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语言服务视角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

2023-12-26杨国藏马瑞贤

传媒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受众数字语言

文/杨国藏 马瑞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目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面临传播效能不足和传播对象不精准的困境。近年来,语言服务行业正经历着时代剧变,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及互联网翻译工具等,给翻译行业和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数字化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更加关注与技术要素相关的理解、互动、契合与优化。从数字语言服务的角度思考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可基于他者视角,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程度,探索中国文化多模态精准传播的有效路径。

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

文化传播是自解与他读、自塑与他塑互动作用的过程。目前,在多种文化交锋、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虽然有数量但缺乏质量,在媒体智能化时代,有待实现跨越式和创造式发展。

1.文化传播云参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包括典籍外译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因典籍的国外受众群体有限、文化负载词的理解难度较大等原因,其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定期举办的国家文化交流活动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参与的国外受众有限,难以覆盖更多受众。

智媒体时代,VR、XR等技术为受众提供了具身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实现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以期增强受众的接受意愿,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具身认知。云旅游、虚拟博物馆等新业态的出现,使外国游客可以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赋能下具身感知和开启云端文化之旅。数字化的新体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了超现实的虚拟现实间信息传播,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实现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2.粗放式叙事思维。当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在叙事思维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自我”意识过强,“他者”意识不足。在传播实践中,受众意识淡薄,遵循相对粗放的传播模式,对于所有国家和所有层次的受众,坚持相同的传播内容和“一刀切”的传播策略,没有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的外国受众具有个性化需求。社会学家布迪厄和马克斯·韦伯对于文化分层有详细的阐述,综合文化分层理论和传播学的发展变化来看,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该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知水平,进而开展针对性的精准传播。其二,传播主体方面,主要依靠官方媒体,受到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传播效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可以丰富传播主体,将语言服务企业纳入其中,从而促进专业化的跨语言传播。

二、数字语言服务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

语言服务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智媒体时代,数字语言服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数字语言服务本身包含着民族精神内核。这种服务可以将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赋载于各种新型的多模态的数字产品中,从而通过语言的外壳助力中国文化实现高效能传播,进而彰显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内核的自信。

1.数字语言服务的内涵。数字语言服务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数字语言本体服务、数字语言市场服务及数字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数字语言本体服务主要指语言本身相关的服务,涵盖文字语言、语音语言、词汇语言和语法语言等。通过大数据技术和语料库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中国文化资源库,从而开展对于中国文化的丰富描述和阐释,并且归纳中国文化在语言层面的动态变化与规律。通过将中国文化在语言层面的特征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促成更精准地跨文化传播。数字语言市场服务主要指利用语言资源获取利益的社会空间。得益于讯飞公司等同传语音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服务效率大幅提升,而服务成本逐渐降低。

2.数字语言服务的作用。媒体智能化时代为数字语言服务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全新数字文化传播时代已来,AR、VR、X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跨语言文化交流开拓了新路径。新一代智能化语言服务,通过技术和产品重构语言服务价值网络,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语言服务行业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推出音视频AI智能识别、自动剪辑、自动配音、自动应用翻译矩阵等功能,可以满足当下信息量剧增背景下的快速化、规模化、精准翻译的共性需求,从而帮助中国文化跨越语言障碍,助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数字语言服务助力中国文化分层传播

语言服务为文化传播提供良好条件,而文化传播是语言服务的附加价值。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国际传播在翻译及语言服务细分行业业务量中排名第四,占比32.1%。由此可见,语言服务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数字语言服务指生产和销售依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语言产品和服务。数字语言服务为中国文化的分层传播提供保证,从而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的精准对外传播。在数字技术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基于不同国家、不同受众而开展的分层传播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能。具体包括通过数字语言信息处理实现中国文化的跨语境和跨文化翻译,通过数字知识内容生产实现中国文化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媒体内容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的多媒介传播,通过数字语言人才培养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人才支撑等。

1.构建跨文化数据分析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提高国际传播力。中国文化的跨文化分层传播,有利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语言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跨文化数据分析平台正是中国文化分层传播的基础。跨文化数据分析平台基于明确的目的导向和策略指向,将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类别受众的特点,分析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具体而言,在跨语言数据分析平台的助力下,基于明确的传播受众,并根据关键受众的特征进行分层、分群、分类传播,以此提高中国文化传播的到达性。例如,通过Python数据爬虫技术,掌握不同国家、不同背景受众的信息偏好,从而开展用户画像研究,进而针对不同外国受众而智能定制中国文化内容主题,最终实现中国文化的精准化国际传播。

