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分析

2023-12-26郑碧清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背景互联网+

郑碧清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格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呈现出相互融合之势。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以央视为代表的这一类主流媒体率先开创了广播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先河,使广播电视新闻迎来了“互联网+”的全新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编是新闻生产的重要一个环节,是新闻制作的重要基础,新闻采编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传播力、价值力和影响力。面对当前复杂的媒体环境,要想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采编工作就要加快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真正做到乘势而上,实现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全面优化与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特点

内容丰富性

“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内容更具豐富性。互联网本身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特征,其信息承载量是非常大的,“互联网+新闻”的出现使得备类网络平台日益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网络平台中的信息五花八门、类型多种多样,给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源。新闻采编工作者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各种热点和趣事的网罗与收集,使得新闻采编素材更具丰富性。除此之外,“互联网+新闻”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对图像和文字进行了丰富和延伸,出现了许多新的新闻传播形态。比如短视频新闻、漫画新闻、AR新闻等。这些都给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采编人员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呈现时,开始探索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要素的整合,增强了新闻的丰富性。

对象平民化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在走一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更加广泛,已经不再局限于电视机前的观众,各大新媒体平台的用户和广大网民都可以借助身边的备类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打开网页、客户端或者是通过广播电视的新媒体账号随时随地地观看电视新闻,了解最新的热点资讯。受众群体的扩大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新闻采编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体现大众化倾向,开始更多地把视角转向平民,将普通民众和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作为采编的对象,从而制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新时代新闻。以上海电视台为例,上海电视台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出了全新的日间融媒联播节目《民生一网通》,这档新闻节目把目光聚焦到了平民百姓身上,对老百姓生活中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跟踪解决,通过多渠道互动,实时为百姓答疑解惑。这就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对象和采编范围,体现了新闻采编工作更具平民化的特点。再比如中山广播电视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于2022年7月开办了广播新闻节目《湾区夜归人》,从表现形式、制作手法、媒体平台等方面全面进行融合,聚焦深夜奋斗的劳动者,如凌晨一点的中医院急诊科医生、镇街值夜班的公安分局民警、台风天24小时坚守水闸的一线员工、公路夜间养护的工人、图书馆的夜读人、沙岗墟夜市摆摊的追梦人等,用一次次真实听见、看见后的采访记录,致敬我们身边努力与坚守的平凡人,使节目更具可听性、可看性、贴近性和传播性。

方式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方式日益多样化。在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中,采访人员需要依靠双脚来跑新闻,编辑人员则需要用一支笔来撰写和修改稿件,最终呈现的新闻报道是以图像加文字的形式透过电视机屏幕传递给受众的。但这种传统的采编方式很难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也使观众产生了审美和视觉疲劳,进而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开始探索多样化的采编方式,比如以官方新媒体渠道进行线上新闻内容的加工和整理,实现在线编辑和新媒体发布;借助移动通信技术进行视频采访、连线采访;利用直播技术进行在线直播。这些新的采编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新闻采编的效率,也使得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式更加丰富,更能够满足当前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渠道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信息传递渠道日益多元化。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与制作模式下,电视新闻的采编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台,以数字频道和电视机为载体传递给广大受众,信息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并且存在一定的时空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实现快速、广泛且高效的传递。当前有不少广播电视台开始着手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统筹微博、微信、抖音、B站、视频网站以及自有客户端等诸多渠道,打造“中央厨房”,实现新闻采编的高效集成和分众传播。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覆盖面,同时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从而为受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新闻信息传播服务。比如中国“飞人”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亚洲新纪录,为祖国赢得荣誉,为家乡中山增添光彩。在他载誉荣归之际,2021年10月12日中山市特举办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会,中山广播电视台对苏炳添返回母校中山市体校的全过程进行了多渠道、全方位的报道及直播,在“互联网+”背景下,除了推出新闻采访、微信推送外,同步在中山广播电视台的中山手机台APP中还推出了《“添仔”回来啦!——中山乡亲喜迎“亚洲飞人”苏炳添回家》“图文+短视频”网络直播节目,直播采用“手机+单反相机+无人航拍机”现场实拍的技术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在第一时间将苏炳添返回母校中山市体校的全过程呈现在网络观众眼前。当天直播吸引几十万人次观看浏览,并引来其他媒体的转发转载,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面临的挑战

时效性挑战

“互联网+”在给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带来重大变革与创新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首先就是在时效性方面。新闻之所以被称为新闻,其重点就在“新”上,因此时效性可以说是新闻的生命,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价值。“互联网+”背景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谁抢占了新闻发布的先机,谁就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但是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来说.出于电视新闻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有着一套比较严格的采编审核流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不可能像其他的网络媒体或者自媒体一样过度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更不能陷入唯流量论、唯点击率的怪圈。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面临着时效性和内容质量协调统一的挑战。

真实性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还面临着真实性的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信息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许多新闻素材都来自于互联网。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甄别就成为了一大难题和挑战。就当前的互联网信息环境来说,整体上并不乐观,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低俗、媚俗、虚假、夸张、不良的信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很多信息源头和真实性根本无从查证。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收集、整理和应用网络信息时需要慎之又慎,否则就会严重影响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同质化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还面临着同质化的挑战。虽然网络平台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也打破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增加了新闻信息的总量,但由于受到信息茧房的影响,各类媒体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差异性不大,对于一则发布到互联网平台的热点新闻,经常会看到多家媒体争相转载,即使不是转载,内容也大多是“换汤不换药”。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受众无论打开哪家媒体发布的报道,所获取的信息都是差不多的。这种同质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内容质量,使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越来越少,也不利于提高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因此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来说,必须要积极应对同质化的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优化策略

创新思维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要提升广播电视采编工作的质量,使采编工作更能够凸显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首先就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具体来看,一方面要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摆脱“等”“靠”思想,明确新闻不是等来的,增强新闻采编的主动性,树立起互联网思维,依托各类互联网平台积极主动地进行新闻热点和舆论动态的捕捉。根据最新的时事热点和舆论动向组织相应的专题策划,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更好地保障新闻的时效性。例如,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我国跳水新星全红婵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湛江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及时抓住这一热点和舆论动态,组织策划了相应的专题报道,并且到全红婵在湛江的老家获取了许多第一手的信息。在全红婵夺冠之后紧跟着发布了专题报道,引来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的转载。

强化新闻内容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必須要始终坚持内容发力,将保证内容质量作为首要原则,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碎片化、浅层化的问题,重塑电视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首先,在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时,要加大对新闻内容的审核力度,尤其是对于通过网络渠道发布的新闻,由于其具有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必须要保证编辑发布内容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客观性。可以建立采编人员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采编人员的主体责任,确保网络发布新闻的质量。其次,新闻采编要更加注重对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深层次地反映社会本质,实现正向舆论价值的引导。同时针对一些热门新闻事件和话题,采编人员要不断变换新闻视角,转换切入点,用全局性的眼光来拓宽新闻的广度,从而做出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层报道,凸显广播电视新闻内在的价值影响力。

强化多元互动

“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不断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特点,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化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比如,采编人员可以直接利用新媒体账号,如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就有关的新闻话题发起互动和交流,广泛地倾听大众的想法,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观点,从而为采编工作打开思路,使采编人员掌握更多有用素材。再比如,采编人员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掌握短视频新闻、漫画新闻等的采编、拍摄、剪辑技巧,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呈现,给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新闻影像作品。

综上,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创新思维和求变精神,始终坚持内容发力、渠道汇流、形式创新,真正构建起与时俱进的采编工作新体系,使广播电视新闻占据“互联网+”时代新的舆论高地,切实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背景互联网+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