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路径探究

2023-12-26吴春彦

传媒 2023年22期
关键词:孔子汉语文化

文/吴春彦

汉语国际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是构建中国形象的关键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世纪以来,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普遍现象。自2004年专门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成立,近二十年间,汉语国际教学与文化传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624号(教育类091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目前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全球累计学习使用中文人数接近2亿人。然而,当前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汉语国际传播面临难得机会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而以新媒体崛起为基础的媒体融合文化语境,则为汉语国际传播在新时代教育场域中拓展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提升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实效性,完善教育模式,是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汉语国际传播存在的困境

汉语国际传播与教育推广先后经历了发展期、高峰期、瓶颈期等阶段,在当下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阻碍。

1.部分地区孔子学院发展受阻。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自2004年开始创建时起,便一直在国际汉语传播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质量。然而,因受到政治、教育、舆论等相关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自2017年后遇到了很大阻力,其中美国便是典型代表。在高峰阶段,美国孔子学院的数量在全球占比都非常可观,2018年底孔子学院的数量达到了106所,而至2023年1月,据孔子学院官方网站数据,数量已锐减至9所。同时,2020年初的全球新冠疫情对于孔子学院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存在一定的冲击。严格的出入境限制以及线下授课的局限,阻碍了有序的日常教学。孔子学院建立最初的定位便是不以营利为目标的社会公益机构,致力于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专业的服务。然而,由于中美关系、文化冲突等原因,造成了对于孔子学院定位认知的误解。文化隔阂与理解误区的消融,显然已经成为汉语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命题。

2.理念较为传统,模式单一。汉语国际传播的渠道是多维的,具体有海外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等诸多方面。当下,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还是停留在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设立,通过外派专职汉语教师,提供汉语学习指导与相关汉语教学资源。在实施理念上,也多局限于被动保守的传统思路,将汉语习得的专门性教学作为核心,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选用教材,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本土化较为少见。教学模式上,并未能充分利用当下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如此,必然影响教育效率,不利于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开展与深化。

3.内容局限,数字化不足。在汉语国际传播的内涵构建中,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汉语习得作为外显的一部分,常带有更直接可测的教学目标。而文化传播则多为隐性,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就实际教育教学中接受主体的反馈而言,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常被刻板印象所代替,如对于中国美食、中国龙、武术等外在表征的聚焦即长期受国外影视作品熏染而后形成的既定印象。如何引导受众,深入浅出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予以客观呈现,是当下汉语国际传播需要重视的关键。同时,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尽管当下汉语国际教育界已开始关注传播过程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多媒介等,但客观而论,在传播路径革新的今天,其数字化呈现的部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此,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下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需要。

4.接受主体片面,辐射面较窄。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主要渠道的汉语国际传播所面向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而言,孔子学院立足所在大学进行汉语的教授并介绍中国文化,其所面对的对象还是以大学生为主,兼有汉语学习需求的其他社会人员,部分孔子学院也会有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设置,如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为高中以及其他大学的学生提供推广汉语的服务。整体而言,当下汉语国际传播的受众仍是较为局限。受课程开设时间、学习要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大量有汉语学习需求的社会人员难以参与到相关课程中去。从传播效果而论,其所影响的人群必然局限于特定的时空之中,难以拓展,阻碍了汉语国际传播的广度。

二、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运用融媒体资源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媒体革新给当下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实现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传播效率最优。融媒体对于汉语国际传播有着天然的优势与便利性,可以较好地解决当下所面临的困境。

1.有助于拓展传播及教育主体的范围。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路径中,教育主体局限于特定的汉语教师。众所周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一直存在着“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问题。其中,师资问题始终是难以彻底解决的难题。尽管我国每年都会向海外派遣大量的汉语教师,海外留学生群体毕业后也有部分会转向从事汉语教学与传播工作,但整体数量毕竟有限、专业化程度难免良莠不齐,并不能满足受众的广泛需要。新媒体的崛起解决了时空的限制,互联网技术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慕课平台、新媒体授课平台、微课公众号、电视节目、抖音短视频等都为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提供了诸多学习可能性,教育与传播主体不只限于特定的外派汉语教师,国内的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从业人员、电视节目主持人、对汉语文化普及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送者。如此,极大范围拓展了汉语国际传播的主体范围。

2.有助于淡化刻板印象。融媒体时代,“打通”是媒体融合的关键要素。传统媒介资源与新兴媒体的互通与合作,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诸多的机会与可能。其中,淡化固着的刻板印象、重构中国文化形象便是其中值得一提的部分。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强,国际上涉华舆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对于孔子学院的认定,美国部分政客即将其界定为“一个推动北京在美国校园和K-12教室进行全球宣传和恶意影响活动的实体”,甚至将其定义为具有官方外交性质的意识形态工具。如此不友好印象的形成必然导致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受阻。媒介资源的拓展,使汉语国际传播不再依赖于特定机构的既定流程和规则,而是将汉语国际传播大众化、民间化,如此可打破既往的意识形态偏见。同时,在既往的教学等传播过程中,外显的文化特征被过于放大,以至于功夫、京剧、中国龙等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言符号,这无疑淡化了中国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形成的拘泥刻板的文化印象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在YouTube平台,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的博主李子柒2021年2月时订阅量达1410万,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明了新媒体资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向传播的功效。可以说,融媒体资源的介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汉语文化资源,将极为有效地改变汉语文化传播中的刻板印象问题。

