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梨园戏舞蹈
——以央视春晚《百鸟归巢》的编导为例

2023-12-26

名家名作 2023年23期
关键词:梨园戏百鸟归巢

杨 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就确立了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也回答了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梨园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南音”等一批发源于泉州的传统艺术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而《百鸟归巢》的主创团队为了积累作品素材,专门赴南音的发源地福建泉州采风,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团队深入了解了南音的历史背景、演奏规则、曲谱曲牌后,带着素材回到北京才最终创作了这部作品,同时,该节目的舞蹈部分也是取材于泉州的梨园戏。而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梨园戏舞蹈”的研究、探索和创作,并首次将之应用于泉州艺校民间舞课的教学中。这次《百鸟归巢》节目在央视春晚的演出是笔者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和检验。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推动文化繁荣必须追本溯源,传承和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承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历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不断增进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开辟美好未来,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中国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不仅是福建泉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戏曲和舞蹈两种艺术的融合形态。纵观戏曲舞蹈发展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艺术有很深的渊源。梨园戏舞蹈的研究给梨园戏引入了现代舞蹈的元素,赋予梨园戏艺术新的生命力,同时对梨园戏艺术元素进行创新性的提炼、总结并引入课堂,也为梨园戏艺术的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梨园戏发源于元朝的泉州,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各地都保留了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据统计,仅在明嘉靖年间流行的主要剧目中,属于宋元南戏的就有26种。梨园观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建元年间。当时的泉州在《全唐文》中的记载,如“歌发其所自和,舞发其所自乐……化育之洽,有歌谣者进,有舞蹈者作”。

梨园戏在南音传入后,结合民间歌舞以及家班府乐等,成为其地域声腔的基调之后又萌生出地方戏剧演出。根据源流的不同,可分为“七子班”“上路”等流派。各个流派有各自的剧目,在人物和脚色行当的表现方面,侧重点也不一样。南戏的脚色行当包括“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而旦角的身段表演更是梨园戏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其科舞表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余承尧先生曾说过:“泉州南戏,关于旦角贴角之垂手舞,实占极重要之地位,搬演上不可或缺,缺之,便觉动作无味,六朝时代,对于垂手舞之重视,我们只要看看许多关于垂手舞之诗赋,便可得知其概。”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后又传播至潮汕地区及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但主要还是传统剧目的演出。闽南地区和部分高校的艺术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和研究梨园戏的历史和发展。梨园戏艺术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吸收了泉州地区丰富的南音、民间歌舞、传说故事等积累发展而成的。作为闽南地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如果我们在中国民间舞中融汇梨园戏元素的舞姿,结合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生活动作,提炼为表演艺术的舞汇,将能创造出独特的舞蹈风格——梨园戏舞蹈(简称梨园舞)。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在梨园戏舞蹈的创作和教学中取得重要突破,梨园戏舞蹈的教学应用更是走在业界的前列,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包括:2018 年9 月至2021 年11 月参加泉州歌舞剧院创排音乐舞蹈史诗——《向大海》编导组工作,该作品荣获第七届福建省艺术节金奖;2019 年9 月至2019 年11 月参加第四届海丝艺术节开幕大戏——《大海承诺》编导组工作;2021 年10 月至2021 年12 月参加泉州歌舞剧院创排舞剧——《南侨机工》的主创团队工作,该作品荣获第八届福建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最高奖);编排梨园科舞《静夜思》参加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舞蹈展演获一等奖、优秀创作奖;编排节目《泉州过大年》参加2019 央视戏曲春晚;编排梨园科舞《踏春》参加泉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获一等奖,并应邀参加日本横滨舞蹈节公演及韩国济州岛东亚文化之都第三届青少年文化夏令营活动和2018年福建省教育厅庆祝教师节晚会;当然,也包括2023 年央视春晚的《百鸟归巢》,该节目获“观众最喜爱作品”称号。

《百鸟归巢》舞蹈采用的艺术元素主要是梨园戏的科步、手姿以及南音的四宝,应用的短句包括百雀鸣响短句、望雀扶摇短句、归去来兮短句和唤雀归巢短句。

首先,梨园“十八步科母”的应用。

梨园戏具有质朴、精细、典雅的特质,也常被人称为古南戏的标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梨园戏形成了自有特点的表现程式,即“十八步科母”,也常称为“父母步”。梨园戏对演员的身姿和舞姿都有严格的程式,是作为世代传承和培训艺徒的基本科范。梨园戏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其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其科步的演绎形式更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离。

我们可以将“十八步科母”的一些程式动作融入当前舞蹈的动作表现形式中,同时将手姿、眼姿、身姿等程式和舞蹈进行有效结合,在编制舞蹈时呈现出戏曲的元素。虽然现在的舞者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十八步科母”程式的约束,但重要的是在舞蹈的演绎中已经能将梨园戏的神韵呈现出来了,其神韵也能做到典雅、细腻,而且动作幅度也相对较小。

