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建设创新生态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成立大会会议综述
2023-12-26王向红邝冶李慧平
王向红邝 冶李慧平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长沙学院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02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建设创新生态体系,2023年4月21~23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成立大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茂国、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徐建平、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弛出席开幕式。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林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等的1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1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茂国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高等学校同时具有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基本属性,因而具有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优势,理应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作出不同凡响的贡献。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企业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茂国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的结果就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四链融合”的效果就是提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通过“四链融合”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是发达国家创新的成熟路径,但在我国还是一个短板:“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产业链的驱动力不强,创新链的科技创新贡献力度不大,资金链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人才链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因此,亟需深入研究“四链融合”的生成机制和实现路径,高校具有多学科的优势,在“四链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上一定大有作为。
李茂国提出用工程学的思维方法来研究创新,构建创新工程学学科体系的初步思路。他认为,创新工程学这门学科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研究创新活动,在宏观层次研究国家和区域的创新体系,在中观层次研究行业和企业创新体系,在微观层次研究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创新链本质上是各层次创新活动的表现形式,只有研究清楚创新链,并且能够主动构建创新链,才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他认为,创新工程学这门学科要培养两方面的创新人才:一是培养各个学科专业的创新人才,也就是倡导的专创融合培养模式,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类型的课程中融入创新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创新生态的管理与服务人才,这类学生可以到诸如创业园、产业园、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科技服务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机构、企业内部研究部门等用人单位去就业。
李茂国指出,创新工程学这门学科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链,一是要申请设立创新工程学二级学科;二是要开设相关专业,如创新创业管理专业、创新工程学专业;三是要建设创新工程学相关课程和教材;四是要推动创新工程师职业标准制订;五是要推动企业创新管理体系认证;六是要推动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的建设与发展。今后,创新工程学分会要把高校、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推进上述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指委也将与创新工程学分会紧密合作,联合探索开展创新工程师认证、企业创新体系认证、创新创业专业认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工作,共同促进我国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徐建平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提出中国创造学会和即将成立的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他希望学会充分整合全国创造创新界优质资源,与其他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强强联手,致力于开展人类在发现、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规律研究与实践探索,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驰在致辞中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方法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建设成果,包括建设了以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为中心,以相关职能部门为带动,以学部(院)级基地为分中心,以国家级众创空间为纽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形成了“双协同、三融合、四平台、五位一体”的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林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出发,分析了“四链融合”关键在“融”,“四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一载体、一动力、两关键”的组织架构。其中,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载体,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动力,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决定创新链、产业链成败的两个关键。冯林指出,促进“四链融合”的当务之急在于坚持走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相结合的道路,打造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冯林进一步提出,高校亟需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创新规律,亟需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工程学便应运而生,以自主、规模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 加强高校层面的创新工程知识体系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
北京亿维讯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岳博士在专题报告《创新工程知识体系和系列课程建设方案》中介绍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创新工程知识体系和系列课程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各高校可根据《建设方案》以及本校的实际需要,采用多种系列课程建设方式,如可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链方法作为三门单独的课程或作为一个完整课程体系,也可从这三个模块中选择创新工程学初级、中级、高级课程,也可把其中的某个具体方法单独开设专题课程,可以按照创新工程学知识体系的阶梯开设进阶式系列课程,等等。
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高国华教授在《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创新工程学论证方案》专题报告中提出,要了解创新工程学的学科内涵,比较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状况和发展情况,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理论基础以及该学科及相近学科的关系;要根据每个高校及其优势学科的不同特点,把目录外二级学科创新工程学自主设置在某一级学科之下;要进一步研发创新工程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案与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划。
东北大学陈红兵教授作了《创新方法课程建设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以哲学系课程为例,提出创新方法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包括优化创新方法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改革创新方法教材建设的具体对策、加强对创新方法系列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等;对研究生阶段研创融合系列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议,包括在课程体系中规划设计《创造学概论》《技术创新概论》《创新方法》等显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发掘创新要素,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融入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
另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汪洋老师、王铁栋老师分别作了《创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管理实验班)培养方案》《MBA创新创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的专题报告,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介绍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建设的经验。
3 推进企业层面的创新工程师认证与创新管理体系建设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孙永伟博士在专题报告《创新工程师职称认证》中系统提出了助理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创新工程师的认证要求,以及申请、审查、答辩、发证、管理等创新工程师的认证流程,进一步提出未来要做好创新工程师认证工作,需要从确定认证主体机构、成立由足够权威专家构成的认证委员会、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朱泉国教授《国际标准 ISO 56000 创新管理体系》的专题报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ISO 56000族创新管理体系标准,旨在为组织提供一种以客户为导向、以协作为基础的方法,使创新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要素,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ISO 56000系列标准来实现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优化。ISO 56000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与其他标准的交叉融合和优化,注重普及和推广创新管理思想和方法,关注与人工智能(AI)、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相结合,关注社会责任的实现,推出“创新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
4 审议发布《关于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建设创新生态体系的倡议》
受教指委主任委员李茂国委托,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长沙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屈林岩教授和浙江大学姚威教授、东北大学陈红兵教授执笔起草了《关于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建设创新生态体系的倡议》。会上,屈林岩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与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全体委员共同研讨、审议、联合发布了该倡议。
倡议指出,一是大力推动“四链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创投机构等相关机构多方互动,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教师、学生等创新主体互联互通,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尤其在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上,应建立健全新型举国创新体制,面向各类创新主体,支持创新要素按照任务聚集和流动。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企业创新生态体系。企业要从生产链的主体过渡到创新链的主体,建立开放式创新管理体系,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移等环节,与“四链”高效率协同,要特别重视创新工程师的独特作用,设立创新工程师和首席创新官岗位,与高校密切合作培养大批创新工程师,显著提高企业创新的价值和效率。四是发挥金融机构作用,支持创新体系高效运行。尤其在重大和长期的创新项目投资上,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由政策性创新投资银行领头,社会创投机构跟投,引导创新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五是发挥高校综合优势,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在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建设创新工程学学科,建立专创融合培养模式,培养各个学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创新创业管理专业,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创新生态体系管理能力的人才。六是加强政策保障支撑,开展创新工程学科建设。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支持高校创新工程学学科建设、创新工程师职业发展与企业创新体系标准建设和认证等工作,促进我国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教指委首批学科建设与研究重点资助项目负责人作了结题报告与答辩。哈尔滨工程大学毛继泽教授主持的《基于创新工程学知识体系的创新方法实践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湖南大学刘江南教授主持的《基于创新工程学知识体系的创新方法本—硕—博贯通式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大连海事大学石丽红教授主持的《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山东理工大学马立修教授主持的《创新方法普及教材或数字资源建设》、浙江大学姚威教授主持的《疫情防控和公共危机中的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研究》等项目执行情况和研究成果,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与会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的108位委员以及冯林教授领衔的9名正副主任委员与张葳老师领衔的9名正副秘书长团队。徐建平理事长全程监督并宣布选举结果。创新工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姚威、邢建平、李红波、王军、王得刚、孙永伟等分别就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课程和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创新创业大赛、会员发展、企业创新体系标准及认证体系建设等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