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学专业“炎症的基本病变”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2023-12-26刘海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5期
关键词:白细胞炎症知识点

刘海霞

(武汉城市学院 医学部,湖北 武汉 430083)

护理学专业是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专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更要具备过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临床工作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涉及伦理、道德、法律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人文关怀的培养也越来越被重视。传统的护理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学生也习惯于强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如何训练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人文关怀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目前护理学教育的重要问题,而课程思政的内涵正符合这一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为主,以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教育为辅,将学科教学作为载体,注入思政教育之灵魂,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专业人才。课程思政自实施以来,各高校的专业教师积极地进行着探索性实施,并进行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但课程思政毕竟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不同,对于实施课程思政的高校教师来说仍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1]。目前,在医学专业院校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挖掘与专业知识点相贴切的思政元素,但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以无形之态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则比较少。本文以四年制的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材中“炎症”一章中的“炎症的基本病变”为例,来探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科教学过程的实施途径。

一、炎症的基本病变利于课程思政

炎症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总论中的核心内容,人类的大多数疾病与炎症有关,因此炎症是最常见的病理过程,那么寻找与炎症相关且内含思政元素的案例相对容易。另外,炎症是形态学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和增生,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辩证关系,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而这些科学思维方式的启发是课程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人生领域都是有益的[2]。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编排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所发生的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防御性反应。通过概念引申出炎症是一种防御性反应,让学生更清晰把握炎症的本质。炎症过程有三个基本病理变化,分别是变质、渗出和增生,其中渗出是炎症的防御性反应的重要体现,是炎症反应的重要环节。教材将渗出的过程和意义安排在“急性炎症”中详细讲述[3]。由于炎症的三种病理变化常常同时存在于炎性疾病中,并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其中变质是损伤反应,渗出是抗损伤反应,增生是修复。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做了调整,按变质—渗出—增生的发生顺序来讲述。这种讲述方式能将三种病理变化关系系统性地联系在一起,更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其中渗出是重要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可融入多种思政元素。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导入

教学过程首先以“新冠病房内的‘插管敢死队’”的短视频导入,视频中讲述了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麻醉医师给危重病人做气管插管的危险性,在气管插管时医师需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感染的机会大,甚至有时在操作过程中气管内的分泌物突然喷射出来,喷射到医师的防护服上,危险性更大,因此为病人插管的医生团队被称为“敢死队”。通过短视频,学生对炎性疾病有一个初步认识,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此时给出问题:这些病人的气道内为何会有分泌物?激起学生对炎症反应的探知欲,将其注意力引到即将要讲述的知识点上。抗疫短视频本身隐藏着多种思政元素:医护工作者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的奉献和无畏精神,受到世人的尊敬,可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国家抗击疫情所取得的成就,可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4]。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

