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建设文化大省”看“建设文化强国”

2023-12-26郭占恒

浙江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省浙江建设

郭占恒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在文化建设上出新招、开新局,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走深走实,为浙江改革发展注入文化精神动力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是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仅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就有170多处讲到文化,可谓是高频词。在《文化是灵魂》《文化育和谐》《“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等篇目中,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奠定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思想、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决策部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不断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从文化深处思考浙江的改革发展,十分注重从战略高度研究谋划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十分注重从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来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

前瞻性谋划部署“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03年7月10日,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并将此作为“八八战略”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架构。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习近平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眼于不断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在认真总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路和目标任务。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基本思路,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两大战略”“三个力”“八项工程”“四个强省”。“两大战略”,就是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三个力”,就是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八项工程”,就是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四个强省”,就是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由此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文化大省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发展布局。

文化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文化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把文化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放在浙江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宏大视野中来把握,特别重视文化的深层次、全局性、根本性作用。2005年7月28日,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我们必须用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文化建设,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善于用先进文化、用具有吸引力的正面的东西,去占领每一个阵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谋划部署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他多次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2004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议上深刻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较好办,依靠政府和市场来推动就是了,比较有挑战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在对外开放的多样化社会里,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统领意识形态,一个是如何消除负面文化或者说劣质文化的影响,有效抵御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各种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守土有责。解决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用先进文化、用具有吸引力的正面的东西,去占领每一个阵地,让负面的东西和敌对势力无法乘虚而入,失去生存的土壤。

“浙商文化”是浙商发展之魂。习近平高度重视浙江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他在2005年7月28日召开的省委全会上说,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2006年6月16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强调“浙商文化”是浙商发展之魂。同时,他还注重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2005年,习近平倡导开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大讨论,总结提炼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2006年8月29日,习近平专程登上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东南52公里东海海上的大陈岛视察,看望老垦荒队员,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努力把海岛和渔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正是这些精神传承,构成了浙江的文化特质,是浙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民营经济发源地的重要成因。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习近平高度重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6月10日,他在“文化遗产日”调研时指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当年,浙江许多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习近平都亲自过问和部署。如关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他担任研究工程委员会主任,并为研究成果作序。关于加强对西湖文化保护,他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关于大运河保护,他要求继续做好运河综保工作,使杭州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关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他两次到良渚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正是在习近平的关心支持下,2017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文化自信”到“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创造性地拓展和完善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广阔的文化建构。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对为什么进行“两个结合”、怎样实现“两个结合”进行了科学阐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上重要议程。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专题研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他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要求,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接着,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全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行为规范的基础,是人们对事物有没有价值以及有多大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的基本规律,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重要论断,倡导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中提出,“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因此,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在文化建设上出新招、开新局,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走深走实,不断为浙江改革发展注入文化精神动力。

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探索实践

2003年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作出的“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的决策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在文化建设上出新招、开新局,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走深走实,不断为浙江改革发展注入文化精神动力。

明确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文化大省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2008年6月,省委制定《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延续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2011年11月,省委制定《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2017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通过5年实施文化浙江十大工程,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强调,“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再到“文化高地”的打造,有力推动了浙江文化高质量发展,极大提升了浙江文化引领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力、文化服务力和文化竞争力。

打造精神文明新高地,提升文化引领力。坚持守好红色根脉,弘扬红船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让每个人成为文明实践的主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因地制宜构建“实践中心—实践所—文化礼堂”格局。让“最美现象”从风景变成风尚。深入推进“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广泛开展“最美行业”创建,建成“最美浙江人”展示馆,开设“最美”课堂,举办“最美浙江人”微纪录片大赛,推进“浙江好人榜”建设,社会正气得到大力弘扬。让公民道德素质持续提升。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创建,一批市县成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持续开展小城镇文明行动,全面推广“礼让斑马线”文明行动;加强好家风建设,探索推行“好家风信用贷”等激励机制;深入实施“春泥计划”,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等,文明新风尚得到大力弘扬。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再到“文化高地”的打造,有力推动了浙江文化高质量发展,极大提升了浙江文化引领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力、文化服务力和文化竞争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文化创造力。目前,全省拥有江郎山、西湖、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等4处世界遗产。近年来,浙江文学作品在全国重要文学奖项中摘取了70多项荣誉;浙产影片基本稳定在100部以上,位列全国第二;浙产电视剧每年在250-3000集、动画片在25000-30000分钟左右,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一批艺术家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以精品和人才诠释“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习近平亲自批准、高度重视、长期关怀下,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历经十余年努力,对现今存世的先秦以降、民国之前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古代绘画留影存形,建立详细、准确的数字化档案,成功实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目前已出版《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5集60卷226册,收录12405件套中国绘画,来自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对外文化交流有声有色,提升文化传播力。浙江深入实施媒体融合发展工程、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文化走出去工程,主流舆论持续巩固壮大,浙江故事广泛传播,浙江文化印记、文化符号更加鲜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全面启动《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出版推广工程,计划推出英文版、西班牙文版、法文版、德文版、日文版等20个语种;以“美丽浙江”为主题,浙江电视周、摄影展、图书展、非遗展等文化活动持续开展;“1+11”省市英文网站集群形成传播矩阵,浙江英语频道ZTV NEWS、天目新闻客户端英语频道等开设,传递“浙江好声音”;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任务项目,组织开展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等文化影视交流项目。

高效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服务力。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品服务精准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高水平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近年来,全省年均送戏下乡2万场次、送书200万册次、送电影30万场次、送讲座展览4000余场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000余场次、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0万人次,让文化深深扎根浙江乡土。把文化的种子“种下去”,“百名专家联百村四季行动”“百名教授回乡走进百家文化礼堂”等活动涵盖了2100多项服务内容,供村民“下单”,乡村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升文化竞争力。深入实施万亿级文化产业推进工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聚力打造全国文化内容生产先导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引领区,文化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省拥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40多个,多数园区文化产业产值占比超70%,产业集聚力逐步显现。2022年,全省5700余家规上文化企业营收13400多亿元。上市文化企业达到45家,民营文化企业超30万家,文化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大省浙江建设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