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12-26薛靖林
薛靖林
(吉利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1984年,新中国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院校——海淀走读大学(2003年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建校。迄今为止,民办高校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由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走向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蜕变,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 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 238所(含独立学院164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 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0%;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16 366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8 403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9 470人。民办高校76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37%。其中,普通本科学校390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845.74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24.19%[1]。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也说明民办高等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新时代做好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立足高校职能,提高育人成效应有之义
民办本科院校虽然在组织构架、运行体制等方面与公立院校存在差别,但就其职能而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使命一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推进发展,民办高校和公立院校一道,致力于科学研究的职能一致;基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进一步延伸所形成的社会服务职能一致。所以,民办本科院校在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方面肩负着同样的使命。
就其工作实际,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本身及其载荷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媒介“把关人”职能已被大幅消解,传统价值受到围攻和挑战,主流价值受到多元价值冲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补位“把关人”,发掘整合必要资源,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做好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打造“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帮助学生在不断深入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及信息庞杂的互联网时代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每一位民办教育工作者应尽之责。
(二)立足现有实际,突破向上发展壮大的需要
民办高校多数是由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主体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所举办的高等院校。民办院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在满足个人及社会的高阶教育资源需求方面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并以其特有的机制和活力,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给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良机,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价值的主导之下,政策法规建设尚未与时俱进,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发展模式单一且趋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导致社会认同不够。加之一些民办院校办学不够规范,学校定位与实际偏差较大,专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招生困难,资金来源受限,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源和生存。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民办高校道技合一、义利同体的育人工作落实到培育人才的每个环节,打造、完善、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提高育人质量,是推动民办本科院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是民办高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坚定回答和积极回应,也是关乎民办高校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保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民办本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与公办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言,民办高等院校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法人治理结构不同和领导体制上的差别,导致民办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面面临组织、站位、制度与能力等问题。
(一)顶层设计失能,组织保障不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绝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做了课程思政领导工作安排,成立了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以政治正确和向上参考为驱动,多数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构成如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但从民办本科院校组织构架是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来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党组织缺乏强力的政治保障,无法有效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因而顶层设计决定性失能、整体关联性不佳、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通过思政工作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不够,再向下延伸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学的有机统一,并全面提高课程育人质量是难以实现的。
(二)人才培养实际站位不高
民办院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按市场规律来运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以财政性经费、捐赠资产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设立为营利性组织。但实际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民办高校,包括在民办教育促进发展的实际道路选择上,无一例外认为允许民办院校盈利是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民办教育的根本办法,以解决民办高校资金短缺问题,这就导致进入民办院校的资金有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加追求投资回报。在这个大前提下,民办院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困难重重。同时,由于教育本身规律决定了投入产出不可能立竿见影,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投入的长期性、持续性使得民办院校从经济最优方面考虑选择了合规淡化,从而导致需要大量、长期、持续投入的全员、全要素、全过程育人工作举步维艰。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管理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惯性认知,即思想政治工作特别重要但合规就安全,“三全育人”势不可挡但时效性较差,投入产出不达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站位大打折扣[1]。
(三)评价体系可行性不强,督查检查运行乏力
学术界现有为数不多的课程思政评价大多在《纲要》体系框架下构建,结果导向性评价研究远多于过程引导性评价研究。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评价体系研究屈指可数且明显偏向结果导向评价,这与民办院校运行机制高度契合,但从“充分发掘课程育人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出发,结果导向性评价能为工作绩效评定提供参考,但不能准确为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评价反思。另外,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或者实践紧盯“思政”,忽略了根本性存在的“课程”,因为课程思政是要求课程的思政资源育人,而不是课程实施环境里各种要素先入为主的育人。民办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评价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管理主体追求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合规,就会突出工作机制考核;实施主体为追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时效性,就会突出资源投入的数量和建设产出质量,特别是因为追求课程思政有效性会突出思政元素显性可观测等评价,从而为整体工作绩效服务。
(四)教师育人能力不足
民办院校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导致其育人沉淀不够。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既要学识渊博又要懂得育人规律,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成为有仁爱之心的育人模范。民办院校教师队伍主体为青年教师,无论“技”的储备还是“德”的修为,与“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有一些差距。
