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网数据新闻叙事的特色探析

2023-12-26石昌晗

传媒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新华网受众

文/石昌晗

数据新闻就是依托数据开放,以数据抓取和数据分析为驱动,以规范化叙事逻辑、可视化叙事方式,为受众提供公共化新闻服务的全新报道方式。数据新闻不仅是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全新样态,而且是新媒介生态下新闻生产的全新范式。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可追溯到2010年财新网创办的“数字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涌现了网易的“数读”、腾讯的“数据控”、央视的“据说”、新华网的《据说新闻》、第一财经的“DT财经”等知名的数据新闻产品,可以说我国在数据新闻创新发展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2012年,新华网率先成立数据新闻部,并于2013年推出《数据新闻》专栏,2015年斩获全国优秀新闻奖“中国新闻名专栏”奖项,2017年凭借作品《征程》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我国数据新闻的佼佼者,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通过对新华网数据新闻叙事特色的梳理总结,可以为我国数据新闻未来优化发展提供重要指导与借鉴。

一、故事化叙事思维

数据新闻故事化是数据新闻表达的基本逻辑,就是采用贴合化、生活化的方式,挖掘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传达丰富意义,强化新闻可读性,提高新闻传播力。新华网在数据新闻叙事上积极创新实践,形成了鲜明的故事化思维,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受众本位思维。社交媒体时代,受众注意力资源成为战略资源,受众分享成为新闻传播的核心驱动,这就要求数据新闻生产者用产品思维审视和寻求与受众的多维关联,全面落实受众为本的理念,这也是数据新闻故事化的先决条件。数据新闻生产与传播,都必须凸显用户思维,坚持接近性的原则遵循,强调内容与受众的关联性,因为受众在信息选择时会习惯选择那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内容,并希望借助媒体解读明确决策方向。如在食品安全主题的报道专题中,既有作者第一人称视角下秘密走访辣条生产线的纪实视频,也有娱乐化、趣味化的小案例穿插呈现,极大地吸引了受众关注。另外,在栏目的子品牌中,“数问民生”的数据新闻数量最多,而这些都是与受众有着较强关联的,如《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如何自救?》《我国北方地方部分地区供暖示意图》《“国家交通安全日”:数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现状》等。

2.多维交互思维。数据新闻故事化叙事,重点就是将数据激活,通过数据与受众的多维交互来强化受众参与感,进而增强内容黏性。依据呈现方式的不同,新华网对数据新闻进行了交互分类,包括信息图、图文互动、数视频、PC交互和手机交互。在“手机交互”栏目中,受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移动端的自由观看,如《【角色扮演创意互动视频】“鬼先生”和最后的女猎人》,以视频引导受众选择角色,随后开始学习生活,在角色扮演中完成脱贫任务,切实体会国家富强的时代红利。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数据新闻信息传达与新闻服务的价值功能,而且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知识诉求和娱乐需求,同时在多维交互中讲好中国故事。另外,视觉表象可以帮助人们识别、记住环境的空间结构,将晦涩难懂的数据转化为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而强化数据呈现的直观性,提高数据新闻故事化叙事的亲和力。新华网数据新闻就非常善于从空间图像思维入手,以图像认知方式进行故事讲述,除了常态化的文字、图文外,还大量融入了图表、时间轴、漫画等元素,有效强化了数据的故事感知性。

3.场景建构思维。场景建构思维就是从受众使用角度入手,将各类场景元素整合起来的思维。对于数据新闻来讲,通过场景建构对重点信息进行增细加工,拓宽信息维度,进而强化目标受众选择性关注,加深选择性理解和记忆,是提高故事化叙事能力的重要手段。专题作品《追随春天的脚步》就以传统拍摄和航拍的方式为受众创建了一个极具沉浸感的春之国度。受众点开后首先会看到航拍视角下的渔耕粤韵,通过视频呈现绝美的田园风景画。随后,镜头转换到福建,同样以航拍视角呈现闽江河口湿地,让受众充分领略“地球之肾”的无限魅力。镜头再次转向湖南,为受众呈现了常德紫云英花海。最后,镜头转向内蒙古,为受众呈现了成吉思汗陵。作品前后共出现了11个航拍视频和简洁的文字描述,在远景与近景、南方与北方、高山与湖泊、城市与乡村等的多维交织中,构建了一个极具沉浸感的场景空间,在宏大的叙事框架内激活了受众的故事想象力,有效提高了数据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平衡化叙事话语

通过对新华网数据新闻叙事话语的研究发现,其数据新闻制作非常善于平衡之道,在繁与简、软与硬、宏与微的平衡中,精准找到了数据新闻叙事的逻辑路径。

1.繁与简的平衡。新华网数据新闻非常善于在繁琐数据中找出最精准的价值符号,然后通过简化处理与呈现,帮助受众快速完成符号解码和意义建构,“讲习所”“政经事”两大品牌栏目就是典型代表。两个品牌栏目通过数据新闻对政治经济类新闻进行解读,从小角度入手进行精准呈现,极大提高了新闻表达力和亲和力。如“政经事”栏目对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重点报告等进行“速览”式解读呈现,将复杂冗长的政治新闻变为精简易懂的图文符号,并通过视觉修饰和版面设计,帮助受众快速找到重点信息。如《一图速览: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长图从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系统梳理总结了全国政协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成果,以及今后的工作重点,让受众能够轻松直观地抓住重点。另外,“讲习所”对重大政治活动、领导人讲话、重要政策文件等的解读,也非常精准简洁,充分发挥了快速传达政策要义的职能作用。

