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目录中茶酒类文献的 归类流变及原因探析

2023-12-26张佳彤

今古文创 2023年47期

【摘要】唐宋以来,谈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休闲娱乐活动,而茶酒类文献逐渐增多。茶酒类文献内容丰富,但其在古典目录中的归类始终在子部和史部之间转换,直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其纳入子部谱录类下的食谱类时,茶酒类文献专著才在古典目录书中有了一个明确的归类。通过文献分类的流变可探析古人的思想观念,进而了解古人的茶酒饮食文化。

【关键词】茶酒类文献;古典目录;归类与流变;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7-01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38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必需品,在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但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人们除了需要一些生存必需品的饮食外,越来越需要丰富自己的娱乐需求与精神情趣。因此,兼有休闲娱乐性质的饮食活动逐渐兴起,茶酒类休闲娱乐的饮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与之相应的相关文献典籍数量逐渐增多,在古典目录中有了相应的类别,但在《四库全书总目》前的目录书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归类,但可从其由不定到确定的归类流变中探析古人的茶酒文化。

一、饮食类著述在古典目录书中的归类流变

从代表性的古代目录书中看饮食著述的分类,可发现其经历了一个由不定到确定的过程。饮食类著述在目录书中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汉书·艺文志》中方技略类目下的经方类,类下载有《神农皇帝食禁》七卷。《隋书·经籍志》子部类下的医方类中开始出现了“食经”类著述,具体有《神仙服食经》《淮南王食经》等书,此外还著录了些制作饮食类的书目。《旧唐书·经籍志》沿袭《隋志》的著录传统,在子部医术类收录了与饮食有关的著述,并在其分类后的小序里提出“食经十家”的概念,这就证明“食经”这类著述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反映出古人的养生观。《新唐书·艺文志》首次提出“食疗”的概念,在子部医术类记载了《食经》《食次》等书目;在子部小说类著录了《茶经》《煎茶水记》等茶类相关著作。《崇文总目》继承《新唐志》的著录方法,将《茶经》《煎茶水记》等书收录在子部小说家类,在子部医书类录入《养身食法》和《侍膳图》等书。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将《茶经》《酒经》一类著述纳入子部农家类,此时也开始出现了果蔬类专著,如《竹谱》《荔枝谱》《牡丹谱》等。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在子部农家类收录《糖霜谱》《蟹谱》等饮食著述;子部医学类著有《食治通说》等食疗书籍;杂艺类录有《茶经》《酒经》类著述。《遂初堂书目》在子部创设谱录类,将《茶经》《茶谱》《酒谱》等著述都录入其中。南宋郑樵所撰《通志·艺文略》将饮食类著述分别著录在诸子类的道家中、史部食货类和医方类中。《文献通考·经籍考》和《宋史·艺文志》将饮食类著述分别收录在子部农家类和医家类;《明史·艺文志》将子部医书类与艺术类合并,统称为“艺术类”,将《救荒本草》《茹草编》等与救荒相关的著述录入子部农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除了承袭宋代尤袤《遂初堂书目》所创设的谱录类、将茶酒类和果蔬类等著述并入该类外,还承袭了《明史·艺文志》中子部农家类收录的与救荒有关的饮食类著述,最终饮食类著述归类由不定的子部医方类、小说类、农家类、艺术类和史部食货类到確定的子部谱录类中,后来大多数目录书都沿袭这一归类著录传统。

二、茶酒类文献在目录古典书中的归类流变

《四库全书总目》前,茶酒类文献的目录归类在子部小说类、杂艺类、农家类、谱录类和史部食货类等类目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归类,直至清代四库馆臣确定将其归到子部的谱录类中,茶酒类文献这才在古典目录书中得到一个明确的分类归属。

(一)茶类文献

茶类文献最早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的子部小说家类,其收录了《茶经》《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等茶类著作。自唐代陆羽的《茶经》后,后人纷纷著茶书,各类与茶有关的著述数量不断增多。《崇文总目》承袭《新唐志》,将《茶经》《煎茶水记》《茶录》《大观茶论》《品茶要录》《东溪试茶录》等书目录入子部小说家类。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将《茶经》《茶录》《煎茶水记》等一类书目共12种纳入子部农家类。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将《茶经》等著述都归入子部的谱录类。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将《茶经》《煎茶水记》《北苑茶录》《品茶要录》类著述13种录入子部杂艺类。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将茶类著作录入史部食货类中。《文献通考·经籍考》和《宋史·艺文志》将茶类著述归入子部的农家类。《明史·艺文志》将其全部录入艺术类。《四库全书总目》承袭《遂初堂书目》的分类方法,最终将茶类著述并入子部谱录类中,实现了由史部与子部的归类不一到明确归入子部的统一;由归入子部小说类、杂艺类、农家类、谱录类的不定性到归入谱录类的确定性。

