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专业《视听语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

2023-12-26赵佳一

河北画报 2023年22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创作内容

赵佳一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电影作为一种通过视听构建的艺术形式,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沟通和传播,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壁垒进行联结,除了文本的组织,视听的感官引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和情感传达的载体,导演借助视觉画面和听觉效果的相辅相成讲述和表达,观众通过拾取视听信息对内容和情感进行解码,从而达成对于电影本体的传递和接收、对情感等内在抽象信息的感知。因此,视听语言既是导演创作的手段又是观众借以分析电影的工具,换言之,视听语言便是了解和学习电影的语法规则[1]。

从电影诞生至今的100余年中,电影在创作和流通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视听语言这一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的理论体系。视听语言顾名思义,是对电影视听文本进行组织和解读的语言逻辑,它的理论体系源自语言学,“语言的演化是社会演化的反映,活的语言将个人和集体生活外部影响引起的全部内心活动表达出来。”[2]视听语言的演化也受影像技术、影像审美、受众心理等因素演化的反映:随着彩色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出现,视听语言的完整框架基本形成;宽银幕和数字电影的技术革新,也在不同角度拓展了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字,字词成句,句与句的串联成为段落,段落连贯成文;而电影的基本单位即镜头,镜头组接场景,场景组接成段落,段落组合构成影像。

作为组织和拆解电影的依据,合理运用视听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对影视创作者而言至关重要,因此《视听语言》课程在各大院校影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出现在专业学习的开端。但《视听语言》课程不仅仅是一堂简单的理论课,利用视听元素这一切入点分析和理解影像是课程的基础目标,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之上、真正掌握和运用视听语言,并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更为专业恰当地利用视听元素进行内容表达和情感塑造,才是这门课程创设的根本。此外,随着影像技术与艺术的不断发展,更多元的传播媒介和平台层出不穷,影像的传播形式也在更新换代,观众的观影和接收习惯也随之发生转变,传统的视听语言体系迫切地需要适当更新[3],《视听语言》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师的课程组织形式改革也应与之相得益彰,保留经典的基础之上适度推新。随着全媒体生态的发展变化,影视作品的种类和艺术风格随着大众审美逐渐演化,《视听语言》课程如何在保留经典和专业的同时,同步更新成长为学生更易吸收化用为专业,是影视专业教师在教学阶段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课程架构

《视听语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视听元素的敏感判断,通过对镜头的把握,从创作者的角度分析和理解一部电影,为后续课程中的影像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对视听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使学生明确视听语言中包含的概念、逻辑,强调文字剧本转换视听内容的思维逻辑。通过大量经典影片的观赏分析博采众长,理性地去分析其中诸多元素,独立进行视听语言创作。

本课程教学的逻辑重点在于视觉的画面、听觉的声音,以及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内容包括视觉元素、构图、景别、光线、色彩、角度、焦距、镜头运动、场面调度等影像语言;人声、音乐、音响,声画关系等声音要素,以及剪辑、蒙太奇、长镜头等融合视听的概念。通过课程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应对视听艺术的概念、演进、形式、作用等有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了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出传统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当中存在着部分问题亟待调整:例如学生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在静态构图转向动态的连贯的镜头分析时会有所欠缺;对于镜头衔接的敏感度有所欠缺,感知力较弱;对于理论概念掌握熟练,但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加以运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教师对理论课堂的实践性转化和练习、考核方式的实践性调整提出了要求。

二、实践导向下的理论课堂

活化课堂设计,实践练习辅助理论认知。影视类课程的理论学习离不开影像段落的辅助,以往在讲授视听语言的理论知识时,大多采取专业知识讲解和经典电影片段例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要点,既能直观清晰的将案例与文本相结合进行佐证,又能带领学生从大师电影的片段中学习镜头内的元素取舍和组织关系,有效的对应了文字与画面,生动形象的解释理论中的专有定义。但在较为复杂的章节,即便影像中给出了鲜明且准确的例证,作为刚接触视听语言这一角度、从被剧情吸引的观众转变为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仍需要更加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来“拨云见日”。

例如,在场面调度的章节当中讲授“轴线”一课时,以《低俗小说》中的经典餐桌段落作为分析例证,即便教师列出清晰的场面调度图和摄像机架设角度,学生仍不能够准确理解并举一反三。由于《视听语言》课程是第一门涉及应用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还未进行创作练习,缺乏实践基础,很难建立实际空间和镜头呈现空间的转换。而影像内容本身兼具画面和声音这两种信息通道,直观的信息接收方式大大降低了受众观影门槛,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声画了解电影讲述的故事,缺乏对表达方式以及由之引申含义的深度思考。加之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导致影视内容和风格的变化,学生在过往生活经验中获取的部分影像常识较之传统视听语言来讲并不“严谨”,导致一定程度上缺少对“轴线”这一概念的视觉敏感度。因此,在授课时尝试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每组学生中既有摄像师又有演员按照影视片段实际进行走位,通过分别变化摄像机和演员的位置关系,将所拍摄内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除了仿照影视片段中的调度之外,还补充说明了反向的情况,帮助学生呈现完整的空间想象画面。虽然“轴线”本身在视听语言当中仅是一个细小的概念,但通过一个概念深入浅出的建立场景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辅助学生在后续进行更复杂内容的学习时,关联影像的实际拍摄和画面呈现,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应用导向下的练习模式

