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医保遇困,将如何影响医院?
2023-12-26刘文生
2023年以来,关于居民医保的讨论突然多了起来。讨论的重点是缴费标准持续上涨,居民负担加重,参保意愿降低。
尽管国家医保局重申“我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但参保人数下降也是事实。根据《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一年,全国参保总人数比上年下降1704万人(城乡居民医保下降2517万人,城镇职工医保增加813万人)。
从部分地方的内部数据和记者的采访情况来看,居民医保发展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未来几年个人缴费标准仍不断提高(2023年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380元),突破400元、500元,居民参保意愿势必会不断下降。而如果维持个人缴费标准不变,仅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一方面会使财政压力陡增,另一方面也会限制基金盘子进一步扩大,最终影响居民医保制度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医保筹资规模不断扩大、筹资标准不断提升,是必然趋势,如何平衡个人负担和医保基金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下决策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医保基金的筹资模式、缴费标准、待遇水平看起来与医疗机构无紧密关系,实则不然。很显然,如果参保人数下降、筹资规模增速下降,医疗机构的高速发展也将难以得到有效支持,最终影响运营发展和服务质量。
正如一位院长所说,医院管理者其实很乐意看到筹资多一点、基金盘子大一点,“有了持续扩大的医保盘子,医院就有了发展的底气”。
众所周知,过去20年正是由于职工医保的扩面和发展,释放了巨大的就医需求,从而推动了医院的大发展。但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医保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返,随着筹资水平趋于稳定,及医保基金监管的加强和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医院收入增幅很快将会到达“天花板”。
未来,无论是建设新院区、购置大型设备,还是开展新的诊疗项目,医院管理者都必须考量医保资金的支撑能力。在区域有限的医保资金池子里,做增量或许不再是好的选择,只有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开展规范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