变质的概念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其中变性和坏死是已学过的内容,在此设立问题:何谓变性?何谓坏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求变质的本质即为损伤反应。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损伤的对立面是什么?即为抗损伤反应,而渗出就是抗损伤反应(防御反应)。损伤反应与抗损伤反应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已学知识点,唤醒学生的记忆,回顾损伤与抗损伤的特点,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种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说过“复习是学习之母”,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渗出的成分有渗出液和白细胞,二者均表现出抗损伤反应。渗出液的抗损伤反应有:稀释炎症局部的毒素,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带走有害物质;渗出液中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防御和消灭病原体;渗出液中的纤维素可局限病灶,防止病原体扩散,同时有利于发挥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但是当渗出液过多或发生在某些特殊部位时,则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过多的渗出液对组织器官造成阻塞或压迫,渗出液中的大量纤维素没有被完全溶解吸收而发生机化,导致组织粘连等。由此可见,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表现出有害的一面。这正是损伤反应与抗损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很多炎性疾病尤其重症感染者的突出表现。此时再带领学生分析导入的案例中留下的问题,他们便容易理解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的形成机制。结合案例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渗出的过程和意义,也使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炎症反应。在这一段的讲解过程中隐含着思政教育: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没有经过思考的学习是苍白的,将会陷入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只有思考,才能学到真知,让学习升华[5]。另外,不断设计问题意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习惯和能力,构建系统性的学习体系。二是损伤反应与抗损伤反应的辩证关系本身隐含着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辩证思维,矛盾的对立面互为条件、相互斗争、相互转化。这种科学的思维模式既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客观、全面地分析疾病的发展规律,对疾病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帮助学生用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渗出的另一种成分是白细胞。在白细胞渗出过程和作用的讲解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见缝插针地将其融入知识点中。借用一个两分钟的动画短视频讲述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和吞噬作用,视频中浅显易懂地讲述了中性粒细胞如何寻找病灶、识别细菌、吞噬杀灭并与细菌同归于尽的完整过程。视频中将中性粒细胞比喻为人体护卫兵,生动形象地讲述一方面使学生容易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和吞噬作用,另一方面白细胞为了责任和使命的献身精神,对学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同类型的炎症渗出的白细胞种类不同,在讲述之前先给出两张上呼吸道感染的血常规检测单,一张检测单上显示的是淋巴细胞的数目增多,另一张检测单上显示的是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增多,这是为什么?利用日常最常见的疾病为例,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再次提高其注意力。血液中的每种类型白细胞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有不同的使命,因此在不同的致炎因子作用下炎症局部渗出的白细胞类型也不同:化脓菌感染时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则以嗜酸性粒细胞渗出为主[3]。思政拓展:“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建立自信,努力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讲述了白细胞的作用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两张检测单的意义。白细胞的作用同样具有两面性,当白细胞渗出过多时也可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损伤反应,甚至可能引起难以控制的全身性反应,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如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由此再次将学生带回导入的案例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将基础理论知识不断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度,对今后临床专业学科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工作都是有益的。

损伤(变质)与抗损伤(渗出)的斗争结果决定炎症的发展方向,当抗损伤(渗出)占优势时预示疾病的好转,于是开始修复“战场”,重建家园,即为增生,用比喻的方式引出增生的意义。最后简单小结重新梳理三者的关系:变质(损伤)—渗出(抗损伤)—增生(修复),帮助学生回顾记忆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反思

(一)思政元素的选取和应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的医学基础学科,实施课程思政还是有很多可行之处。首先,学科内容主要探讨疾病状态下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推理,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由于与临床学科联系紧密,很多知识点需要结合临床案例来讲解,因此筛选内含思政元素的案例或者在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较为容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史和学科研究进展,可以寻找到相关专家学者的求真务实的科研故事,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关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流言,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辨别真伪,如在讲述酸碱平衡紊乱时以“酸碱体质之说”导入,告诫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要善于思考,保持清醒头脑;引用与知识点相关的富有哲理和正能量的诗词、经典名句等,既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也利于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也可以利用一些反面教材,如与知识点相关的医疗事故,给学生以警示,提高其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等等。

所采用的思政元素必须把握两点:精和准。所谓“精”是指思政案例要精简提炼。因为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医学专业知识点内容繁多,课堂讲授的内容应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内容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就违背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原则,也有喧宾夺主之嫌。所谓“准”是指思政元素要与所授知识点的契合度要高,必须与所讲的知识点紧密相关。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思政元素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将其引入专业知识中,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或深化等;或者在讲述专业知识时插入思政元素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自然接受,把思政教育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做到化学性相融,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思政元素的筛选要严格,并且根据课堂时间认真加工设计,将思政之魂真正融入课程教育中。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学过程本就是教育过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者和推动者[6]。因此,课程思政的良好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高育德意识。课程思政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要意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长远性,课程思政并不只是当下的教育任务,而是教书育人本身所内含的长期目标和责任。

2.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担当、人文素养等[6]。课程思政是要求每门学科都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必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引入教学过程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3.勤于学习,提升自我。作为教师要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不仅要学习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其他非专业知识如人文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只有知识广博精深,才能对思政元素信手拈来,才能居高临下精准把控整个教学课堂。精心的教学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时要善于积累教学经验,总结不足之处以求改进,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思政教育不光靠“讲”,更要靠“行”。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价值观,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石,是教师人格力量和教育力量的展现,是教师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7]。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个人魅力,因为教师是否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白细胞炎症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白细胞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炎症小体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