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的堕民坊绍兴“三埭街”的变迁

2023-12-25邹永敏

炎黄地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永福千秋绍兴

邹永敏

堕民是历史上的区域性贱民,历史上的堕民群体主要分布在浙江境内,人数最多时曾达5万人,其中有六成散布于绍兴府下辖各县。绍兴城内的堕民在明朝中期被集中迁徙至千秋坊居住,该地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大的堕民聚居区,又被称为三埭街,其内部又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风易俗,三埭街和外部社会的隔阂渐渐消失,但仍能在旧址找到堕民坊的遗存。现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三埭街的堕民文化及其对街坊建筑风貌的影响。

堕民及其文化的起源

堕民特指分布在浙江的一类贱民,其社会地位低下,类似于徽州的佃仆和福建的疍民,但其又与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堕民不同于贫民,更不同于奴仆,其可以自立门户,在群体内部具有自主婚配权,甚至堕民之中也会有富人。堕民和平民最大的差别在于,堕民被排除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之外,在社会地位上低普通人一等,只能从事低贱职业,并在穿着及言谈举止上有诸多限制。其低贱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代代相传,堕民的后代出生便被打上身份的烙印,几乎无法改变。

堕民在历史上有多种叫法,比如“惰民”“堕贫”“丐户”等,虽叫法不同,但意义相同。关于堕民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有“春秋战国降民”“西汉不臣之民”“唐朝被贬乐师”“元灭宋后的流亡皇室”“永乐皇帝流放的政敌”等多种说法,但大都难以佐证。而绍兴境内关于堕民来源的记载有以下几种文字记录,认可度相对较高。

第一种是北宋杨延昭的部将焦光瓒面对金兵不战而降,为朝野不齿,焦光瓒及其部属遂被遣送至绍兴地区并被贬为堕民。这段历史在明代徐渭编辑的《会稽县志》和沈德符编辑的《万历野获编》中均有相应记载。

第二种是元朝灭亡时,滞留在江南地区的蒙古人投降后被贬为贱民。这在《绍兴县志》中有相应记载。绍兴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也在其自传《行者》中提到:“我家其实是元末蒙古族的后裔……从大漠黄沙的塞北,来到了山清水秀的越国江南。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后,就把所有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贬为‘堕民。”[1]

第三种是唐朝乐师说。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将其归咎于宫廷乐师,认为此辈乐而忘忧,遣其为“堕乐”,后“堕乐”流落到绍兴等地,贬称“堕民”。关于这个说法,在《绍兴市志》和《绍兴县志》中均有记载,且内容大同小异。

堕民的来源比较复杂。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人因受到政治迫害而被貶为堕民,也有普通平民走投无路从事堕民职业而成为堕民的,还有和堕民联姻而被贬为堕民的。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堕民的谋生手段一般都是一些普通人所不屑的猥贱杂役等,比如在四民婚丧时担任帮工、乐工、抬轿、抬棺等工作。鲁迅先生在《我谈“堕民”》中就有描述:“男人们是收旧货,卖鸡毛,捉青蛙,做戏;女的则每逢过年过节,到她所认为主人的家里去道喜,有庆吊事情就帮忙。”[2]

民国时期曾统计得浙江省堕民总数约5万人,分布在绍兴、宁波、慈溪、奉化、镇海、义乌等多地,其中六成在绍兴。三埭街从明代中叶开始便作为官府指定的堕民坊,规模大且存在时间长,其内部形成了特有的风俗文化。历史上的三埭街和城市其他部分有明确的界限,还有诸多禁忌和讲究,普通平民一般不随意进入。

三埭街是方言中的发音,意思就是三条街,包括学士、唐皇、永福三条老街,这三条街所在的区域便是历史上的堕民坊。《绍兴市志》上有相应的记载:“城内堕民恒集居里街,即三埭街……共有三条狭小的街衢。靠北首为永福街,中为唐皇街,南称学士街,这是堕民的城府之地,住着约莫七八百户、5000以上向被人蔑视的人民。”[3]