(二)酒类文献

最早记载酒类文献的目录书是《隋书·经籍志》,其子部医方类下载有《四时御食经》,后有注文云:“梁有《太宫食经》五卷,又《太宫食法》二十卷,《食法杂酒食药方白酒并作物法》十二卷,《家政方》十二卷,《四时酒要方》《白酒方》《七日麪酒法》《杂藏酿法》《杂酒食要法》等各一卷。” ①其中就记载了许多南朝梁有而现亡佚的有关酒类的著作,可见在南朝末期,酒类文献就已具规模。联系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酒类著述的兴起与魏晋时期玄学、魏晋名士热衷于饮酒、服药以寻求内在的自我与片刻的安宁的社会风尚密不可分。

《旧唐书·经籍志》在子部小说家类收录《酒孝经》一卷。《新唐书·艺文志》沿袭《旧唐志》的分类方法,在子部小说家类录入《酒孝经》和皇甫松撰的《醉乡日月》三卷。从目录书的著录内容看来,隋唐时期酒类文献的数量仍然很少,但相较于前代的目录书,这一时期古人于酒文献的分类有所变化,从子部医方类归入子部小说家类,这说明古人对酒的认知已发生了变化。后到两宋时期,酒类文献数量有所增加,北宋《崇文总目》仍承袭隋唐时期的归类传统,将酒类著作归入子部小说家类,录有《正元饮略》《醉乡日月》等书籍。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在史部食货类下单设酒类目录,《贞元饮略》、刘炫《酒孝经》等酒类文献归入其中,此时酒类文献成为三级目录,并由子部上升到了史部,地位明显升高。

此外,在医方类还著录《食图四时酒药方》《藏酿法》《酒谱》《白酒方》各一卷;南宋晁公武的私家藏书目录书《郡斋读书志》将《北山酒经》《酒谱》等专著归进子部农家类;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在子部下创设谱录类,并在该类下著有《北山酒经》《酒谱》《酒经》三部酒类文献。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将著录的酒类文献全部归入到子部的杂艺类。

到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官方目录书所收录的酒类文献数量明显增加,但在归类上混乱驳杂,《宋史·艺文志》将此类文献分别录入史部仪注类、子部农家类、子部小说家类、子部杂艺术类、史部刑法类。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该书将酒类文献分别归入子部小说家类和子部农家类。《明史·艺文志》将其录入艺术类。后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共收录9部酒类文献,分别归入史部的食货类和仪注类。《四库全书总目》承袭《遂初堂书目》创设的谱录类,在谱录类下将酒类文献归入谱录类食谱之属。至此,酒类文献在古典目录中的归类最终得以确定,且为后代学者所认可与沿用。

在归属演变过程中,酒类文献曾被归入史部食货类、仪注类和刑法类;子部医方類、农家类、小说家类和谱录类。

三、古典目录书中茶酒类文献的归类流变的原因探析

唐代茶树种植的数量逐渐增多,制茶技术逐渐提升,相应地茶文化与茶类著作逐渐兴起,宋前的目录书将其归在子部小说家类。茶类文献从一开始就被归入小说家类,是因为人们对于饮茶的看法就是供人休闲娱乐、颐养性情的。宋前尚存的酒类文献数量较少,酒类文献归类在子部医方类与小说家类。后在《崇文总目》中酒类文献归类由子部医方类到小说家类,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酒之功用的认识发生的变化,即从酒能助人养生长寿到闲饮娱乐。总体看来,目录书将茶酒类文献归入子部小说家类和对小说家的认识密不可分。《汉志》中的小说家序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次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②其后的《隋志》《崇文总目》《新唐志》于小说类的理解都是在《汉志》的基础上展开的,万变不离其宗。由于当时茶酒类文献数量少且并不像后来那么广泛地被应用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古人对这类文献并没有重视起来,认为茶酒是街谈巷语间休闲的一种媒介,也是情有可原的。后来,宋及以后茶酒类文献数量逐渐增多,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合理的归类,因此茶酒类文献分类逐渐混乱不定。在尤袤创设谱录类前,多在子部农家类、小说家类、杂艺类与史部食货类间转换,没有一个合理的分类归属,正是这种混乱不定的分类,才说明此类文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受到重视的原因在于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较为开放,宋代茶酒类文献数量得以骤增。宋代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制茶、酿酒技术不断提高及人们对茶酒的推广不断提升息息相关。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唐代“煎煮法”与“羹饮法”并存;宋代兴起“点茶法”,制茶工艺不断精细,饮茶逐渐发展成品茶,茶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市人于茶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北宋已具备资本主义初步萌芽的条件,经济实力空前大增,随之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城市不断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一系列的城市服务业逐渐兴起。如茶馆业和酒楼逐渐兴起,据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开封城内的闹市和居民聚集之处,各类茶坊鳞次栉比。“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③