3.有助于丰富教育资源,扩大辐射范围。近年来,国际汉语传播的从业者与研究者致力于教育模式、方法、资源等多方面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教育与传播的专业性,但严格来讲,仍存在不足之处。以教材为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会向各地孔子学院赠送相关的汉语书籍,但教材以面对课堂教学的纸质化出版物为主,辅以少量的视听素材,功能较为单一而局限。融媒体背景下教育资源的改革是必然也是必需的。汉语国际传播不能只是受限于语言能力的培养上,也应关注文化观、价值观的传递。而就形式而论,汉语教学并不是唯一的传播路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等都可以达到传播的效果。故而,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如利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方式,都可更大程度丰富传播及教育教学资源,增强汉语传播的力量,扩大传播影响力。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与教育的路径创新

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之下,整合媒介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媒介优势,创新传播路径,可打破既往的汉语国际传播的局面,有效提升汉语国际传播的质量。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以需求为导向,开放灵活,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应用型转化。在既往的汉语传播与教育中,通用汉语教学一直是最主要的方式和路径。然而,千人一面的汉语教学并不能适应日益多样的国际汉语学习需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诸多外国民众积极投入中文学习。这一群体不只限于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以及对于汉语感兴趣的社会人士,而是越来越指向因职业发展需要而投入汉语学习的人群。专门用途中文教学正迅速成长为专用世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标志着汉语教学已经逐渐走向实用化。如此,便给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转型要求。

以需求为导向,是汉语国际传播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媒体融合资源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诉求日益趋于实用化,汉语在商务、工程、交际、升学等方面所显现的使用需求愈发凸显。借助于新媒体,可以拓展信息往来渠道与范围,超越时空的限定,更清晰地审视到需求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以开放灵活的眼光来审视当下,切实考察,并及时调整。在原先通用汉语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中文、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中文、交际沟通所需要的中文等不同维度的传播与教学思路,并进一步将其细化落实到教材编撰出版、课程开设、师资培养、评价设计等流程中去。在具体有效的革新路径中,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应用型转化,将汉语与职业发展、学习晋升等密切关联,必然也能更大程度地提升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2.协同融媒体,拓展教育空间,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传播的大众化转型。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广泛运用,各种网络平台成为大众主要的虚拟聚集地,时空不再成为沟通交流的阻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有助于拓展汉语国际传播的教育空间,扩大教育教学的接受面。

一是利用融媒体重构汉语教育资源。汉语国际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需求的提出由来已久。媒体融合有助于推动资源的数字化传播。数字教材、在线课程、互动APP等都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教材《中国概况》为例,作为一门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课程参考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就极好地呈现了融媒体语境下的“纸数”结合。教材在纸质版本之外,进行了视频资源库和资源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登录相关学习系统,进行互动式学习。在纸质书的扉页上有配套二维码,进行扫描即可观看对应的视频课程,方便普通受众的学习与接受。

二是借助融媒体构建汉语文化活动品牌。汉语文化品牌活动是国际汉语传播的重要媒介。借助于广播电视媒介,举办相应赛事,同时辅以纸媒、海内外如YouTube、Instagram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辐射作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这一赛事自2002年以来共举办了二十届,吸引了一百多个国家的选手,成为全世界范围的一场汉语文化盛宴。未来,其更应借助媒体资源,开发相关系列节目,依托卫视国际频道,融合媒体资源,形成具备影响力的汉语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包括电视、报刊在内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将其有机整合,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大众化转型。

3.拓展途径,多元整合,注重汉语国际传播的日常性。在传统媒介主导的信息传播时代,传播的单向性导致接收者的选择空间极小。而新媒体的崛起让受众有了更多的主导权,不管是内容、时间还是方式,在传播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受众都可以主动介入,自主选择。不同媒介可以互通融合,故而在传统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过程中,便可借助融媒体资源,整合传播路径,增强受众的主动参与感,提升传播效果。如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开播、新华网等传统媒体的海外网络版的先后开设、中国影视资源的海外化传播、自媒体平台的海外普及都让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工作更加快速与便捷,更具有日常性的特征。

就信息的传播与接受的指向而言,存在着两种常见的状况:一是有目标地寻求,如借助搜索引擎检索等方式获得需要的信息;二是无意识地信息接受。在当下网络资源繁荣的现状下,后者逐渐成为普遍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交、购物、分享、学习等诸多社会性活动都在碎片化的浏览中完成。故而,汉语传播在常规路径之外,应该借助包括短视频等在内的各类信息媒介,在日常化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中推动汉语普及与文化推广。

猜你喜欢

孔子汉语文化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谁远谁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