的背景发出与以往妇女不同的声音,无论是对待爱情方面的知音追寻情结,还是面对边塞苦难所涌动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薛涛无疑是封建妇女中的觉醒者;另一方面,作为女诗人的薛涛被生存环境所迫不得不对依附父权,反映出了她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有着被父权所制约的限度,这说明传统封建社会的压迫,即使是开放的中唐盛世也无法免于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剥削和压榨,就薛涛而言也必然会去迎合男权,这导致薛涛诗歌中表现出对男权社会认同与顺从的一面,由此形成了薛涛诗歌的两面性。

参考文献:

[1]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钟惺.名媛诗归[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张蓬舟.薛涛诗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乔继堂主编.伍尔夫随笔全集[M].石云龙,刘炳善,李寄,黄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梅雨荷,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薛涛女性意识诗歌
诗歌不除外
初寻雪上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