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道术兼济

2023-12-25解晓庆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3期
关键词:高考立德树人语文

解晓庆

摘要:在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高质量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想打好语文高考这场硬仗,不仅需追求解题方法、应试策略等方面的“术”,更需要注重思维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道”。道因术而大放异彩,术因道而更加彰显。道术兼济方能成就语文、赢得高考、丰盈人生。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道术  高考  语文

新高考改革已经在路上,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理念,有人奉为圭臬,有人置若罔闻。如何在语文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不管对于学校还是社会,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可以看出:只有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践行道术兼济,才能让学生在考场中游刃有余,取得高分。

一、把握核心,立德树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樹人。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就新教材而言,我们在学习或者使用时,能够明显感知编写者的核心意图。新教材较之旧版教材,更加重视价值塑造,充分融入了文化内涵和育人思想,是极具熏陶和感染作用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上要进行新的定位,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掌握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深入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受崇高的思想道德对于自身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引领作用。在高中这一人生重要阶段,学生应具备崇高的家国观念、理性的历史认知、深刻的民族认同、广博的文化素养,增强“四个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置于心、外化于行,将爱国爱党爱人民落实在日常言行之中。于己,养成良好私德;于人,遵守社会公德,树立崇高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厘清“道”“术”,分清主次

何为“道”,何为“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考试中取得高分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学习时减少付出是众人梦想的捷径。或许是出于对心理的迎合,抑或是由于功利的驱使,市面上“宝典”“秘钥”“核按钮”等层出不穷。有些同学通过大量做题使得分数有所提高,但很快就到了瓶颈期,停滞不前。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重“术”轻“道”的原因,是过度追求方法策略,忽视必备知识、人文素养的体现。所谓“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解题技巧、答题模板、得分妙招之类;所谓“道”,可以理解为必备知识、思维品质、道德情操等。道是基础,术为支撑。道因术而大放异彩,术因道而更加彰显。在学习和教学中,如果只讲术,则必流于表面、远离深刻;如果只论道,则可能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从主次角度来看,我认为道为主、术为次。以2021年全国乙卷文言文句子“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的翻译为例,其中“矜”为重点实词,是翻译此句的关键。此时答题技巧可谓浮云,深厚积淀方是王道。只要记得《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悯愚诚”之句,此题便可迎刃而解。如此迅速准确,何也?无他,唯道深耳!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文言实词的语义辨析同样如此,《短歌行》中“食野之苹”的“食”意为“啃食”,《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放”意为“放逐、流放”,《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意为“倒下”,《孔雀东南飞》中“心中常苦悲”的“悲”意为“悲伤”,这些皆出自初高中语文课本。有了深厚的文言词汇积淀,再解决这类问题自然得心应手。2022年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白下驿饯唐少府》自然让人联想到王勃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再结合以往所学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分析诗人排遣离愁的不同方法也就有了思路。高考要“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在高考试题中则表现为试题材料与新旧教材中传统的、经典的课文相呼应,题目设置、参考答案设计与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相关联。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重视新教材、回顾老教材、用好学好教材,重视基础知识,把握课程重点内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道”“术”合一,剖析试题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道与术在高考语文中的体现和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中难啃的一块骨头,2021年全国乙卷选取的是《秦琼卖马》。众所周知,秦琼是隋唐名将。隋朝末年,在济南当差的秦琼前往潞州办事。置身异乡的他不幸染疾,盘缠已无,山穷水尽。无奈之下,他将坐骑黄骠马牵至二贤庄售卖。恰巧庄主单雄信是秦琼的粉丝,买马后得知此人正是秦琼,不仅归还坐骑,还盛情款待,挽留养病。离别时单雄信赠以金绸,并为其马配上金镫银鞍。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很多同学却一无所知。同学们倘若视野开阔、热爱阅读,具有很深的道,那么对于王超杰、杨成岳的形象和小说的主旨能轻松解读与把握,第8题也就不难解答了。第9题要求同学们梳理杨成岳的心理变化。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找出文本体现人物心理和动作神态的句子;其次要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后进行概括:这是术。除此以外,学生还需要有“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明为考查鉴赏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实则涉及概括小说情节、梳理层次的考点,同时还考查了筛选文中信息、概括要点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道的体现。道需要术的指引,术需要道的配合,这样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2022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取的是萧红的《“九一八”致弟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作者以书信形式叙写了弟弟的成长过程和自己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对弟弟的希冀、对祖国深沉的爱。第8题“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具体解决问题时需要先纵观全文、宏观把握,通过文中所述的时间的无情流逝、地点的频繁变换来感受姐弟二人在漂泊不定、世事无常的生活中产生的恍惚感,再结合语境、背景,具体分析这种恍惚感产生的原因。道术结合,方可看清命题意图,通过将宏观层面梳理全文内容与具体分析相结合来有效解决 问题 。

