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怀之名,助力每一位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创新实践者

2023-12-25刘乙鑫罗勤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成员学科融合

刘乙鑫 罗勤

2002年,当颠覆现代互联网产业、变革现代生活方式的谷歌公司还是一家初创企业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丁玉海便敏锐地洞察到了时代的信息化趋势。彼时黑板和粉笔还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而他已经开始接触“信息化教育”,并走上了引领更多教师走向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岗位。14年的经验积累,他“顺理成章”地抓住了时代投来的机遇。2016年,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丁玉海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他们以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为总目标,力求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惠及教师群体,进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7年时间,丁玉海名师工作室已经走出河北,面向全国,在教师群体中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回归学科性,以情怀为名共谋方向

工作室成立之初,凭着对时代趋势的把握,丁玉海一股脑扎入了“跨学科教学”这片尚未成熟的领域。一开始,团队成员对这种陌生的教学方式感到十分新颖,每个人都干劲十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也接踵而来,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团队成员,由于技术素养偏弱、多学科教学经验不足,在探索跨学科教学时遇到了重大挑战,而这些挑战也一度让工作室陷入了危难——超过一半的人表示跟不上工作室的节奏,提出要退出。此时,丁玉海意识到自己可能操之过急了,为了让团队成员跟上工作室节奏,他立马调整了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开始探索以“101教育PPT”等为代表的极简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日复一日,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慢慢步入正轨,团队成员也逐渐适应了工作室的内容和安排。

但成功远不会如此轻松。随着工作室的深入发展和优秀学科教师的不断加入,工作室偏重于技术操作,而轻于学科教学融合的发展路径,让团队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停滞不前。工作室成员多是一线学科教师,主要任务是各学校的学科教学,工作室研修任务则需要他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完成。日复一日的极简技术微课制作,提升的仅仅只是他们的技术应用水平而非教学融合能力。他们在实践中发现,掌握技术容易,在教学中找到技术融合创新的契合点却很难。学用无法有效结合,成员教学上得不到有效助力,对于工作室发展而言,这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成员们的研修提升是可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凭着这样的信念,丁玉海决心再次求变。为了找到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师课堂的策略,找到提升成员教学能力的最优解,他深入一线课堂,认真观摩课堂教学,分析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功不唐捐,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最终工作室走上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以学科教学为主,探索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融合应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更多教师实现课堂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引领和发展助力。

“每个成员都有繁重的工作,之所以可以一起来参加工作室的活动,靠的便是最初的那一句‘因为有情怀,所以一起来。”在丁玉海看来,“因为有情怀,所以一起来”的团队理念让他们凝聚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他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理当以成员的成长需要为先,尽力帮助每一位成员。关关难过关关过,就这样,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丁玉海带领着工作室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泥泞和险滩,共同的教育情怀也让他们走得越发坚定。

分解主方向,目标与评价并肩齐行

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工作室只研修单一学科,丁玉海名师工作室现有的123名成員,分别来自9个学段15个学科,成员教学履历构成的复杂性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工作室同时还面临着地域不同、政策不同、起点不同的挑战,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丁玉海可谓是下足了苦功夫。

丁玉海深谙“方向决定未来,目标决定当下”的道理,因此,他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这个总方向分解为不同层级目标,在既定方向上提出了“三阶目标”,以此为每位成员在每个时期建立不同的目标。

第一阶目标要求每位成员每月制作极简技术微课,每个微课均须从教学问题出发,同时要符合“三段论”的要求,即微课选题要面向教育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技术操作要以极简技术为理念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总结梳理要从题目阐述走向方法策略,概括为“问题情境+操作示范+总结提升”三段论。其目的是在常态化极简技术微课制作中提升每位成员的信息意识,锻炼信息应用能力,形成良好技术思维。

第二阶目标要求每位成员每年完成“3个1”任务,即每年都需完成1个信息技术应用主题微课程,1节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精品课程和1篇教育写作文章。以此做到让成员全方位思考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关注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

第三阶目标则是工作室的终极目标: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思想的创新实践者,面对挑战能够主动解决,学科教学能够不断创新,课堂实践能够勇于探索,做有想法、擅融合、懂创新的教师。

对于丁玉海名师工作室而言,“三阶目标”是一个生态循环,在工作室主方向驱动下螺旋上升,持续发展。有了目标,便要为之努力,以求实现。为保障“三阶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作室在管理模式上也进行了一番探索。