丰富练习形态,将视听语言的使用场景前置。视听语言作为工具,在学习时首先被应用于电影镜头的拆解,即拉片分析。电影作为一种流动的媒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难以像绘画、小说那样被固定的进行分析。得益于移动端口的便利性,如今影像可以别反复观看暂停重播,作为单一的镜头单位被逐帧分析,延长了观影的时间,打破影像观看的连贯,能够更为细节、具体的聚焦镜头内部元素的设置,并站在导演的角度理解其用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拉片素材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加以适度干涉,在肯定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筛选视听语言运用规范有分析价值的影片。影像创作的难度降低、制作周期缩短、受众关注重点转移等原因导致部分影片并不具有作为视听语言分析的价值,学生如果对这类片段进行刻意拆解,容易造成误判和过度解读,不利于在初期的审美培养和专业建立上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经典影片的反复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点,理解影像创作的意图和导演的创作风格,进行归纳总结。

除了拉片分析的练习,视听语言的在创作中的运用也可以在课堂上前置练习。视听语言在创作过程中解决的是文本影像化、镜头化的问题,跳过原创剧本这一需要大量训练和知识储备才能完成的环节,直接从经典影片当中截取设计精妙的片段,将其剧本章节分发给学生作为练习。除了少数公开剧本之外,大部分资源可见的剧本都是由放映影片反向衍生的,作为剧本分析来说,编剧的设计和构思有所欠缺,但作为视听语言入门练习则有一定的引导性,依据将镜头的设计指向了影片。学生可以分组根据章节进行镜头设计的练习,综合对视听语言中各个元素的运用,形成段落分镜头脚本,并依据此脚本进行实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协同工作的综合素养,将各组的最终成果在课堂内进行展示和分析,横向对比各组之间对于镜头设计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阐明思路观点,帮助学生对比文本进行分析;此外纵向与原版影片片段关联比较,引导学生的风格化、意图化的要点提出。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练习没有绝对优劣正误之分,要勘正学生的神化论思维,不是原版片段就是绝对的好和标准答案,要将练习总结的重点放置在于处理镜头的思维不同、导演风格意图不同等角度。作为刚接触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的风格导向尚未成形、水平相近,应强调引导视听思维的建立。

四、课程体系导向下的考核方式

多元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视听语言》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需要被理解转换为实践创作所应用,对于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不能按照往常学习理论课程的习惯,死记硬背知识内容。《视听语言》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镜头意识,最终掌握运用到分析和创作影像当中。因此对于视听语言课程的考核形式,也需要从实际运用出发多元设计,避免填鸭与单一闭卷考试的输入输出。考核的设定可以融合拉片分析和仿拍,在综合使用中查缺补漏。

在课程中期伴随拉片分析布置考核作业内容,学生分组完成考核,各组分别选取教师挑选的一部经典影片中的片段作为分析对象。考核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这一片段的详细拉片,要求从文字到画面内容细致还原片段内容,结合影片整体的历史背景、情节内容、人物设定等合理分析镜头各元素的运用,并分析这一段落在全片中的所起到作用,由此理解镜头设置的意图。第一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不同组的学生能够在关联片段的阐述过程中查缺补漏,同时也在教师的点评指导下纠正和巩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本组片段的认识和理解。第二部分各小组学生根据第一部分整理的详尽分镜对原片段进行仿拍,要求重点还原各视听元素、镜头设置、场面调度、剪辑等课程难点,对表演、场地等因素不作要求。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各类元素的设计运用,解决理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完成拍摄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强调影视创作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沟通素养。各小组片段最终汇总成完整的原版影片,学生能在放映过程中取长补短,也提升了课堂的活跃程度。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基础,实践能反向证明和巩固理论,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相辅相成才能协同创作优质的影像内容,因此对于课程考核的综合设定才能要求学生全方位的提前进入内容创作的预备阶段,才能够使这门课程与后续的课程体系相关联,完善影视相关课程群的建设,为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五、学生中心下的课堂模式

除了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的调整之外,课堂中授课方式的转变也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主动获取知识。利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新概念理解讲述,教师再进行引申和总结归纳,深入浅出以点带面的完善整个内容的知识体系。在《视听语言》的课堂上,通常是由理论先行,典型的影视片段作为辅助进行理论的证明。互动教学可以通过案例片段的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观看、分析影片,带领学生从某几个切入点进行作品的横纵向对比分析,启发学生自主的表达观点,并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补充,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感受出发,在全班范围内发表组内讨论结果,教师鼓励讨论的不同见解和补充,并对学生分享内容中的关键词进行筛选提炼,最终总结成通俗易懂的理论内容。互动式教学通过结果引导学生自行推导总结理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透彻牢固掌握概念,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耐久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深入思考的方式方法,形成在课堂之外也能独立分析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翻转课堂的应用也相对符合《视听语言》课程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延长学习时间,生动在课堂上的互动情境。根据课程要求,计划性的分配知识内容,概念性、识图性等的内容可以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课进行基础的了解和预习,在上课之前有长足的思考时间和准备。课堂上教师总结归纳,对复杂、易混淆的难点、要点适度讲解,将更多的时间安排在合理运用基础知识的练习上,进行有导向性的练习[4],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辅导。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各类形式内容风格的影视资源唾手可得,视听时代的内容产出丰富多样,但同时缺乏质量把控,造成了精神传达的低浅现象。马尔库塞提出:“在大众传媒所造成的单向度社会中,古典的优秀艺术正在当代社会逐步失效,现代艺术所蕴涵的反抗精神正在被高度同一化,这其实是一种对自由与个性的扼杀。”[5]这为高校影视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影视内容的专业审美,能够通过专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深入辩证地思考作品背后的表达含义和文化价值。无论最终的学习成果导向创作或学术研究,学生都应具备辨别内容质量的审美素养、创作质量优秀有深刻含义作品的能力素质以及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思政素养。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创作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主要内容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