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方言到戏曲,从戏曲到地方

2023-12-25牛菲

炎黄地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官话安庆黄梅戏

牛菲

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方言是一个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各地域、凸显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元素。安徽方言受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渐变性等特点。方言在融合当地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了解、研究方言,对于认识当地社会历史背景,探讨当地民俗历史文化底蕴和透视民族心理结构,考察当地区域地理行政区划,经济形态演变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从方言到戏曲——安庆方言、青阳腔与黄梅戏

安徽省地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皖北平原和皖南山地地形差异较大,处于南北地形交接带,历史上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也多发生于此,这也使安徽方言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冲突摩擦与交融的痕迹。受到地理位置、地貌特征、行政区划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外来移民等多方面的影响,安徽,特别是皖南地区的方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不断接收外来文化、与外来文化磨合的过程中,“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逐渐成为安徽方言的一个显著特征。

目前,安徽境内的方言主要分为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非官话(赣语、吴语和徽语)。在安徽境内,官话基本是通用的。此外,安徽南部还因近百年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外来语言。非官话地区,尤其是徽语一带,因移民来源地较多,语言往往零散而繁杂,内部差异较大,所以互通起来有一定难度。安徽境内的方言种类众多,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复杂性尤为明显和突出。因此,学界对于安徽方言的分区历来存在争议,例如徽语和江淮官话的归属及其是否独立分区的问题,这能反映出某一方言区内部存在着较大的语言差异。此外,从安徽方言的分布来看,自北向南,由最北部的中原官话到南北结合的江淮官话,再到南部方言的吴语,方言的渐变和过渡与古代安徽移民以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安徽境内地形差异较大,但也并不能阻止各区域人民之间的往来与交流。南北方言在不断交融中形成新的语言,加上受到多次大规模移民的影响,各地区方言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交融性,以徽州地区最为突出。徽州是移民迁入最多,也是移民时间跨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徽商的兴起,徽州一带与外界的互动交流颇多,外来方言的汇入使得徽州方言极具特色,加之受到本地吴语、赣语的影响,徽州地区在方言分区时一度成为学界争议的对象。

安徽地处我国中部,横跨淮河、长江流域,其南北地形差异直接导致南北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安徽在古代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又作为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渡区域以及移民迁徙的首选之地和必经地带,在地域、风俗、文化、政治、经济、语言等各方面都融合了南北方的特点,从而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安庆位于安徽省内,临近湖北、江西,是三省的交界地带,同时又处于中国几大方言区的边缘位置,因此,安庆方言是由全国主要方言融合而成。加之历史上的移民浪潮对安庆地区带来了极大影响,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乱以后,江浙、湖广、江西、福建、淮北等地的外来移民大量迁入,在形成新的安庆人的同时,也重塑了安庆的语言。中部本土的江淮官话,湖北最具特色的楚语、江西的赣语,加之徽州话、吴越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等各地方言的大量汇入,使安庆方言既有本土江淮官话,又有湖北楚语、江西赣语的某些特征,同时又掺杂了全国各地其他方言的特征。

青阳腔是安徽省第一代声腔剧种,产生于安徽池州青阳,其前身是江西的弋阳腔。弋阳腔融合了池州当地方言和民间小调、民间戏曲昆腔、余姚腔等元素,同时又融合了宗教说唱与戏剧的特征,独具特色。青阳腔是弋阳腔在地方衍化而成的一个重要腔种,其影响波及全国,以皖南为中心向四周伸展,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三省交界一带影响巨大,并直接推动了黄梅戏、徽剧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对于青阳腔,纪永贵先生在《青阳腔研究》一书中作出了论述:“青阳腔从皖南出走以后,它所产生的轟动效应是值得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因素让它突然走到各地舞台的最前沿,甚至昆山腔都不能与之相抗衡。……研究者认为滚调才让它产生了如此显性效应。在近现代戏曲史上,已找不出同类的第二个案例。如果要找,只有后来的黄梅戏可与之媲美:一个不起眼的小剧种、一组与众不同的腔调、一群没有自己独创剧目的班社,竟然在几十年之间取得传播的最佳效果,红极一时,使其他艺术积累深厚的剧目都不能望其项背。这说明,它有功效强大的宝器,不过因为缺乏艺术积累,终究只会落得曲终人散的结局。”脱离本土民俗,离开宗族与村社的强大支撑是对青阳腔“出现—盛极一时—消失”这一文化现象的反思结果,而黄梅戏并没有重蹈覆辙。

号称采茶戏的黄梅戏虽起源于湖北,但流入安庆之后才发展起来。安庆作为采茶盛地,有着独特的山茶风情和浓厚的茶农生活气息。清道光年间的《宿松县志》记载:“十月立冬后,农寖功息,报赛渐兴,吹豳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感志,号曰‘采茶。”清乾隆五十年(1785),在鄂皖赣三省毗邻的村落中流行起了采茶歌,其中一支流入安庆地区,结合当地民间艺术,用安庆方言进行歌唱和说白,融合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同时又借鉴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便是黄梅戏的前身。作为地道的民间艺术,黄梅戏融合了南方多五声、北方多七声的特点,兼具南方绵软柔和的旋律和北方遒劲雄浑的特点,其唱腔多流畅、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多质朴细腻、真实而活泼,又与当地的安庆方言相结合,使得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更具地方生活气息,也更凸显了黄梅戏的地方特色。黄梅戏是受青阳腔影响最大的一个戏曲剧种,其声腔和剧目两方面都与青阳腔有着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如黄梅戏的《山伯访友》上承青阳腔的《同窗记》,黄梅戏的小戏《英台自叹》源于青阳腔的《英台自叹》(一支曲牌),黄梅戏《郭华买胭脂》出自青阳腔《胭脂记》,黄梅戏本戏《花针记》结合了青阳腔《白蛇记》《寻亲记》等。