这块区域在明代以前叫千秋坊,得名于贺知章在此地所建的千秋观。到了明代中期,除了千秋观和周家台门,千秋坊其余部分基本被迁入的堕民占据。这场迁徙由官府主导,根据《嘉泰会稽志》记载,三埭街内部又分为乐义、永福、押队三个坊,乐义坊是乐师聚集地,永福坊是丐户的居住地,押队坊最初曾有士兵驻扎看守。从此千秋坊改名为堕民坊,因名称欠雅,故以三埭街指代。

旧时三埭街的居民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以各种表演为生。浙东地区在明清时期戏曲繁盛,有宁海平调、诸暨乱弹、绍兴乱弹、宁波滩簧与越剧等,这与浙江境内的众多堕民有很大的关系。民国初年,绍兴城内由堕民组织的戏班多至百余个,业务遍布周边城乡,当时三埭街中的唐皇、永福两街戏班云集,居民多以表演为业。堕民并无特定的宗教信仰,但三埭街的堕民往往供奉唐皇菩萨,这是他们自创的神明,其原型是被奉为梨园祖师的唐明皇李隆基。

历史上的三埭街面积约80亩,如今大部分已经拆迁并建成住宅小区,只在街区中心位置和西南角遗存大片老旧的低矮平房。街区的南边是贺秘监祠和周恩来祖居,和三埭街处在同一街坊,但不属于堕民区。

三埭街的遗存

学士街位于街区最南边,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总长约350米,学士二字指的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在743年致仕返乡潜心修道,在绍兴城多处筑宅,其中以千秋观最为闻名,原址就位于现在的贺秘监祠。贺知章深受家乡人民敬重,千秋观在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民国时期重修之后改名为贺秘监祠,由崇贤堂、千秋楼、怀贺亭组成,是一处唐代风格的建筑群。

贺秘监祠东侧是周恩来祖居,其前身是周家台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当时名为“锡养堂”。据地方志记载,周氏家族于嘉靖年间由河南迁往绍兴定居。

周家台门占地3000余平方米,有多幢按传统方式建造的明代风格建筑,是旧时绍兴大户人家居住的典型台门式民居。绍兴市人民政府于1998年对这座老宅进行了全面修缮,保持了其原本的建筑风貌,并在东侧增设了周恩来纪念馆。

贺秘监祠、周恩来祖居均位于学士街南侧,北侧便是历史上的堕民区了。堕民政治地位低下也体现在其所居住的房屋上,其房屋檐口要比平民房屋檐口低三尺,进出须低头躬身。距三埭街不到1千米处还有其他历史街区,如八字桥街区、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街区。其他街区的民居虽然朴实无华,但外观和建造工艺上乘,明显出于职业匠人之手,相比之下,三埭街的民居显得低矮而凌乱。这些老旧民居的建造年代已无法考证,由于建筑质量较差,明清以来一直在维修和翻建,但建筑总体面貌一直低矮而简陋。

传统绍兴民居常用的石材地连线(石材外墙勒脚,坚固防潮),江南民居常用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木屋架也很少在三棣街出現。街区的民居建造粗放,缺乏章法,用材低廉,受力体系混乱,各色建材混搭,有的甚至是在第一次建造的基础上不断搭建而成的。

绍兴素有“水乡”“台门之乡”之称,家家户户枕河而居,而在三埭街内部却找不到一个台门。究其原因,历史上的堕民大多处于贫困状态,很难用到上好的建筑材料,也请不起工匠,只能自己建造。但由于堕民被禁止学习工匠技艺,其造出的房屋往往不合规制,低矮歪斜也是常事。户与户贴邻,共用分户墙,一家的房屋歪了,隔壁邻居也就跟着歪掉。但好在砖瓦房屋自重轻,容易修补和替换构件,所以即使歪斜也未必会坍塌。这个特点也和堕民的职业习性有关,三埭街的堕民大多外出唱戏或走街串巷收废品,很少待在家里,对居所没有过高的要求,即使有些堕民富裕了,大多也是选择出去租房子,而不是自己建房。三埭街堕民的生活状态和安土重迁的普通平民有很大不同。随着部分原住民的离开和城市的拆迁,剩下的老屋越来越少,但依然有一部分原住民在此居住。