因此,相应的茶类文献数量骤增。至宋代,著茶书之风愈盛,远超唐代(12种,完整传世4种;宋代30部,完整传世11部)。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茶叶生产、消费大增,产区已近70郡,国家重视与管理力度加大,研究、推广著述自然大增;二是由于宋代农业的专业种植和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农学随之发达,亦刺激和带动了茶学的繁荣;三是上层示范带动,宋徽宗赵佶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一位对饮茶著书立说的皇帝。“上之所好,下必从之。”一大批高官重臣不仅嗜茶,而且带头著书立说,如丁谓《北苑茶录》、蔡襄《茶录》、沈括《本朝茶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黄儒《品茶要录》、刘异《北苑拾遗》、吕惠卿《建安茶记》、唐庚《斗茶记》、叶清臣《述煮茶小品》、佚名撰《北苑煎茶法》、章炳文《壑源茶录》、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无疑,这些文人士大夫对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解读,自然会给茶注入他们的审美理念,使茶的文化形象日益提升,丰富了茶的精神内涵,提升了茶的文化高度,并引导了社会风尚,深刻影响着后世茶文化的发展。④

此外,北宋都城开封的酒楼也有很多家:樊楼、杨楼、宜城楼、班楼、刘楼、清风楼等。此外,还记述社会下层普通民众在一般酒店中的活动情形“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子皆通得谓之大伯。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之类,谓之闲汉。又有向前换汤、斟酒、歌唱或献菓子、香药之类,客散得钱,谓之厮波。又有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筳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札客,亦谓之打酒坐。又有卖药或果实萝卜之类,问酒肆买与不买,散与坐客,然后得钱,谓之撒暂。如此处处有之” ⑤,这些酒店还卖各种下酒食物,如卖煎鱼、鸭子、炒鸡兔、煎肉等。宋代诸州随事设置监当官,掌管茶、盐、酒税场务等事,都城官设之酒库隶属点检所。除了民众卖酒外,官酒库在“榷场”也设法卖酒。随着酒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需要酒的娱乐形式丰富多样,因此出现了助酒兴的乐妓、各种节令时酒活动的开展等相关行业与重大的社会活动,因此酒业可以愉悦人的心情与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且酒已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茶酒类文献在宋代数量大增,其原因有很多,相应的于此类文献的恰当分类需求提上日程。至宋代,目录书于茶酒类文献的分类不仅集中在子部小说家类,而且归到子部的农家类、杂艺类与尤袤独创的谱录类了。

此外,还有目录学家将此类文献归入史部的食货类,直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归入谱录类后,该类文献的分类归属才得以确立。可见,古人于茶酒类文献的认识不断提升,不断重视该类文献。梳理前人的目录学分类流变规律,有助于现人了解文献的流传与变化,进而探析古代的社会文化。

注释:

①(唐)魏征、令狐德棻: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43页。

②(漢)班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166页。

③⑤王莹:《东京梦华录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57页,第65页。

④苏晓方:《中国古代酒类文献在古典目录中的归属及演变》,《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142-145+152页。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主编,姚伟钧等著.中国饮食典籍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陈诏.中国撰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关建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宋)孟元老著,杨春俏注.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2020.

[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8]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0]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3]付明易,田富军.目录学视野下古代饮食著述考略[J].美食研究,2018,(01):19-23.

[14]刘朴兵.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J].殷都学刊, 2008,(03):50-54.

作者简介:

张佳彤,女,汉族,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