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叙事创新和价值引领

2023-12-26古雯业

传媒 2023年22期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第一课开学

文/古雯业

《开学第一课》作为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联合打造的教育类公益节目,从2008年开播至今,已持续播出14年。2008年9月1日,首期《开学第一课》开播,节目基于汶川地震的特殊背景,以“知识守护生命”为节目主题,向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应急避险和生命安全教育,由此开启了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新纪元。此后,每逢新生开学之际,该节目都会紧扣时代主题和重大社会事件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也可为弘扬中华文化和传递中国精神提供重要价值引领。

一、《开学第一课》的叙事创新

当前,随着媒介形态的演进和受众需求的转变,《开学第一课》颠覆以往教育类节目单一、静态的叙事模式以及说教式的叙事语态,呈现出时代语境与温情故事相结合的双重语境、多元的叙事视角、立体式的叙事模式、互动化的叙事形式,实现了公益节目的叙事创新。

1.双重叙事语境,强化价值认同。叙事语境即讲故事的语言环境,包括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开学第一课》基于社会语境和故事语境的双重设置,将时代主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时代同频、与故事共振,从而强化价值认同。

《开学第一课》自开播以来就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将节目设定和叙事内容置于一定社会语境下,并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拟定节目主题,从社会历史中挖掘精神内涵、传递主流价值观。例如,首期《开学第一课》以汶川大地震为社会背景,向全国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传递正确的生命安全观,后续播出节目分别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神九登上天空”等社会历史为节目背景,向全国中小学生宣传爱国主义、传递中国精神,既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助于推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文化、传递中国精神。节目逐渐摒弃宣传说教式的叙事形态,转而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宏大的时代主题与普通人日常故事进行渗透融合,通过挖掘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温情故事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以2022年上线的《开学第一课》为例,节目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邀请“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冬奥冠军”等奋斗者现身说法,通过讲述不同行业的奋斗故事启发广大中小学生感悟奋斗的真谛,激励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挑重担、奋力拼搏。

2.多元叙事视角,全面展现内容。《开学第一课》基于多种叙事视角的灵活运用,从不同维度全面展现节目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观看过程中全方位感知节目呈现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升叙事效果。在叙事学中,叙事视角是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特定角度,主要包括非聚焦性视角、外聚焦性视角及内聚焦性视角,其代表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方向,是帮助创作者建构叙事逻辑的重要因素。

非聚焦性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诠释方式进行叙述,即叙述者能够俯瞰事件全貌,全面了解故事信息,并在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中自由切换观察视角,从而全方位讲述故事。在《开学第一课》中,节目主持人作为非聚焦性视角的叙述者,扮演着主持人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其基于“全知”视角掌握整场节目的人物及故事信息,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把控节目以保障节目实现完整有序推进。外聚焦性视角是叙述者处于故事外部,以旁观者视角进行观察和陈述,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既不掺杂个人情感,也不过度干扰故事主人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表达。以2022年《开学第一课》为例,节目组将镜头对准中国冰雪运动员为梦想奋力拼搏的训练场面,以旁观者视角带领学生感受中国运动员对中国奥运精神的坚守。内聚焦性视角往往是以故事主人公或见证人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在《开学第一课》中,内聚焦性视角最为常见,节目嘉宾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或所见所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既可以增强节目故事性,也可以更容易地使观众投入节目中,从而强化观众情感体验。

3.立体叙事模式,丰富叙事形态。立体叙事模式是指借助场景、图像、声音、数字技术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展现节目内容。《开学第一课》在近几年的节目呈现中逐渐颠覆传统电视公益节目“主持人+嘉宾+现场解说”的单一模式,开始借助媒体技术实现更为鲜活生动的内容呈现,以丰富叙事维度、提升节目效果。

《开学第一课》借助人工智能、4K等数字技术创造性地将节目现场变成讲台,并根据不同主题还原真实场景,从而增强观众沉浸感和体验感。例如,2022年《开学第一课》基于“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创新性地采用“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打造数字化新课堂。节目借助AR技术1∶1还原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并通过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现场连线的方式,带领学生“云”参观问天实验舱。除此之外,节目组还通过镜头转换将课堂搬进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和繁育中心、冬奥赛场等“课堂”,借助不同场景的切换向学生传递清晰的价值导向,并带领学生在不同领域寻找自身理想和目标。节目基于新旧媒介的有机融合,在传统电视平台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实现了由电视单一口向多终端传播的形式转变,由此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开学第一课》在坚守传统主流媒体舆论主阵地的同时,不断开拓新媒体平台,除电视终端外,观众可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观看,从而拓宽知识对话渠道、强化价值传播效果。

4.互动叙事形式,激发参与热情。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叙事形态和叙事方式,使节目叙事逻辑不断被重构。互动作为新媒体时代节目制作的主要特征,既借助媒介技术赋予观众可以自由参与叙事的权利,而且还通过多渠道的交互形式打破叙事的线性流动,极大地激发用户参与热情。