民办院校教师对育人本质认知不到位导致重“技”轻“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一些民办院校专业课教师更多坚守专业内容而忽略对于育人成才综合要素的把握,导致他们更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对学生成人成才的综合培养。
三、民办本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途径
民办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提供者,相对于各级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更具有高阶性。在攻坚克难、勇毅奋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背景下,民办本科教育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切实推进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
民办本科院校有一般意义上本科院校育人成才的共同性,也有其各自实际运行的特殊性,所以,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安排必须从“确保方向、强化领导、持续全面推进”的原则出发,把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核心要素有机组合,发挥效力。
1.加强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领导,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方向是立足社会主义,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
2.构建校长负总责、教务机构总负责、相关单位具体负责的课程思政行政管理机制。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所以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推进必须紧靠校长领导的行政强力,把校长设置为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的核心,明确校长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负总责的工作要求;教务机构是民办本科院校全部课程管理、建设、实施与评价的总责单位,并且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对教师队伍及其工作产出一并管理,是大量课程建设资源、课程评价标准的主要供给者,故而民办本科院校教务部门应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总负责,接受校长领导并对校长负责;质保、科研、学工等直接相关单位应按照常务工作内容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具体负责,接受校长领导向校长负责并接受教务工作评价,从而形成行政领导着力强、工作任务明确、层级结构合理的工作机制,为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提供强力的组织保障[3]。
(二)立足人才培养本质,提高人才培养站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启,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经历了萌芽发端、酝酿发展、快速发展、发展转型等四个阶段,至今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向社会提供高阶教育资源和培育高素质社会建设者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前文所述,民办本科院校虽然在组织构架、运行体制等诸多方面和公立院校存在差别,就其本职而言,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一致,致力于科学研究的职能一致,社会服务职能一致。所以,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能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人方面,担负着同样重要而特殊的责任与使命。
教育事业有其自身的规律,投资周期长、社会效益优先是其基本特点。民办本科院校向社会提供的高阶教育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不仅不能单一或过高程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大量、长期、持续投入,对此,民办本科院校的举办者一定要有先导认知,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非营利框架内合理取得投资产出,从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站位毫不动摇。
(三)建立健全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以《纲要》为要求建构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注重引导的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课程建设的一般属性,更具有思政属性的特殊要求,满足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通过达成相应目标实现育人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发掘思政元素进行德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还是在课程建设,只不过课程思政所要求的课程建设必须要用课程内容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元素春风化雨、恰如其分地进行德育教育,由此我们总结课程思政要求下的课程建设必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以课为主、以德为先”的原则。当然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第一个重要维度。
育人是一个动态过程,课程作为育人的基本单元,要求与时俱进、动态发展。动态发展持续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又一原则,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与质量引导是课程思政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4]。
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全面育人的基本办法,课程多元、手段多样、价值多维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特点。基于此,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评价必须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分类指导、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这是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评价的重要抓手。
在课程思政具体建设与实施上,民办本科院校应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但这些内容不便于量化评价,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建设功能平台,把课程融入其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大数据采集、建模、分析,使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评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科学客观。所以,引入数字技术是课程思政评价时效性、科学化的有效手段。
(四)道技并重,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
1.铸牢民办本科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共同意识。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在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社会经济总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不断焕发生机。放眼全球,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冲突战争时有发生,特别是当下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软硬冲击层出不穷,部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这个大前提下,如何促使年轻人通过课程思政德技并重,成为学识渊博、能力突出、识大体、明大德、成大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时代答卷。
课程思政是提高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以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远来说,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民办本科院校的社会认同感和知名度,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这也是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向内负责,深耕发展“沃土”,实现自身与学校同肩并进、向上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思想政治素质入手,在专业能力落地的同时,让师德师风助力协同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活动。为回答好“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性和民族性需要教育者恰当掌握,因此,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的基本规训,通过研究学习“四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而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髓,更高水平、更加精准地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是教师能否高水平实施教学、较高程度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广义的教师专业能力包括统筹协同、沟通表达、组织管理、情绪抗压、业务实践、学习进取等,但具体到课程思政上,教师的专业能力就聚焦在专业知识及其学习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核心能力,所以民办本科院校教师要以广义能力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抓手,在完成课程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精深的专业知识、科学且多途径可实现的专业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突出德育。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可参考的行为示范。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应该努力提升师德师风修养,突出师德养成、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真正成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