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一带一路”助力全球绿色发展

2023-12-26刘英

浙江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文/ 刘英

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中国贡献、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所强调的八大行动之一是促进绿色发展,他表示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以绿色为底色,搭建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坚持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科技等方面实现绿色发展。为支持绿色发展,中国倡导绿色投资、绿色金融,未来更会在绿色标准等方面发力,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世界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中国贡献、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绿色发展是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理念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绿色“一带一路”在绿色理念倡导、绿色合作平台打造、绿色伙伴关系构建及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相关国家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取得积极进展,包括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国际联盟、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与“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等内容。

全球的绿色发展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包括但不限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本质上要求人类发展活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2015年3月28日,中国发布的第一份共建“一带一路”的文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就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在设施联通中特别强调“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在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十年前的2005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调研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并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

绿色发展的理念是辩证的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思维。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2015年12月12日,中国与美国等197个国家在巴黎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上通过了《巴黎协定》。该协定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同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的措施。尽管美国两年后退出《巴黎协定》,但中国仍矢志不渝地推进《巴黎协定》落实,并通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与2017年特朗普上台放松煤炭限制相反,作为煤炭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19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不再在海外设煤电厂,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打造绿色平台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从国际看,打造绿色合作平台。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并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通过“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指导原则。截至目前,“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参与。2019年,在第二届高峰论坛明确提出“一带一路”以绿色为底色,加强绿色投资,专门设立绿色之路分论坛,启动绿色联盟并发布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绿色联盟已有43个国家的150余家中外合作伙伴,其中包括26个共建国家的环境主管部门,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金融等10个专题伙伴关系。举办高峰论坛、绿色发展圆桌会、绿色创新大会、绿色金融与低碳发展论坛等系列主题活动50余场,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等政策研究报告和绿色发展案例,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和行动。在2023年第三届高峰论坛上专门举办了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并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等重要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实现绿色发展助力。

通过多双边合作机制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2021年6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等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倡议,呼吁各国携手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沿线3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不仅如此,中国积极通过联合国环境大会、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G20环境部长会等高层对话机制,借助中国—中亚峰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多双边合作平台分享绿色“一带一路”理念与实践。

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支持绿色发展,中国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0余名生态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青年、学者及技术员,分享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中国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截至2023年6月,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了70余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与老挝、柬埔寨、塞舌尔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

从国内来看,强化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中国强化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政策引领,2017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并与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2022年,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国内到国际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为倡导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国自始至终通过机制建设和政策文件予以强调并从国内到国际,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到民心相通加强落实。2015年的首份“一带一路”文件就明确提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国倡导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

中国引领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的2016年杭州峰会上,首次将绿色金融议题纳入二十国集团议程,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发布《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综合报告》。2016年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公报中提出欢迎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交的《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并倡导发展绿色金融,后续二十国集团将继续推进绿色金融或可持续金融发展。

十年来,为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率先推出多份政策文件。首先,以中国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为例,其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提升“五通”的绿色化水平,将生态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增进沿线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和保障。

其次,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和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融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全过程,促进企业遵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促进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能力。

最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服务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共同需求,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务实开展合作,推进绿色投资、绿色贸易和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服务于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

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要实现绿色发展,支持绿色基建、绿色产业,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要给予绿色“一带一路”资金支持,给予绿色产业以更低融资成本的金融支持,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的支持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实现绿色投资,确保“一带一路”以绿色为底色,实现绿色发展。

四部委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设定了两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与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绿色丝绸之路理念得到各方认可,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绿色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显著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加紧密,“走出去”企业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为实现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意见》提出15项具体绿色发展的重大任务,包括绿色基建(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绿色标准、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

以绿色能源为例,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目前在绿色能源,特别是新能源领域已是全球第一,无论是光伏发电、风电等都是全球第一。这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支撑。不仅如此,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领域,中国也处于领先水平,为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提供重要资金支持。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强化资金保障的支持。《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按程序申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等现有资金(基金)支持。发挥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现有金融机构引导作用,形成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集成使用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和长效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引导、带动各方资金,共同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造血输血。通过现有国际多双边合作机构和基金,如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等对“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给予支持。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绿色低碳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