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2023-12-26汪加魏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5期
关键词:飞播树种造林

赖 猛,易 敏,汪加魏

(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森林培育学是论述在无林地上造林、幼林及成林抚育、人工林的主伐更新以及天然林培育与保护等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科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极广泛的应用前景,承担着国民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提高、普及森林生态保护及生态意识教育等重要任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然而,传授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技能一直都是“森林培育学”授课的重点,对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资源缺乏主动挖掘意识,制约了当代“林业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因此,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思想意识,是激发专业课教师构建课程思政的关键点。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性为德行”是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教育理念。以此理论为基础,课程思政可以定义为任课教师在教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吸收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精神系统组成和德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成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时,教师应巧妙地将森林培育的造林学理论与技术和国家发展战略、公益林建设的重大决策以及相关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紧密联系能够使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所学的专业知识,深刻体悟到学习专业知识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专业思维,增强专业学习信心。同时,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丰富造林经验和科学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这不仅丰富了课程内涵,还为学生拓展专业思维、开阔专业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教师还应将林业生产实践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融入课程教学。介绍林业科学家勤奋钻研、不懈拼搏的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养成学以致用、为林业科学发展不断奋斗的自觉性。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点燃学生内心的学习激情,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思政课程的精髓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森林培育学”教学过程中,林业精神的传承尤为重要。在宣传林业精神的过程中,要对高校的强大社会影响力有充分认识。教师应该在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将专业及通识知识与林业精神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传授理论知识的历史使命,以及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引领性作用,以在校内宣传作为主要方式,让林业精神在校园的广阔天地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森林培育学”教学应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混交造林理论作为“森林培育学”中的应用性内容,通常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对策”思维方式,但有时会忽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忽略了林业技术问题的历史脉络、系统性施策以及技术治理中的工程美学等方面的挖掘,这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森林培育学”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协同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教育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混交造林工程建设意义的能力。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国际森林随着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新研究成果代表着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是最新学术创新思维的体现,因此在“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的讲解中,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团队教师实时查阅林业相关的期刊文献,将有关森林培育学的新研究成果整合到相应的章节中,并将相关资源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使该课程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发掘新知识、启迪创新思维、获得学术成长的探索性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森林培育学的前沿进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

三、“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让学生从为绿水青山奉献故事中感知“林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批批有志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党的“建设新中国”“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来到西北的白龙江林区、贺兰山林区,来到西南的横断山区……他们步行几百里,背运食物工具,风餐露宿,常以野菜充饥,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林区,为祖国建设献栋梁。

“森林培育学”的绪论部分涉及了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内容。在对森林培育学发展历史的讲解中,以网络视频、新闻报道等形式增加了“为绿水青山奉献的故事”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学生深刻体会到老一辈林业人的林业精神——“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学生从为绿水青山奉献的故事中感知“林业精神”,体会“林业精神”,宣传“林业精神”,支持“林业精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二)在混交造林理论讲授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

混交林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人工林,如果是由一种树种组成的人工林,叫纯林。合理地进行树种混交,可使人工林形成多层次、冠层厚的结构,对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增强防护效能等具有重要作用。森林的防护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的结构。混交林具有浓密的林冠、广泛的根系以及丰富的枯枝落叶,因此在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方面表现出色,相较于纯林,效果更加显著[1-3]。通过充分利用不同树种间的互利关系,构建混交林成为确保特定树种能够顺利成林成材的有效方法。以美杨在华北、西北地区沿河沙地为例,纯林种植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生长效果,而将其与刺槐等树种混合种植后,明显改善了其生长情况。

混交造林理论与技术探讨了不同树种在共同生长的情况下,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生长发育和生存的影响。基于竞争排斥理论,不同物种若竞争相同资源,难以无限期共存。然而,在森林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存说明它们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因此,混交林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树种的生态位关系。当两种或更多树种混交时,可能会出现某一树种对其他树种有积极影响,而对自身影响有限的情况,或者多个树种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此外,也可能出现一种树种改善了另一种树种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了其生长,或者由于竞争和抑制,其中一种树种的生长受到限制等问题。因此,在建设混交林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相互促进的树种进行混种,通过一段时间的驯化,逐渐使这些树种相互适应,可以达到混交林抵御虫害和病害的效果[3-4]。

混交林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启发学生的有益途径,它展示了树种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存在和谐的可能性。这种和谐共生的概念可以启发人们发挥天生的相互依存性,通过驯化和相互适应来实现共生关系,从而塑造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在生物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生共存、协助共进的关系。类似地,在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等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也应该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心主义”转向更为平等的“和谐共生”观念。这一观点鼓励人们相互适应、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从而建立一个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和谐地球家园。

(三)飞播造林技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在中国,飞播造林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国林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飞播造林技术遵循生物学和森林生态学等规律,借鉴森林天然下种的原理,成功地将天然造林和人工造林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根据飞播造林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可以将其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种子落地生长阶段,这时种子刚刚落地并开始生长,幼苗缺乏抗干扰的能力,依赖荒山植物群落的环境来生存。第二阶段是苗木快速生长阶段,主要表现为苗木个体的迅速增长。苗高和胸径都在增加,从而与原始山地群落形成更为复杂的生态群体,彼此竞争营养资源。第三阶段是苗木成熟阶段,此时飞播林逐渐形成郁闭态势,飞播造林的苗木在生态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原有植被则演变为第二层次。第四阶段是繁殖阶段,林木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在这个阶段,林木之间的竞争逐渐停止,稀疏的情况趋于稳定。林木开始开花、结果并实现繁殖[5-6]。

飞播造林在教学中突出了其卓越优势:高速、高效、低成本,适用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劳力匮乏的广大荒山、沙漠和采伐地。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率先在广东、陕西、黑龙江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飞播造林,获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当时的技术装备滞后,导致飞播造林存在种子分布不均匀、幼林稀疏不一致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制造技术,为飞播造林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搭载地形测绘仪和电磁信号探测器等多种传感器的无人机,结合现代浸种催芽技术、鸟鼠驱避剂、生根粉、保水剂和种子黏合剂等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飞播效率。2018年,湖南省林业厅在娄底冷水江市演示了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的场景。一架携带5千克种子的无人机仅用约10分钟,就在100亩山地上完成了撒播。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透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我国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还会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7-8]。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为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课堂的枯燥乏味,提高“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科专业教师会定期进行课程教学效果研讨,挖掘“森林培育学”课程中蕴含的森林保护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努力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意识到思政教学的根本是课程,课程教学应与思政元素多元融合,课程教学应注重林学专业伦理教育,注重传播正能量。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在绪论部分融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成果,向学生阐述我国在森林建设方面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其次,在混交造林理论与技术的授课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再次,结合造林整地工程的讲授,引入具有代表性的造林整地案例,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然后,在飞播造林的授课中,融入先进的无人机技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感。最后,强化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贯穿绿色发展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培养生态文明的理念。

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态文明战略相融合,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专业技能与思政实践互动,使学生学会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方法;同时,理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互补,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果。从本校学生课后评价和本院同行评教结果看,课堂教学质量都有较为明显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均明显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飞播树种造林
商洛市飞播造林历史回顾与成效分析
巴音温都尔沙漠飞播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邯郸市太行山区飞播造林经验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我国飞播造林技术研究概述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