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获得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究

2023-12-26兰晓黎韦思密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学质量思政

兰晓黎,韦思密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主观感受及体验对于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将学生的获得感放在核心位置,强化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才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学生获得感的概述

大学生的获得感包括多个方面,较为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1]。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新鲜的事物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民族意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课程,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理想信念的增强

一个人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后,即使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能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学生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后,才能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为奋斗目标执着追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

(三)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增强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能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青年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需要依靠思政课进行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二、“获得感”之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一)践行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得益于国家对思政课空前的重视,当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有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也得到提高。但是当前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缺乏对思政课教学意义的深入了解,往往是被动地学习,而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教师更注重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感受考虑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获得感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基于获得感来开展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及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得到有效激发,学习成就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

教学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从多方面入手,同时也要保证评价指标确立的合理性。传统的评价工作将侧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这会导致教学评价会更侧重于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该种评价方式下产生的教育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政知识失去兴趣。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是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学习收获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括情感体验和素质提升。有效的教学应既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丰富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获得感作为评价课堂的重要依据,并引领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构成要素

(一)理想信念的坚定

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有远大志向的人内心会十分坚定,努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朝着奋斗目标勇毅前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而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成为衡量大学生获得感的一大要素。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要将树立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不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二)民族意识的明确

如今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外来思潮及文化渗透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导致部分学生的民族意识削弱。而民族意识能够正确认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区别,全面掌握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成就,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我国形成了无数的文化精华,这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大学生需要肩负起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3]。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高校要将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做一个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道德品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学生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提升,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抵御不良思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是“人”,其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做人的关键在于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要不断提升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获得感。

四、基于学生获得感的高校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

构建基于学生获得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最重要的是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的侧重点在于对质量进行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相关价值判断。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树立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主动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定量评价的侧重点在“量”上,各项评价数据指标都以量化的形式体现。思政课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教师、学生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均会对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定量评价是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情况进行展现,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以及感受体验。通过数据展现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原因,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有优势,二者进行结合能够形成优势互补,进而对现有的思政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优化。

(二)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中间性评价,是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动态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具有具体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其既能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对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由课内、课外两部分组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信息反馈均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对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不断改进,如此形成性评价会变得更加系统和完善。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工作结束后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要素水平提出建议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测评优化各项因素,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诊断性评价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其具备静止性的特点,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进行结合,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鉴定和诊断,为后续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全面评价与多元评价结合

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评价工作不能仅针对一个方面,需要具有覆盖性和全面性。这就需要在开展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时,将全面评价和多元评价有机结合。评价工作既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不能仅是教学内容,也要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已有的评价目标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全面系统地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多元评价是指要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双主体纳入评价体系中。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思政课教学改革评价的要求。采用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能够彰显人文性。多元评价主体应包含学生和教师的自评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评,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打造多主体并行的多样性评价模式。

五、基于学生获得感的高校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学生获得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采用统一化的评价标准,也要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将一些特殊化的因素融入其中,提高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构建相对统一的评价体系,明确当前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导向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将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核心内容,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探索多渠道的评价系统,采用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评价模式,更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需要注重进行科学的量化指标制定。传统评价模式无法对具体化的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解决,需要通过对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来解决矛盾问题。教学评价指标要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目标进行具象的转换,进而更好地把握相对比较模糊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二)完善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在对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完成后,是否能够对评价指标的各项内容落实执行是发挥教学评价体系作用的关键。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更好的落实,需要制定完善的落实保障机制[4]。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的作用,对当前的教学评价工作进行整合,注重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建立教学监督评价落实机制,教师是提高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贯穿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评价方案的制订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学生是思政课课堂实践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学评价的体现者。学生评价制度的制定需要具备动态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对教学信息反馈制度进行跟进,积极探索课程评教与课后评教。

(三)优化动态调整的改进机制

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经验,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在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时,评价体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保证评价体系的完善性,则需对动态调整的改进机制进行完善[5]。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根本,建立动态性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地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动态化的调整,保证能够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做出正确的反应。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转变和培育是教学结果的最终判断标准。思政课教学过程需要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表现。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此外,还要注重反馈激励,教学反馈工作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教师需要积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及认识态度进行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政课堂的整体教学情况,这是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改进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大学生获得感为基础,深入剖析思政课获得感的构成要素,遵循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从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效率。注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基础来开展评价工作,对现有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学质量思政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