基于跨文化数据分析平台的分析,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应坚持精准化传播策略,秉持“一国一策”,甚至“一国多策”的原则。首先,对于不同国家的受众,语言服务的侧重点应该不同。例如,亚洲国家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语言服务的重点在于视觉符号翻译,通过文化短视频增加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亲切度,通过虚拟博物馆等提升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而欧洲国家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缺乏认知基础,因此语言服务应该侧重于语言、声音、图形、图片、漫画和影像翻译多模态融合方面,通过融合视、听、触觉的多模态语言服务有利于促进“云参与”数字文化旅游,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实现中国文化的高效传播。其次,政治精英层、学者精英层和一般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政治精英层,传播内容主要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语言服务应该注重翻译风格的正式性,主要寻求中西方价值观的共融性,力争求同存异;对于学者精英层,具有思想性和思辨性的中国优秀文化是重要的传播内容,也是语言服务的重点涉猎领域,中国文化平行语料库为他们提供了系统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对于大众群体,传统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是传播重要内容,包含电影、音乐、小说、民俗、饮食等。因而,依托人工智能、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实现的语言服务,有助于通过深度体验和深度感知提高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和解释力。

2.基于大数据形成中国文化翻译工具系统。翻译是语言服务的一个关键要素。与传统语言服务视域下的人工翻译不同,数字语言服务依托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可以实现机器翻译和同步多语字幕翻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翻译服务从通用领域的机器翻译拓展到更精准更专业的垂直领域机器翻译,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契机。通过专业的文化领域机器翻译,不断优化双语文化语料训练文化机器翻译引擎,从而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中国文化翻译工具系统将是未来文化翻译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包含中国文化多模态语料库、中国文化介绍音频同传翻译机、翻译审校系统。

首先,中国文化多模态语料库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会降低外国受众欣赏中国文化的成本,而且增加其了解中国文化的欲望。在智能化时代,文化传播已经不再是单一模态的文字或者音频,而是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多媒体。构建中国文化多语言多模态资源库,然后从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源数据中抽取关键词,再通过相似度进行分组、关联与配对,并结合模型与人工标注方法建立图文关联紧密的中国文化图文数据集。当用户检索某一文化关键词时,所有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模态的检索结果都会呈现。基于中国文化的可视化呈现,能够有效提高国外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感知,提高中国文化的接受效果。此外,音频同传翻译机可以增设更多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的翻译,支持多语对汉语的双向转化,提高翻译服务效率和传播效果。最后,翻译审校系统除了要基于翻译语言规范的标准而制定,还应该依据于人工标准坚持实时更新数据库,并将错误提示传达给语料库,从而提高翻译准确性和语言服务的效果。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多模态语言学、机器翻译和传播学等多学科融合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产业和语言服务业的有效对接,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和效果。

3.创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语言服务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而目前我国语言服务行业面临很多挑战:语言服务人才市场供求失衡,语言服务人才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翻译技术仍需变革等。由此可见,传统的单一翻译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言服务的市场需要,必须转化为语言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

由于国际传播在语言服务市场需求中占据重要比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考虑国际传播的需求。鉴于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涉及五个维度:语言维度、翻译维度、文化维度、技术维度和传播维度,因此,数字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以上五个维度着手,提高语言服务人才的质量。有学者指出,在现阶段我们应该从语言人才培养转化为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语言服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掌握语言学、翻译学、传播学及人工智能技术等跨学科知识,熟悉语言服务行业和国际传播战略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技术能力和外交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

语言服务人才不仅是传统的翻译专家,更是技术专家。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一,课程体系方面。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除了传统的语言学科内容之外,增设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传播学、跨文化等学科的内容。其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为实现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采取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服务于文化传播的国家战略需求。强化校企融合,邀请行业导师参与教学,坚持CDIO模式,重视做中学,强化案例教学和实战锻炼。此外,坚持传统课堂与虚拟仿真课堂相结合,通过沉浸式的数字语言服务实践情境,提高数字语言服务人才的质量。

四、结语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软实力深厚,是构建中国国际传播体系以及形成中国话语体系的关键。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需要语言翻译、语言产品等语言服务项目的支持,从而使外国受众在享受语言服务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内涵。数字语言服务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得以实现高传播效能的关键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数字语言服务的助力,打破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之间的壁垒,通过语言、文化与传播的多方契合,构建中国文化分层传播的多模态格局,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受众数字语言
语言是刀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答数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数字看G20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