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2023-12-25朱庆波
朱庆波
摘 要:核心素养教育视域下,为有效推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应当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为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教师需要秉持“发展性原则、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主体多元性”的理念,在建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时,应当筑牢理论基石,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评价环节入手,打造闭环教学评价与定性定量评价模式,助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评价;评价原则;建构路径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基于核心素养育人要求,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同时,教师应基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从不同教育维度入手,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形成信息获取能力、信息传输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改革目标。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鉴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发展。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
为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应突出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围绕学生的实际学情对学生各项能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三)评价内容全面性
为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评价时,应建构多维评价模型,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性,避免由于评价思维视野的约束导致评价内容有失公允,给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習造成直接影响。
(四)评价主体多元性
为避免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影响到教学评价的质量。为此,在教学评价改革创新时,应当突出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使得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教学评价环境。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以生为本
在教学评价模型建构时,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合理改革创新。
(二)赏识教育
为有效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评价创新时,教师应引进赏识教育理论,并将赏识教育理论,合理融入教学评价模式中,因人而异,以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作为评价切入口,不断挖掘学生的个人学习潜能。
(三)建构主义理论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需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使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基于新旧知识的融合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思维视野。
(四)小学生心理特点
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小学生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被表扬。为此,在实际信息技术教学引导时,教师应当围绕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合理渗透积极心理学理论,给予学生正向积极的心理评价,促使学生形成正向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习综合实力的提升。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建构路径
(一)评价模型建构
基于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持,契合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现状,教师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建构时,可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入手,尝试建构全新的教学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二)课前教学评价
为保证课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可灵活运用诊断性教学评价,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即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性格特征、自控能力等。教师可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达到核心素养要求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而界定教学目标与引导原则。在针对学生知识技能基础进行诊断时,为保证教学评价诊断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准确摸清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最近发展区”,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为充分发挥出课前教学评价的价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实现因材施教的育人目的。教师可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合理设定教学测试、调查问卷、课堂提问、民主访谈等方式,对小学生的真实学情进行客观准确的诊断评价。
例如,在进行“为演示文稿做准备”教学时,教师需要准确诊断学生的真实学情。为此,教师进行课前教学评价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进行评价,促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准备内容,为小学生后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铺垫基石。
(三)课中教学评价
在课中教学工作开展阶段,为保证教学评价工作发挥出一定价值,教师需要客观认识到以往终结式评价的弊端,并客观认识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应当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教学评价模式,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新模式,并在形成性评价中渗透赏识教育理念,增强小学生的被尊重感、学习获得感、公平公正感。基于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从而有效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部分教师开展课中教学评价时,为保证教学评价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将教学评价工作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征进行有效融合,为每一位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建构专属的电子档案,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作品进行评价时,可基于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剖析出学生的思想创新、情感诉求、创作灵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并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公共关系。
为持续不断地挖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潜力,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可灵活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围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最近发展区,并契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为小学生设置系统化的学习挑战任务,促使学生在任务挑战过程中,增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获得感与自信心。
例如,在进行“为演示文稿编文字”教学时,鉴于该章节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需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为此,教师进行课中教学评价时,可设定合适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挖掘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基于教师的灵活教学评价,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小组竞赛中,完成文稿文字的编写,锻炼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体现出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在课中教学评价时,教师可尝试将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考勤数据、学生上级操作、学生作品展示等不同评价因子进行整合,科学地对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动态评价。鉴于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当全面贯彻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正面评价鼓励,采取委婉的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进而督促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学习短板,夯实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四)课后教学评价
在课后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当认识到,课后教学评价总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基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开展总结性评价。在总结性评价后,教师需要评估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设定的教学引导目标,并剖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基于此,教师应设定针对性的教学辅助计划,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例如,在进行“分享游学计划”教学时,教师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促使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并制订个性化的游学计划,并完成PPT的制作。在课后教学评价时,教师可基于学生的PPT作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有效调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一个学期结束后,教师总结分析小学生在该学期的学习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对学生开展客观全面的期末评价,并为学生下学期的学习设定针对性计划,保证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连续性,有效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学习能力。
(五)闭环教学评价
课前的诊断教学评价、课中的针对性评价、课后的总结性评价具有紧密的关联,基于课前、课中、课后的环环相扣,为学生营造闭环教学评价环境,助力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为此,在具体教学工作开展阶段,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学生对其优势进行发扬,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短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合理组织语言,引导小学生认识到自我学习短板,并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促使其进行查漏补缺,夯实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支持。教师进行闭环教学评价时,不需要將教学评价视域局限于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应当契合素质育人要求,对教学视野进行合理拓展延伸,从单元、章节、学期、学年等维度入手,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全面评价,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工作的现实价值。
例如,在进行“画笔”的秘密教学时,为促使学生了解“画笔”模块的相关操作指令,可灵活采用计算机“画笔”完成对目标模型的控制。教师还可采取闭环教学评价策略,根据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实践探究,对小学生实施闭环的教学评价,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品质得到循序渐进提升。
(六)定性定量评价
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时,为实现核心素养育人要求,教师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可采取定性定量的教学评价策略,有效提升教学评价工作水平。如教师基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电子档案进行评价量表的数据分析时,可采取艺术的语言表达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评价,从而准确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定性与定量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阶段,教师应当突出精神评价与物质评价的融合,并突出精神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与成绩,如发放奖状、奖励小红花、文具盒等方式,使得教学评价发挥出一定的现实价值。在定性定量的教学评价模式下,避免夸大事实,导致教学评价不准确,无法有效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价值,影响到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为有效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应当突出人文关怀,以情感为抓手,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熏陶引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素养,引领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在进行“移动和旋转”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教学时,为促使学生快速学习Scratch中角色的移动与旋转,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上级操作,进行简单动画的宣传与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开展定性定量的教学评价,根据小学生选择的动画、操作的成功率、演示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挖掘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潜力。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需契合教育部门的最新要求与教学现状,为学生建构科学灵活的学习环境,并保证教学评价工作发挥出一定效用,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今后,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秉持“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态度,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评价机制与模式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提升教学评价的灵活性,使其发挥出一定的教育价值,激发出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况姗芸,黄润梅,卢昀,等.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现状分析与推进建议——基于“部级优课”视频课例的调查[J]. 中国电化教育,2018(09):61-68.
[2]侯敏,韩骏,刘菁,等.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4):74-76+81.
[3]钟铧. 教学能力分阶段集中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 德州学院学报,2017(05):85-90.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