位于三埭街中间的街道是唐皇街,得名于梨园祖师唐明皇,唐皇街上原有一座唐皇庙,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现在街两侧大都是新建住宅楼。第三条街是永福街,但现场难以寻到其遗迹和路牌等标志物。根据市志记载,推测其大致位置位于唐皇苑小区北面围墙一侧,现在已成为小区内部道路。永福街的名字来源于老街上的一座永福庵,虽然永福庵早已被拆除,但街名一直保留了下来。

在过去,虽然三埭街居住的都是堕民,但是三条街之间也存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比如永福街多住着上戏台表演的专业演员,收入可观,因此地位最高;唐皇街多住的是坐唱班,提供上门唱戏服务,收入次之,地位也次之;而学士街多数住着门眷(门眷是从事猥贱杂役的堕民),收入低、生活苦,即使在三埭街内部也被人蔑视。

在三埭街上曾经有过土谷祠、静休庵、永福庵、五显阁、唐皇庙等多处祭祀场所,不同的庙庵代表着不同的信仰。堕民的信仰对象非常庞杂,其原因多是堕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长期没有安全感的生活中,这些神明是堕民群体重要的精神寄托。这些庙庵已被全部拆除,但还能从一些门牌上看出存在过的痕迹,比如学士街和唐皇街之间有一条宽仅1米的窄巷,叫五显阁直街,原先是供奉五显神的地方。

堕民的解放

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统治阶层是反对堕民现象的。相传绍兴市区府桥边曾立有一碑,称为《洪武四年禁止再呼堕民铜碑》,刻的是朱元璋的诏令:“……今朕派他军民灶匠四籍当差,一体良民。传旨士庶人知悉,如若再呼堕民两字,豁肠碎剐。”然而堕民群体及其风俗已经形成,一时难以改变。

虽然风俗难改,但是也有一些堕民并不甘心沉沦,历代不少有识之士为此奔走呼吁。明清两朝与国民政府曾发文试图消除歧视,给予堕民正常的身份和权利。如雍正元年(1723)礼部发布削籍之令,宁绍台道通饬各县削除堕民丐籍;光绪三十一年(1905),绍兴当地士绅募捐于三埭街创办同仁农工小学堂,招收堕民子弟;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发布通令,堕民与其他百姓一样享有公权私权。但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力量过于强大,堕民的境遇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堕民真正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堕民从政治地位、职业、教育、习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造。三埭街的青少年普遍走进了学校,居民的职业也不再受限制,三埭街与城市的隔阂渐渐消失。

现在三埭街的一小部分原住民仍在从事唱戏、卖戏服道具、回收废品等祖业。从三埭街走出的上百个戏班子早已逐渐消失,剩下的互相合并,成为现在绍兴绍剧团的前身,从事戏曲行业的人也不再仅限于三埭街的居民。

沿永福街原址往东走到尽头有几间老旧民房,上面却挂着崭新的门牌,写着“永福街”三字,这或许是永福街拆迁后留下的唯一房屋了。虽然老街已经不复存在,但地名保留了下来。老街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变迁,原住民也融入社会各行各业中,但不变的是老街居民对幸福的向往,其包含在“永福”两字之中,寓意永享福祉。

(作者单位: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六小龄童.行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鲁迅.我谈“堕民”[J].全国新书目,1997(11):43.

[3]任桂全.绍兴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永福千秋绍兴
绍兴
Proton loss of inner radiation belt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 of 2018 based on CSES satellite observation∗
卷韵千秋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游永福樱花园
千秋默对
人文绍兴
永福老区龙车行
最难办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