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2023-12-26晏雨菲范曾丽
晏雨菲,罗 杨,范曾丽
(1.西华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在此前的教育模式中,“教书”与“育人”是完全不重合的两个板块:以思政课程单调地育人,通过学科课程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科知识中隐藏的育人元素。2014年课程思政的提出,给教育者带来关于“学科与思政的关系”的新思考,如何在学科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效地将其融入教学设计,让这些隐性元素呈现在课堂上,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和必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判断在学科教学中是否落实了课程思政、落实到什么程度,需要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这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来说意义重大。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是推进课程思政全面实施的保障措施,是体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反馈机制[2]。
一、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现状
(一)评价方法单一
在目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中,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多以选择题为主,能真实反映学生想法的主观题较少甚至没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选择题过多可能导致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失去话语权,只能被动选择教师提供的固定答案,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问卷调查法具有高效率、易操作、客观等优点,但若只采用这一种方法,或是问卷设置不恰当,则无法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进行有效的评价。
(二)评价对象单一
课程思政不只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教师、高校乃至全社会的考验。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需要高校统筹安排,教师要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与分类,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融入其中,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知识重要的传递者,对学习效果影响巨大,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也极为重要。这些工作层层递进,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三)多采用结果性评价
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发现学生薄弱之处,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查漏补缺。结果性评价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较为适用,但不适用于对思政素养等价值取向进行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如果只关注结果而忽略变化过程,可能会与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需沿用结果性评价,但是远不止于此。
(四)重视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能够客观地对教学进行评价。如将知识点赋分,通过分数判断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精准地反映教学效果,具有类似甄别、区分、鉴定的效果[3]。但是量化评价侧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评价,而学生的经验、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量化,因此不适用此种评价。同理,思政素养是一种价值取向,无法完全通过分数等实际数据体现,量化评价就无法发挥其优点,反而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五)只对思政素养进行评价脱离学科素养
思政元素蕴含在专业知识中,又与学科素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生态意识、社会责任等与课程思政要求高度重合,但目前许多课程思政的评价都脱离了学科。究其原因,可能是专业知识、能力评价多采用量化评价、结果性评价,但这两种评价方式并不适用于思政素养;或是教师并未意识到学科素养和思政素养本就是一体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张皮”。
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改进建议
(一)多种评价方式结合
在组织形式上,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可采用常态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常态性评价即为基于每次课堂的评价,阶段性评价即在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进行评价或是期中评价,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即为总结性评价。每次常态性评价的结果可能并不显著,但是可以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变化,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则可考查思政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三者应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
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诊断性评价可以明状态、过程性评价能够看发展、增值性评价利于知进步[4]。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态度处于什么水平、何种层面,借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根据学生水平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目的,设置适当的思政目标,修改教学策略,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成授课。增值性评价则是在只考虑教师、教育资源等因素的情况下,纵向评价学生在时间段内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不是在学生之间做横向比较,着眼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拿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能够更为公平地评估教师的思政教学效果、学生的思政素养发展状况。过程性评价侧重的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价值等的变化,重视对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思政素养作为一种情感态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从不同角度记录学生的思想变化,获取更多的评价信息。过程性评价,顾名思义应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太过频繁、冗杂的评价,反而会让教师与学生感到厌倦,起到反作用,阻碍课程思政的推进。
在课程思政评价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但总体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以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档案袋评价法等其他方法。其中,观察法分为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参与型观察应深入学生中,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但教师的加入可能影响学生的自然表现,导致观察结果欠缺真实度。非参与型观察能够得到较为客观的结论,但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观察结果不够深入,应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方式,仔细记录能够反映学生思想态度、价值取向的动作、语言。问卷调查法则需注意问题设置,要想考查学生的思政素养,开放性问题应占比较大,也可以将问卷融入日常试题中,如在高中生物种群相关的试题中融入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问题,考查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将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得到的一手资料整理后装进档案袋,为总结性评价提供依据。
可见,各种评价方式方法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多元的评价方式必不可少。
(二)以质性评价为主
显然,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取向,思政素养无法被量化,因此在传统的量化评价面前显得极为棘手。质性评价以人文主义认知论为基础,是一种通过图片、文字等非数字的描述对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进行充分全面的研究、揭示,以彰显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对教学活动的理解的评价。如果说量化评价的作用是甄别、区分和鉴定,那么质性评价的作用则是沟通、反思和改进[3]。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沟通、反思和改进。与量化评价收集数据不同,质性评价更为注重评价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内含评价双方的对话、沟通和理解。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对话的位置,而非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对立面,是质性研究的根本所在。在课程思政评价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评价者不能浮于表面,只看到学生思政素养的提高与否,而是要致力于研究情境背后的原因,探索学生思政素养提高与否的原因。质性评价的评价依据由数字转变为图片文字,评价结果也由分数转变为评语。正因如此,质性评价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可能出现偏差,存在难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嫌疑,所以应适当与量化评价结合[2]。这也是量化评价虽不适应课程思政要求,但在对课程思政的评价过程中我们依然要沿用的原因。
(三)评价对象多元化
课程思政不只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的考验。因此,课程思政的评价对象不该局限于学生,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也是重要的评价对象,只有对课程思政全程进行严密的评估,其推进工作才能更为顺利。对学生来说,教师可通过记录课堂参与度、记录发言与互动记录、评改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进行评价,判断学生思政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从而得到教学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对教师来说,应着重评价教师能否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加以实行;教学过程方面,应评价教学设计是否体现思政元素,教学方法是否适宜传达本堂课的知识点和思政元素,教学反思和总结是否结合了实际情况等;教学内容方面,应评价教学内容是否体现学科知识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当拓宽了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须注意的是,一味强调思政教育而忽略专业知识,这样舍本逐末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合格的[5],合格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专业课程思政群的要求,并在这个基础上依然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体现本学科的特点[4]。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除教师、高校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进行评价,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也应参与评价。学生直接参与所有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和受益者,可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和建议,将评价权交给学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经历评价过程,加深学习印象,对学科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再思考、再消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评时剖析问题可能更深入但是不够全面,所谓“当局者迷”,而与生生互评相结合,学生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并起到监控、榜样的作用[6];师生互评则是教学评价具有互动性的要求。将教师、学生、知识、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模式,更适合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
此外,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专业性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也是顺应课程思政建设初衷——“形成育人合力”的基本要求。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现象是课程思政工作推进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要想形成育人合力,思政课教师就不能被排除在外。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具备更专业的思政知识与更丰富的思政工作经验,能在课程思政推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上把关,为推进课程思政提供更专业的建议[7]。
(五)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想要达到1+1>2的效果,应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政素养的渗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有提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将思政素养与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机结合,因而对二者的评价也该相互融合。学生除了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来认知思政元素,还要将所学知识上升到思想层面,能够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专业问题[4]。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能否运用思政教育知识。
结语
有效的评价体系,应当是直击要害、一针见血的,“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8],是否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是课程思政工作的最终评估点。在课程思政评价过程中,不能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考虑课程思政特点,对评价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教学评价工作在课程思政的推进中意义重大,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