2.软与硬的平衡。就事实本身来讲,硬新闻强调新闻价值性和时效性,软新闻强调新闻趣味性、情感共情性。硬新闻主要以时政类、财经类为主,软新闻则以科普类、人文类为主。目前,数据新闻大多是硬新闻,而新华网数据新闻则是软硬兼具,既能够满足受众有价值新闻信息的获取需要,又能够满足受众对趣味表达和人文关怀的情感诉求。最为重要的是,软新闻能够有效拓宽题材范围,丰富数据新闻内容,促使数据新闻走向大众日常生活,拉近与受众距离,同时可以冲淡硬新闻的严肃性,避免受众陷入审美疲劳。如《长图电画|探秘稷下学宫 梦回泱泱齐风》,以长图介绍了稷下学宫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当代考古成就,图文元素+漫画风格,让受众眼前一亮,在软表达中加深了受众的理解记忆,有着非常强的可读性。类似的软新闻还有许多,如《新年Flag|对快乐说嗨嗨 对烦恼说拜拜》《【冬奥小课堂】这个“洗刷刷”的冬奥冰上项目,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元宇宙”?一起来了解!》等。

3.宏观与微观的平衡。传统新闻叙事中,受素材局限,新闻基本是以小见大的宏观叙事,使得新闻事件所涵盖的所有要素都显得非常关键,且每个要素都不可或缺,这就导致传统新闻很难进行微观聚焦。但新华网数据新闻却非常好地实现了宏观叙事和微观聚焦的平衡,新闻叙事焦点是微观的,但叙事框架却是宏观的,在数据的纵横延伸中进行立体化叙事,进而形成了较强的新闻表达性。典型的如《【数·百年】百年奥运中国成绩》,聚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成绩,回顾了中国体育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全面呈现了奥运历史、奖牌分布、体育企业增量、市场增加值等信息,借助多种媒体元素宏观呈现了中国体育强国的发展史,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时代性。还有《【数·百年】中国城镇化:既要“留得下”也要“过得好”》《【数·百年】看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等都是此类新闻,在宏观与微观的平衡中有效提高了新闻叙事效力。

三、多维化叙事价值

数据新闻有效拓宽了新闻叙事的价值边界,在“数据+”的维度空间内,新闻价值有了更多的实现路径,新华网数据新闻对此进行了更多探索,并积累了许多经验。

1.助力传统文化传播。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传播热潮的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数据新闻开始加入传统文化传播的主体队列,特别是以新华网数据新闻为代表,通过数据新闻故事化叙事来别样呈现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全新样态,如《唐代女诗人群像》《宋词缱绻,何处画人间》以及二十四节气系列等。新华社数据新闻与浙江大学可视化研究团队共同打造的《宋词缱绻,何处画人间》,以《全宋诗》为数据整合依托,深入挖掘呈现了两宋时期那些优秀词句背后色彩绚烂的大千世界。同时,通过对两万多首词作,一千多位词人的数据整合分析,赋予了传统文化更多的理性色彩,进一步拓宽了诗词文化的解读鉴赏维度。可以说,新华网数据新闻的这一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于选题呈现而言,借助传统文化信息的数字化、结构化,提高数据新闻叙事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从可视化中寻求新的落脚点,借助大数据优势提高数据新闻的内容品质。

2.加强人文关怀。数据新闻只有走进受众日常进行生活化报道,才能提高数据新闻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并在人文关怀的视野加持下实现新闻报道的深度拓展。新华网数据新闻就非常“接地气”,善于借助时间周、信息表、数据地图等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点和价值点,制作了许多具有较高人文温度的作品。如《一定要推给你这份“有板眼”的简历!》,采用交互叙事模式对武汉展开介绍,并可以根据受众眼中的三个湖北元素,为受众定制生成独特的湖北名片,巧妙地搭建了受众与武汉之间的沟通桥梁,是一个极具温度的数据新闻。还有《疫情过后,我最想做的是……》中,采用漫画模式对疫情消散后的生活展开预测性、想象性绘制,图片中既有朋友间的聚会交流、家人间的暖心问候,也有情侣间的关心关怀、大街上的人来人往,所有人都摘下了口罩,又回到了 那个熟悉且热闹的生活。尽管新闻中没有客观的新闻叙写,也没有大量的数据堆砌,但在暖色调的漫画风格和插画中真实感受到了新闻的“软”与“暖”,提振了受众战胜新冠疫情的信心,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可以说,数据新闻立足生活的人文关怀,具有明显的建设性作用,也是未来数据新闻叙事的重要向度。

3.提高产品服务力。在技术加持下,数据新闻的功能越来越多元,这就决定了其产品服务边界的持续拓宽。通过对新华网数据新闻的研究发现,数据新闻在预测、服务、社交方面的功能优势日益明显,特别是故事化叙事进一步提高了产品服务力,甚至出现了私人订制型产品,数据新闻对单个数据点的挖掘越来越深入和普遍,“小数据”新闻形态正在加速形成。如《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了么?数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次我们不看春晚 看广告——数说春晚广告投放的变迁》《解析“618”购物数据》《我国每年超百万人因它失去生命 一图了解〈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等,大多是对新闻事件未来走向的预测,能够对受众思想决策和行为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另外,新华网数据新闻的“交互”板块,更多是数据新闻社交功能的开发场地,游戏、H5、角色扮演等元素的融入,进一步提高了受众参与深度。

总而言之,数据新闻依托数据和技术,在智能化、数字化、智媒体的时代语境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数据新闻生产与传播主体应立足实际,积极迎合时代,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新闻叙事的范式转向,并利用媒体融合深层触碰资本市场的突破边界,构建数据专业主义下的新规则、新体系。要重点学习借鉴新华网数据新闻的故事化叙事思维、平衡化叙事话语、多元化叙事价值,持续拓宽数据新闻的内容与价值边界。

猜你喜欢

新华网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中自协、新华网、行者,共同发布骑行大数据报告
新华网登陆A股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两新党建报道条数排行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