其次,梨园戏“手姿”的应用。

梨园戏表演科范的一大特色,就是讲究手姿的造型美。梨园戏的生、旦、净三行中的手姿,相对于眼姿、身姿与步姿来看比重更大。在“十八步科母”中,有一半属于“手科”动作,而其六十三式中手姿就有三十九式。苏彦硕先生在整理梨园戏表演科范的资料时发现:许多梨园戏的手姿可以在敦煌壁画佛像上找到相似的形式,如“螃蟹手”“姜母手”“尊佛手”等。敦煌壁画的手姿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手姿形态的集大成者,在各个石窟的壁画和绢画上刻画的各种人物形象中,其手姿造型对以后各个时代的手姿艺术造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梨园戏手姿的数量十分丰富,其在形态上与敦煌壁画的手姿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其独特的艺术韵味。早先梨园戏舞台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其表演空间相对狭小,导致很多表演需要由手指造型的演绎来体现其表现的美,如生、旦等角色的上装袖口都比较短小,基本只有盈尺的水袖,在表演时双手自然袒露,更加凸显手姿的表现地位。而从各个时期创造出的众多手姿形态,再配合身段表演,展现出“阳春白雪”“古典仕女图”美妙绝伦的国画之美。

在表演形式上,梨园戏的手姿也会根据“十八步科母”的表演而不断变化,同时在变化的过程中根据十八种表演程式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艺术形式。比如在演员的拱手科中,通常手姿开始是鹰爪手,后来逐渐变为螃蟹手,这种表现形式是为了表达对上辈的尊重,体现礼貌的礼仪。再如在相公摩科的演绎中,一开始手姿是兰花手,而后逐渐转变为螃蟹手,这其中就是要表达主角或高兴或悲愤的情绪。在当前的舞蹈创作中,经常提炼梨园戏中的螃蟹手和鹰爪手,并对兰花手等进行编排,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十八步科母”的程式——拱手科进行吸收和精简,其基本的动作要领是:舞者身体直视前方,保持身姿为阉脚,注意双手要由胸前向上抬举,一直抬至下颁为止,同时要求右手为鹰爪手,而左手为螃蟹手,演员的手姿的手心向外,其右手的中指必须和左手食指相互合贴,再拱手。

具体到《百鸟归巢》节目中,主要采用拱手、分手、举手、提手的动作规格与要领,强调梨园戏风格韵味的融入;强调规格与要领的准确性与梨园戏风格韵味的把握。动作要领为:拱手到下颚;分手到肚脐;举手到目眉;提手到胸前。

最后,南音“四宝”的应用。

四宝属于南管“下四管”乐器的一种,又称为“四块”,若依中国的“八音”乐器分类方式,四宝属于“竹”类,由四块长方形竹片组成,两端有竹节,演奏时左右两手各持两块,拇指各执一块,另一块以其他四只手指握着,借着手腕快速振动,使竹片相互撞击,发出像琵琶般连续的声响,在南管“下四管”的演奏中是重要的帮衬角色。本节目要求梨园戏的科步、手姿与南音四宝协调配合,强调眼随手动。

《百鸟归巢》原为南音四大名谱之一,古曲以黄昏意向描绘上古时代禽鸟生灵回归巢穴的景象。此刻再唱“百鸟归巢”,有雎鸠鸿鹄同行,有鲲鹏共舞,更有乾坤天地,日月之明,千年一朝夕,百鸟归去来兮。这是东方精神的天籁,共鸣华夏文明团圆文化大美的心声。

我国要打造“文化强国”,就要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对其进行继承、保护和创新。笔者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舞蹈老师,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外,也一直在思考舞蹈特别是中国民间舞的发展方向,并做出诸多尝试,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对梨园戏艺术的研究,并在“梨园戏舞蹈”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创作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梨园戏舞蹈”作品。梨园戏是泉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在此背景下,对底蕴深厚的梨园戏舞蹈进行挖掘、应用和传承,意义重大。

首先,在舞蹈表演中,可将梨园戏舞蹈从梨园戏剧目中析出,作为独立的舞蹈作品进行舞蹈化的提炼、加工,融入现代的舞美音乐效果,艺术化地搬上舞台,舞蹈化地表现展示,形成特别的舞蹈观感,带给观众典雅的舞蹈欣赏效果。

其次,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可引入梨园戏舞蹈这个特色舞蹈种类,这既是自觉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也是为课堂教学注入新内容、新活力。在典雅、细腻的梨园戏科步熏陶下,师生的艺术修养表演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舞蹈教学内容更具特色,更具审美效果。

当然,单一地继承难以为继,须“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要有消化、化合,“化”的渐进过程就是创新推进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创作的基因、细胞,通过引用、衍生,获得新生,可以催生出全新的作品。《百鸟归巢》对南音和梨园戏的继承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制作,而是再生的创作。作者消化了原作,创造性地渗入新作内部,最后“长出来”新苗。这种创新为戏曲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启示。

猜你喜欢

梨园戏百鸟归巢
小鸟归巢
“梨园戏现象”探微
弦管古乐是泉腔戏曲的曲库——从梨园戏三元老论南音与梨园戏关系说起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小巷
百鸟衣图案
梨园戏开发的可行性与旅游利用研究
百鸟城迷踪
归巢
百鸟为衣,乘风而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