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2023-12-26张静静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华受众传统

张静静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辛勤耕耘,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风采。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之路,也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纵观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和文化这两大助力。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变得十分丰富,其中新媒体技术更是大放异彩,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甚至成为了当代社会精神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如果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概念界定

新媒体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新媒体”一词便已正式问世。新媒体引起了我国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新媒体有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新媒体理念,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理解有诸多不同之处。本研究认为,新媒体从本质上来看是在四大传统媒体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新兴信息载体,是传播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海量的媒体资讯。这使用户获取信息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因而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青睐。

传统文化

我国学者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认定有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传统文化是世界备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精神文明成果”。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精神文明成果,还包括能够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产生普遍影响的各种物质文化。

新媒体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分析

传播方式更加快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更加多样,除了新兴的网络视频,传统电视媒体也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之下实现了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近年来,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短视频也成为了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有的以美食文化为主线,分享美食制作的方法;有的以传统工艺为主线,讲解养蚕制衣的技巧,这些视频题材豐富多样,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向全世界展示了古老、质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人们探寻中华传统文化奥秘的热情。发挥短视频的优势,有利于我们创新传统文化传承的渠道,突破以往以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利用更加便利的网络渠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这一方法不仅能够使文化传承工作突破时空的限制,不再受场地、流程、工具等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使文化传承、文化弘扬的效果更加明显。

文化覆盖人数更多

以往由于信息宣传渠道少、影响范围窄,导致传统文化宣传工作始终不理想。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了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还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可靠手段。比如,央视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相关话题的浏览量超过千万,使受众领略到中国优秀古诗词的内涵,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各大地方电视台也积极打造了《汉字英雄》《见字如面》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的播出吸引了受众的高度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获得了受众的高度青睐和普遍赞赏。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大高校也积极开展各种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活动,甚至邀请外国友人参加活动,多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社会价值提炼催生

互联网是社会的“纽带”.把每个人都连接了起来。新媒体是互联网的衍生品,也充分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将各个行业连接起来,促进行业融合,实现综合性发展。近年来,“新媒体+传统文化”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之中,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行业创新发展,把握更多的发展机遇,还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标志。

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外来文化涌入,本土文化弘扬受阻

互联网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扩大了本土优秀文化的社会宣传力度,但也给一些外来文化开了“方便之门”。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外国影视节目在国内视频平台上播放,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也对我国的一些本土传统文化节目造成了冲击,甚至会导致部分受众轻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了“赶潮流”而过度追捧外来文化。

社会关注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集中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注意力,还需要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宣传方面的优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与时代接轨,创新发展,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下绽放新的光彩,不会被外来文化潮流淹没。

娱乐至上导向,传统文化关注度较低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众对明星八卦、新奇趣闻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传统文化资讯,一些明星私生活总是登上话题热搜,而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却备受冷落。一档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从团队的组建、节目的制作,再到后期的播放,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最终节目播放的收视率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许多文化类节目的成本与收益往往不成正比。一些低俗的娱乐八卦节目却能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话题讨论度高、流量多、收益好。这便导致诸多电视台出于利益考虑而不得不制作娱乐类节目,没有足够的资金制作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久而久之,受众便习惯了快餐式的娱乐信息,而对需要仔细思考、细心品味的文化类节目失去了耐心,不愿观看。

受制客观因素,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这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也导致了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效果十分不稳定。有些新媒体平台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度剖析文化的内涵,只是简单地把文学知识或古代礼仪生搬硬套到大屏幕上,或者通过拍摄纪录片、撰写长文章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作品,这种做法不能很好地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果不能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那么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受到更多阻碍,大众对传统文化所提出的更高水平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过于迎合受众,传统文化内核偏移

为了提高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关注度,许多传播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娱乐化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川西民歌《康定情歌》原本是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但是一些平台为博眼球、引流量而对其进行恶搞,搞笑的画面的确吸引了诸多受众,但也导致这一民歌的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再比如,《木兰辞》被恶搞成搞笑小品在备大网站播放,完全歪曲了花木兰的形象,这导致传统文化作品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即使满足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但也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和扭曲,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挖掘明星效应,打造优质文化品牌

当代年轻人十分崇拜偶像,把偶像的言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充分发挥偶像的“明星效应”是宣传传统文化节目的可靠手段。在打造文化类节目时,可以邀请明星来做宣传,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受众。比如,《上新了·故宫》这一故宫历史文化节目便邀请了知名演员担任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员。起初许多受众是奔着看明星的念头去的,但是节目所宣传的文创产品十分精美,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使越来越多的受众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欣赏的过程中去,使节目真正发挥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作用。

虽然当前许多文化类节目在开播的过程中会邀请一些明星来助力,但是在正式确定邀请名单之前,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考量标准,不能“流量至上”,要提前了解拟邀请明星的社会风评、文化水平、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等一系列内容。如此一来,才能确保这一文化节目的质量,能够真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明星可以提高文化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热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经济收益,确保节目制作方能够收回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节目制作方制作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情,以此达到拓展文化传播范围、扩大文化影响力的目的。

創建文化数据,加快文化普及交流

以往纸质媒介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但纸质媒介具有诸多缺点,容易受资金、人力、时空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新媒体的出现则有效克服了这些限制,助力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一批批大规模信息化电子数据库的建立,推动了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化发展。其中“古籍库”项目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重点数字化数据库工程,将众多传统文化资料纳入其中,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储存,此项工程包括20个大类,细分为100个子目,涵盖了科学、人文等多个学科。不仅实现了海量文化资源的便捷储存,也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和交流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加强内容监管,拓宽文化传播渠道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的规范,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政策对新媒体平台进行监管,但是所制定的规章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部分法律条文过于笼统,可操作性相对较弱。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明确的规定,禁止新媒体平台为满足受众娱乐性需求而扭曲传统文化的行为,新媒体平台也应当严格把控好传统文化内容的质量,贯彻落实政府规定,从管理和技术方面来不断完善平台监管工作。比如,使用关键词匹配技术,实时监测平台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不良词汇、敏感词汇,一旦发现就立刻删除;再比如,建立实名制制度,约束信息传播主体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扭曲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各大新媒体平台还应当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也可以发挥大博主、粉丝团等意见领袖的作用,呼吁新媒体平台用户抵制消极的泛娱乐化现象,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采取多样化措施鼓励各民族人民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一些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如预期得到可靠的保护和传承,反而濒临险境,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为了防止优秀传统文化消失,我国政府部门拨款,成立了社会科学基金和艺术基金。但只有资金支持还不够,还需要发挥新媒体的力量,提高新媒体工作者的文化意识,使其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推广工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广。

融合时代元素,促进传统文化创新

事实上,近年来“风”元素已经成为了社会新热潮,许多导演和音乐制作人都将“风”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众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比如,李曼、宋晨、马雪晶三位设计师设计的《中国日报》海外版封面,便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不仅在国内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赏,也在海外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事实上,早在18世纪西方国家的设计师就认为“风”是设计中必须存在的元素,没有“风”,设计就没有贵气。因此,许多西方建筑、服装等设计中都能看到“风”元素的身影。我国设计师也应当树立这一理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风采,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满足大众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也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是助力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可靠手段,而这便需要我们树立新媒体意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并积极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终以现代科学技术弘扬中华文化精华,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永世流传。

猜你喜欢

中华受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