起初,为了方便管理,工作室采用了常见的“小组制”管理模式。但丁玉海很快发现,单纯的小组制模式无法让工作室不同学科的成员有机组合,小组内部很难形成共同的目标,以至于有些成员在工作室内没有存在感和归属感。为了让工作室每一名成员都可以精准定位,找到自己成长的支点,发挥所长,聚焦目标,丁玉海引入了项目组管理模式。每个项目组都有一个明确的关注方向,围绕工作室发展主方向,聚焦一个核心目标,力争使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同时工作室在小组和项目组管理模式上采用工作室集群化管理,将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项目组作为相对独立的“工作室”进行管理,小组覆盖工作室所有成员,按照10~15人的标配将工作室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担任小组“主持人”,负责日常小组管理。项目组则是基于共同的成长目标所组建,采用“三五成团、项目管理、成果导向、辐射为王”的原则运行,主要任务是围绕既定方向和目标开展深度探索,同时项目组还肩负着支持工作室发展的任务,例如为保障第二阶“3个1”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精品课项目组”和“教育写作项目组”会面向工作室所有成员开展经验分享会,同时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专项指导活动。

无规矩不成方圆,工作室目标的实现不仅依靠成员的成长,还有赖于有序的运行制度,而适合的评价机制则是有序运行的基础,因此丁玉海在成员评价机制建立上从未松懈。工作室在运行中不断优化管理制度、评价机制,从“处处要人管、事事靠人盯”的最初运行模式,走向了现如今的“日常行为评价+成长积分评价+星级评定”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保障。其中日常行为考核包括读书打卡、成果分享、测试考评等。成长积分评价则根据成员的输出情况评定,包括读书会的交流分享、网上直播课的反馈情况等。星级成员评价体系从一星到六星,标准逐级上升,要求成员所具备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同时成员所能享受到的工作室支持也各不相同。系统的评价体系使成员成长得以量化,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看得见的进步”有效地激励了成员的成长热情,促进了团队成员的发展,也让工作室得以稳步向前。

相处显真心,示范辐射融合共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团队成员友好协作、在交流中共同进步是工作室成功的关键,以情怀为理念的成员始终并肩而行,以众“石”迎万难。

曾经工作室有一位成员要在学科网进行网络直播,在工作室试讲打磨环节,这位老师的分享内容被全盘推翻,分享内容缺少线索,技巧策略缺少总结。在她焦虑万分,甚至认为这次直播可能面临取消时,丁玉海提出分阶段指导,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指导任务,每一个参与的成员都要为做直播的老师提供案例选取和方法总结,并负责让直播的老师内化理解。于是乎,那段时间工作室成员的目標出奇的一致,确定时间节点、制定目标、理清框架、充实内容,任务一环扣一环,成员们配合默契,有条不紊。为了让直播效果更好,丁玉海前后四次一对一地向这位老师分享了直播课程的技巧和策略。最后,她出色地完成了直播。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回想那段时光,工作室的每一名成员都记忆犹新,他们像是一群冲锋的战士,所向披靡。经此,他们由衷地感叹: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在与成员的相处中,丁玉海也始终秉承着互相尊重的原则。与成员在沟通上出现分歧时,他不以工作室主持人的身份强迫对方赞同他,而是会咨询相关领域权威,在得到准确的答案和行动建议后,再与其沟通,以更为专业的视角解决问题。对他而言,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各学科的专家,都值得被倾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长青不老之保证。”在信息化教育领域,丁玉海就像个一直未毕业的学生,即便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从不曾停止学习的脚步。国家政策、一线课堂、网络资源仍是他不断强大自己、更新教育观念的渠道,信息化早已成为助力他成长的抓手和工具,而他也因此成了一名出色的信息化教育专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通过极简技术微信群已经常态化辐射三万余名教师,成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之一。但丁玉海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希望未来的工作室可以覆盖全国更多区域,惠及更多教师,让每一位受益者都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提高技术融合教学能力。

成功来源于坚持,而坚持不仅仅依靠笃定的信念,还有一路上不断得到的回报。二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内容,从未曾磨灭丁玉海对信息化教育的热情,问及原因,他笑着解释道:“之所以把信息化教育作为数十年以来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是因为我从接触到教育信息化开始就感受到,技术的使用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巨大价值。工作中的成就感更多体现在我的培训能直接给老师们带来学习和工作上的帮助。”帮助更多的老师解决问题俨然成为他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动力来源。

在信息化教育领域,从拓荒,再到深耕,丁玉海无疑是幸运的,而更为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他们带着这份情怀齐心协力,为共同的教育理想而奋斗。凭着丁玉海的热情和坚守,借着全体成员的情怀和信念,相信未来,工作室定会在信息化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丁玉海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信息技术丁玉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教育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授课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科信息化专家,河北省能力提升工程2.0办公室成员。参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电教馆,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应用课程建设与开发,广西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邯郸学院等高校授课专家。

猜你喜欢

成员学科融合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学科新书导览】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