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融的音乐历程与当代走向
2023-12-26张乐乐
张乐乐
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人类文字、城市等文明象征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骨哨、骨笛等早期乐器。这就说明了声音对人类的重要性与价值。在轴心文明的时代,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以“数的和谐”作为音乐的存在之始基;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提到了音乐是对现象世界的模仿,皆未脱离对音乐的注目。在东方的儒家文明中,孔子主张的“礼乐文明”,成为数千年中国文明的底色。
自古以来,对音乐的褒与贬、崇与抑等各种论说不绝于耳,这就印证了音乐与人的存在紧密相关。孔子曾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老子则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道。无论儒家之礼乐,还是道家之玄理,皆与音乐相关联。这就塑造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琴、棋、书、画”之人文性与艺术性的气质。
在历史的流变中,音乐以其地域、文化、习俗、阶层及语言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国古代,将音乐按照用乐属性的差异分为“风、雅、颂”。今人则根据体裁之差异分为“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歌舞”等不同类属。
同样,西方音乐也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转型,早在中世纪时代,以教会为主导的阶层主导了西方宗教音乐发展,奠定了西方多声音乐的基础。而后文艺复兴时代形塑了西方精致、典雅的音乐审美风范。随后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文化走向大众阶层,抒情与表意成为浪漫主义时代的写照。到了20 世纪,多元文化与多元主义成为西方20 世纪音乐的底色,20 世纪至今的音乐呈现出了流派丛生的特质。
中国近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西方文化思潮轮番进入中国,学习西方、师法西方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主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的学习延展至现当代音乐,中国随之产生了中国当代音乐的景观。
随着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音乐界如何面对西方文化、如何重估中国传统的价值与内涵,需要当今的学者站在历史的路口加以认真研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总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