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下黄河流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2023-12-26岳海凤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测算高质量

岳海凤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1)

0 引言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重要区域,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明确强调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需同步推进[1]。截至2020 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 015 986.2 亿元,其中黄河流域九省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53 861.61 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1/4;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9.8 亿t 标准煤,其中黄河流域九省区能源消费总量为16.88 亿t 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量33.9%。目前黄河流域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以及生态环境脆弱,使得黄河流域整体呈现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特点,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亟需解决。提高生态投入转化为经济产出的效率,降低能源损耗,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效率是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1 文献综述

1.1 生态效率

效率是表示投入量和产出量的关系,在国民经济领域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2]。“生态效率”这一概念最早于1990 年提出,以经济产出变化量与生态环境损害量的比值衡量地区发展状况。梳理现有文献可知,生态效率常常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生态效率深入探究可促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目前有关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1.1 生态效率测算研究

测算方法方面,现有文献对于生态效率测算,主要测算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比值法、随机前沿分析和参数法等,但由于生产函数较难建立等原因,大多数文献主要采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3]。测算对象方面,主要集中于全国省域层面,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生态效率测算,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区域生态效率测算也是热点话题,诸如长三角地区、华北地区等,通过区域生态效率测度分析,以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1.1.2 生态效率空间特征分析

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是在生态效率测算完成后要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学者们针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开展大量研究[3]。从全国到省域尺度,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生态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依据其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区域分布差异[2];通过ArcGIS等软件,绘制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图,对生态效率测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Stata 软件,计算全局莫兰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进行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

1.1.3 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

收敛性指的是某些指标数据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相同水平。经济学中的收敛性概念起源于1956 年索洛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4],该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减规律为前提,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增加,经济的增长量逐渐减少,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值[3]。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拓展收敛性的研究领域,其中生态效率的收敛性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通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其收敛性,探讨其收敛速度,从各国家视角到省域视角探究存在收敛性的主要原因。

1.1.4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在了解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趋势之后,有必要探索其内在的驱动机制。现有研究中,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人口规模、环境规制、经济发展等,此外部分学者从产业结构[2]、地方政府环境治理[5]等方面进行具体驱动因素分析,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

1.2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有文献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定义理解各不相同,因而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也不尽相同,部分学者从经济增长质量角度出发,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表征高质量发展水平;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广义角度出发,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而如何准确、科学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仍是学术界极具争议的问题[6]。目前,针对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新发展理念”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两个视角来构建[7]。前者视角主要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后者视角则是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中[8]。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工业经济发展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关系,处理好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9]。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是从成本驱动、出口导向、高速度工业化转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和高质量工业化,高质量工业化的核心是工业高质量发展[10]。

2 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2.1 指标选取

2.1.1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是计算投入的能源、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和产出的经济水平、环境污染等生产结果之间程度关系的指标,它可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的平衡度[11]。因此,本文从经济、环境和资源角度,结合现有文献以及数据可得性,构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投入指标,本文从劳动、资本、土地和资源四个方面着手,分别采用年末就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来表征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收入;资源投入包括水资源投入和电力能源投入,水资源投入采用居民家庭用水量来衡量,电力能源投入采用全年用电量来衡量。期望产出指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表征经济产出。非期望产出指标,选取工业三废作为二级指标,包括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

2.1.2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量化评估区域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高质量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校正其发展方向,它是将高质量发展从理论推向实践过程的有效工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过度开发、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匮乏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黄河流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生态环境和生态承载力之上[7]。

本文认为,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推动流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解决黄河流域人民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重诉求。故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角度出发,构建黄河流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2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选取黄河流经九省区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上、中、下游三大流域,上游地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和宁夏四省,中游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和山西三省,下游地区则包括河南和山东两省。生态效率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取的相关指标,其原始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EPS 数据库等公开网站,部分缺失数据采用趋势法补齐。

2.3 研究方法

2.3.1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

与传统数据包络模型(DEA)相比,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投入产出要素的松弛现象[12],同时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但当同时出现多个有效决策单元(DMU)时该模型无法区分。为了进一步评价处于前沿面的DMU 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Tone(2002)基于非期望SBM 模型进一步提出的超效率SBM模型进行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测算。

2.3.2 熵值法

目前有关衡量指标权重有主观赋权和客观赋值等多种评价方法,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熵值法。熵值法是在综合度量各指标所能提供信息的量大小的基础上,分析各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权重系数[13],即通过计算信息熵来确定指标权重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其具体步骤为:

首先,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会使得最终测算结果产生误差,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通过计算指标熵值和差异系数,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根据指标权重计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2.4 生态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熵值法处理生态效率指标,运用Matlab-R2020a 软件,使用非径向规模报酬不变、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 模型,对黄河流域2009—2020 年省域和市域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综合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测算结果可知,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省域生态效率均值基本介于0.6~0.9 之间,总体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分流域表现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下游地区物资丰富、科技水平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而生态效率最高;中游地区由于能源优势、地理位置等因素,普遍发展重工业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较大,因而生态效率相对下游较低;上游地区虽然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开发较少,生态环境状态优良,但因其多数为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生态效率水平最低[14-15]。

2.5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结果分析

近10 年来,时序上,黄河流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介于0.1~0.3 之间,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当前黄河流域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空间上,总体呈现上游较低、中游较好、下游最好的趋势。黄河上游省份工业发展所需的自然禀赋较为丰富,矿产资源、有色金属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与生态保护相关战略的逐步实施,对上游省份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发展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其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省域层面出发,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和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其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总体均值位于区间[0.6,0.9],研究期内呈现稳定上升变化趋势;黄河流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水平较低,空间上总体呈“上游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差”趋势。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对于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应建立健全精准有效的扶贫建设机制,同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生态效率[16];

2)加大研发力度并激发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潜力,黄河下游省份占据经济及科技发展区位优势,应鼓励更多组织和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培养科技类人才,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投向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并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17];

3)黄河流域引用外资应着重考虑其环境评估,切忌盲目引资,同时营造更加宽松、绿色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优质外资资源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便促使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挥正向作用。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测算高质量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有关τ-可测算子的Young不等式与Heinz型不等式的逆向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