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

2023-12-26侯振山东济南平阴县第四中学山东省济南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 侯振(山东济南平阴县第四中学/山东省济南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满足学生思想、言行、举止优秀体系的构建需求,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价值呈现出来。并依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兴趣更浓厚,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秉承正确人生理念,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中学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

1.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环境中,都习惯于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或者玩游戏。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西方的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都喜欢追捧西方的节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却不够重视,这种不良风气在初中生中最为明显,甚至还成了初中生追捧潮流的一种象征。虽然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后,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形式,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初中生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他们很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吸引,再加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很难抵制不良文化对他们的诱惑,在这样的环境中,初中生很容易被不良文化荼毒,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不影响教学的进度,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述基础的理论知识,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将知识点理解透彻,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非常消极。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有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才能拥有好的未来,所以教师会将教学所有的重点都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提升。

3.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讲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但是教师却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所以学生就没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时事政治和热点新闻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了解得也不够透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孔子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例,迄今为止仍然对人们具有精神引领作用。将其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便可以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进一步领悟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学生会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二者彼此依存,只有二者达成高度融合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道德与法治的引领下,学生才能够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文明建设当中,共同建设和谐社会。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建立起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策略

1.在教学当中引入反面教材

道德与法治虽然是文科,但是和语文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入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知。同时,在案例的引入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渗透统的文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并在案例当中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郁离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富翁因为丧失了诚信而最后丧生的经过,这个故事可以作为这一节课的反面教材。通过故事的讲述,学生能够明确一个人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如果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很可能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进而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在案例教学中可以积极地渗透诚实守信的教学内容,并且还可以有效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明确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依据课程知识,引经据典渗透传统文化

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以引经据典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两方面的内容融合成一体,通过这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知识,铸就学生的道德品质之魂,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精神内涵的中学生。教师可以依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文化进行渗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形成有效的传承模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华一家亲”时,教师就可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让学生在了解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的同时,正确了解今天的民族关系,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师可将“昭君出塞”“文成进藏”这两个悠久的历史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了解“中华一家亲”,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借助这两个故事,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学生认真听故事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在感受到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的同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成为新时期民族大团结的维护者,肩负这两个重要的使命,努力学习,铸就爱国之魂、民族之魂。这样不仅使教学充满故事性,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有趣、生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又如,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教师可以先用一个历史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新课导入,如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教师在讲解完成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深入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其实就是承担了父亲需要履行的责任。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保护父亲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讲述到花木兰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奖赏时,教师提出问题:“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目的是为了皇帝的奖赏吗?”教师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中有些责任是必须要承担的,而且在承担时需要放弃个人的利益,也就是说有些责任在承担时是不计代价和回报的。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责任属于这样的责任呢?教师通过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举例,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不求回报的责任。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在这个故事中,父亲的责任是什么?父亲没有履行相关的责任导致了什么后果?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应该怎么承担我们自己的责任?”通过这种提问帮助学生了解不承担责任需要付出哪些代价,帮助学生建立负责的学习生活意识和态度。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3.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而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生动。在相应的情境当中,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才能对课堂中的文化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遵守社会规则”时,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学生都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在班级当中一共有50名学生,但是学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当中,只准备了30份礼物,这30份礼物应该怎样去进行分配呢?”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谁表现得好,谁就能得到礼物。”而有的学生会说:“我会把礼物分享给其他的同学,让同学一起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于一些具有谦让精神的学生,教师应该进行表扬。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能够思考并明确谦让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在生活当中和学习当中面对,学生更应该学会宽容待人。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积极地渗透传统的文化,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

4.课程实践活动,感受渗透传统文化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融入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借助实践体验,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时,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也可定期举行,还可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将教学实践活动丰富起来,实现实践活动教学目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目标。

例如,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者到学校周边的社区中参加义工活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向学生灌输积极奉献社会的理念,可以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言。帮助学生通过给老人进行服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奉献社会的精神。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提高亲子间的感情。教师可以借着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提问学生《礼记》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的含义,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充分引导。这次社会义工活动的内涵就充分体现在这句话中,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作为子女”。也就是说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将社会中的好人都当作自己的朋友,这样才能够充分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同时对别人的错误予以宽容。学生在和同学相处时,如果能有这种思想,就可以充分减少同学之间出现矛盾的概率。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氛围的构建。

又如,教师可依据与孝道相关的内容,举行“我为长辈做点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为长辈做的事情,比如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买一件小礼物等。在实践体验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为学生讲述古人的孝道故事,了解那些历史伟人是如何善待长辈的,使学生从中学习并努力做到“百善孝为先”。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举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渗透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民族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让学生体验民族大团结的一家亲场景,形成民族团结意识。还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了解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的趣味性,在扎实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5.创办交流活动,响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举办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家的意味”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以“华夏民族的孝道”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赏析一些关于父母、亲情的古诗文,如孟郊的《游子吟》、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这些作品十分优美,词句真挚朴实,非常能够打动人心。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根据古文典故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如《花木兰》等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肺腑,非常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由此,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为学生介绍“百善孝为先”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然后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让学生对“家”这个概念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毕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家都是最温馨、最有安全感的地方。

又如,在教学完“中华一家亲”后,教师要告诉学生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这些传统美德在生活当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当中去合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学生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对歌曲的内容会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同时对我们国家产生更加深厚的感情,进而使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讲述更多的道德规范以及法律常识,进而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导致课堂变得沉闷无趣,即使渗透传统的文化,学生的吸收和理解也不到位,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积极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