《开学第一课》自开播以来就十分注重节目互动环节。例如,在节目现场设置互动游戏或者现场问答以及节目播出后的征文比赛等,虽然早期节目囿于技术限制,互动形式大多局限于人际交互或线下互动,但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节目互动形式日渐向数字化、多模态、非线性的方向发展。《开学第一课》依托5G技术、网络直播、实时通讯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互动叙事的空间,使身处不同空间的学生可在节目现场进行实时互动。例如,2020年《开学第一课》采用“云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视频直播、现场连线等方式将全国各地中小学生聚集在同一课堂,以实现实时交流和对话。此外,《开学第一课》借助直播平台、移动终端的实时评论、弹幕等功能开启全国中小学生的交流狂欢,使其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平等、开放、自由的交流与对话,并在互动中感受到群体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参与热情。

二、《开学第一课》的价值引领

《开学第一课》将价值引领作为节目的重要支撑,借助一系列创新性叙事手段将主流意识形态与节目内容相融合,成为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弘扬中华文化、传递中国精神的“开学盛典”。

1.强化榜样引领,坚定理想信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荣誉勋章表彰工作,并深刻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前,我国已确立权威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旨在发挥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凝聚榜样精神力量。

《开学第一课》通过邀请不同时期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走向讲台,以真挚感人的方式讲述自身革命经历和真实故事,将其高尚的人格、英勇的事迹充分融入全国中小学生教育工作中,促使广大青少年借助榜样的力量自我反省和激励,在榜样的示范引领中坚定理想信念。以2021年《开学第一课》为例,节目主讲嘉宾既有不同时期革命先烈的家属代表,也有新时代为中国脱贫攻坚、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借助众多鲜活生动的模范人物故事使全国中小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信仰的力量,促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一方面,节目创新性地将文艺节目与党史教育相结合,在流行音乐和钢琴曲目烘托下,主持人以《共产党宣言》引入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烈,邀请李大钊的孙子登上讲台,讲述李大钊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使学生在党史教育中接受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洗礼。另一方面,节目邀请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三代坚守帕米尔高原巡边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族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深情讲述不同领域奋斗者的故事,使学生从不同行业奋斗者的故事中获得启发,从中感受奋斗的真谛,激励其在新时代新征程汲取榜样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2.融入文化元素,弘扬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和家长往往把成绩和考试作为教育核心,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殊不知,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个人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开学第一课》十分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节目中融入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华文化。例如,2017年《开学第一课》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融入多种文化元素,为广大中小学生献上一场意蕴丰富的文化盛宴。一方面,节目以“中华骄傲”为主题,通过汉字解读、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现中华文化,并以趣味性、互动性的方式精彩解读中华文化。在汉字解读方面,语言学专家王宁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甲骨文的由来和发展,并通过现场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挖掘中华汉字的精神之源;在武术表演方面,由三位武术冠军联合塔沟武校的学生表演叠罗汉等武术动作,以精湛的武术表演充分展现中华武术之美,向观众传递中国少年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另一方面,节目借助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呈现形式,使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焕发全新生机。比如,节目引入意大利的智能钢琴机器人与中国钢琴家郎朗同台合奏中国古典名曲《彩云追月》,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完美碰撞,并深刻诠释科技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3.优化故事讲述,彰显中华民族精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开学第一课》融入生动鲜活的故事,借助不同时代、不同岗位的故事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2016年《开学第一课》围绕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邀请99岁的老红军胡正先先生讲述长征途中通信兵的故事,这些红军战士为保护部队机密在被突围时吞吃密码、在长征途中忍饥挨饿激战48天,甚至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疼痛锯掉双臂,借助一个个鲜活的长征故事展现红军战士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为国家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向观众传递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2020年《开学第一课》,钟南山携手张伯礼、张定宇等讲述全国医护人员如何团结一心、竭尽全力抢救生命,保护国人生命健康安全,展现中国人面对重大考验时的责任担当,传递中华民族尊重生命、保障人权、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2021年《开学第一课》通过连线的方式邀请在天和空间站“出差”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为学生揭秘空间站奥秘。在课堂上,航天员化身太空导游为学生讲述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既可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也充分彰显了中国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这些中国精神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共同引导全国中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使青少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传递中国精神的重要力量。

4.培养学习兴趣,强化教育价值。电视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将艺术、科技等元素融入课堂,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直观感受课堂氛围的同时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公益节目的教育价值。

《开学第一课》融入歌曲、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元素,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更具艺术魅力,既可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为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教育的创新发展。例如,2021年《开学第一课》在讲述甲骨文环节中,通过名家讲解、现场教学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书法的重要性,既可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使其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也可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育范围。因此,将书法等艺术形式融入课堂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开学第一课》开创性地采用高科技创新技术,使学生在充分感受最前端科技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全面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其创造和实践能力。2022年《开学第一课》借助科技为学生打造沉浸感的教学课堂,以此拉近学生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科技的神奇和魅力。

三、结语

基于对《开学第一课》节目创办14年来的主题分析和内容探究,发现其叙事一直在守正创新。在新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中,该节目通过双重叙事语境、多重叙事角度、立体化叙事模式、互动化叙事形式传递主流价值,不断凸显电视公益节目的价值引领和文化教育功能,使广大中小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并在学习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传递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开学第一课第一课开学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开学啦!
开学了(2)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开学了
“开学第一课”之我见
今年《开学第一课》,容祖儿等讲“家风”
开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