戏曲中的地方认同与文化归属

方言具有独特的地域属性,融合了方言的戏曲腔调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地域归属和认同。方言表情达意的特殊性使人们在沟通时会产生亲切感,而戏剧唱调加上地道的方言则能够使人物的情感表达更生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强化了戏曲效果。观众对戏剧表演的认同来自多个方面,而表演戏剧时所使用的方言以及戏剧情节主要体现了人的身份认同。方言作为身份象征和认同的主要符号之一,能够使当地人民在无意间强化自己本地文化持有者这一身份,从而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样,特定区域观众在观看戏曲表演时,听到该地域方言能够更快地融入戏曲所构造的特定环境中,通过回忆家乡土地上难以割舍的人、事、物、情,找到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获得归属感。在戏曲表演时使用原生态语言更能够保持观众心灵和当地文化的契合度,同时也缩短了戏剧表演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更易得到观众,尤其是当地人民的接受和认可。而以方言为代入点形成的身份认同,也可以说是对文化、对家园的认同和对戏剧中角色生存处境、时代背景以及民风民俗、生活情境的一种感知。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也是最经典的剧目之一,主要讲述了玉帝之女七仙女与凡间俗子董永悲惨的爱情故事,演绎版本颇多,现存的黄梅戏影像资料中以严凤英、王少舫为原唱的版本较为著名。该版本在表演时就使用了安庆方言,严凤英唱字大部分与安庆语音一致,而王少舫年幼受到京剧影响,加之为了迎合观众,便于观众理解,唱腔与安庆方言有一定的差异。尽管如此,二人的黄梅戏唱词与安庆方言的语言特点基本相似,在表演过程中也更容易引起当地人民的共鸣。黄梅戏的生命力与活力正是源于其独特的唱腔和地道的方言,其在当地居民心中具有强大的魅力与吸引力,加深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虽然黄梅戏等传统戏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方言间或与普通话的冲突、戏剧荧幕与互联网产品的对立、传统文化风俗与现代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等,但是对于本地人甚至是居于异乡的人来讲,在听到家乡方言,看到家乡文化时,不免会衍生出特有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语音语调、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地域性的民俗、民风等差异,形成了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的多样性,它往往反映的是一个地域的生活色彩,洋溢着那个地域的乡土气息。”黄梅调将本土方言与当地民间歌舞小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黄梅戏极具地方特色,风俗性和民俗性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主要元素之一,也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中,使黄梅戏逐渐趋于民俗化、地方化、大众化和生活化。黄梅戏剧目的选材和情节是其普通化和大众化的直接表现,如《荞麦记》便是以大众所熟知的荞麦取名,以荞麦为导火索引起了剧中矛盾双方的斗争,从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达到了以名点题的艺术效果。作为乡土文化的产物,黄梅戏的剧情大多围绕社会伦理思想和社会公德体系展开,或为爱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或为男耕女织的美好田园生活等。如《五女拜寿》的故事情节围绕着家庭伦理展开,杨家前期因嫌贫爱富、为富不仁而经历了一场兴衰荣辱的变迁,之后领悟到了勤俭朴素、踏实做人、积德行善的道理,最终在寿堂上也呈现出尊老爱幼、和谐与共、乐享天伦的美好场景。通俗的情节对于观众来说更容易理解,而其所传递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也是民间普遍认同和所信仰的,可见,儒家传统文化体系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戏剧所传递的种种思想也是普通民众对文化的一种认同,也是上层正统文化在下层地方社会和民间的反映和真实写照。《夫妻观灯》是黄梅戏歌舞小戏的经典之作,其音乐唱腔加入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在看似简单的夫妻节日赏花灯情节中透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展示了农民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戏剧表演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载歌载舞的演出對劳动进行了歌颂,使观众领略到了民间采茶舞的韵味,了解了安逸舒适、丰衣足食的美好乡村生活。方言的运用使黄梅戏更具地方特色和乡土生活气息。每个地方的习俗都有着极强的地域性,黄梅戏也不例外,采茶歌等民间小调和方言滋养着黄梅戏,原生态唱腔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使黄梅戏历经几百年依然生生不息,人们对于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对生活的热爱也都融入戏剧表演中,向人们展示了淳朴而又自然的生活美和风俗美。

黄梅戏能够延续至今,是因为其实现了艺术形式的转型与文化形态的传承,这也是它成功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并没有像青阳腔一样为了迎合观众、征服观众而脱离地方民俗和家乡土壤,也没有过度娱乐化和庸俗化,而是将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形式。其用最质朴、最原始的方言反映了当地人在不同阶段的真实生活,代表着广大百姓对地方文化和国家民族精神的认同。

方言虽然只在本地流行,但是以地方戏的形式延续和发展方言,可以让方言被更多人熟知。地方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戏曲之林,与方言的支撑密不可分。安庆方言糅合了南北方言元素,推动了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生意盎然。“对姊妹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开放吸纳和溶解既是根植于传统基础之上的二度吸收与创造,也是黄梅戏文化‘海绵效应的集中体现,并没有改变其唱腔、音乐、语言和风格上的传统基调。黄梅戏在复杂的社会形式下逆水行舟,赢得发展更是传统与多元文化交锋碰撞取得的胜利,彰显了文化传统的强大力量。”黄梅戏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下依然坚持回归地方、回归社会、回归民间,兼容并包又保持独特的文化风格,用淳朴的语言和传统基调唱出了现代社会的美好蓝图,既是对地方文化和民间风俗的一种认同与归属,也是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理念的响应。黄梅戏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寻找着平衡点。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猜你喜欢

官话安庆黄梅戏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黄梅戏《中国梦》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