作文历来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一篇好作文不仅要有好的外在表达形式,还要具备深刻的内在灵魂。生活中有人口若悬河却言之无物,有人学富五车却拙于言语。这都是道术不济的体现。作文中的术容易传授,作文中的道却难以明言。有些老师系统地讲授过议论文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开头、结尾的经典语句,也梳理了“引议联结”等诸多作文结构,凡此种种,却始终没有收到想要的效果。由此可见作文只讲术是不行的,写好作文更需要道的支撑。立德树人不是一句空话,核心素养不应束之高阁,它们始终贯穿整套试卷的始末。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在学生的作文里,会找到各自的不同答案。

近两年全国乙卷作文延续往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型,不仅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考查学生的“三观”,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思考个人发展、提升品德修养、厚植家国情怀。2021年作文命题材料与题目设计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弓矢的”的智慧启示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对自身发展的思考上,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融入作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果道不深,考生可能只空谈目标理想,不谈方法途径,流于表面,失之偏颇。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以“北京:双奥之城”为核心组织材料,以表格和数据形式多角度呈现中国在体育精神、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就,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奥运精神的深刻内涵,思考两次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引领考生针对当下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分析原因,阐明心志,融入时代洪流,贡献青春力量,书写跨越华章。题目要求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进行写作,看似主题明确,但学生很可能只重写作之术,堆砌材料、罗列实事、追求华丽辞藻,却缺少对“跨越,再跨越”主题的深思,只注重写体育领域的跨越而不言其他方面,只注重总结以往的跨越而不思今后,只想到其他人的跨越而不联系自身,或大量搬用题目中的阅读材料或默写背诵的作文素材,甚至产生宿构之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考作文以题目材料为触发点,激发考生的真实感受,着重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命运、社会人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新时代新青年。考生通过写作彰显自己 十多年的文化浸润,体现自己的语文素养、家国情怀、道德审美意识,在写作时要有时代青年的主体意识,多一些个性化表达,多一 点真知灼见。纵观流传于世的经典佳作,哪一篇是拾人牙慧的陈旧之作,哪一篇是只重辞藻的空洞之篇,哪一篇是佶屈聱牙的理性之章? 它们必定是散发着语言魅力和理性之光的华章。

道与术不仅体现在试卷中的大模块里,在小的考点中也随处可见。解答文言文句子翻译题,不仅需要日积月累的道,也不排斥代入检验的术;做好第17题的词语填空,不仅要有体悟语境的道,也不排斥据熟知词语排除其他词语的术;答好第19题的补写句子题,不仅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厘清句间逻辑的道,也不排斥牢记“起始句、过渡句、照应句”等补写句型的术。总体而言,近两年全国乙卷没有偏难怪题,它如同一位温婉内秀的姑娘,只要你有语文深厚积淀的道,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术,必定能够通过她的考查,赢得她的芳心。

道术合璧,高考得胜。如何提高道、精于术?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范围之广、方法之多,难以详明,不能备述。下面仅列几条粗浅的见解,以供参考。

第一,告别急功近利,做到厚积薄发。许多人把通过高考当成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他们更喜欢“一本在手,高考无忧”的秘籍,更向往“一招在胸,难题无踪”的妙招,难以静气凝神、踏实奋进。世间存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却不存在通吃一切的根本捷径,欲速则不达。语文恰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博学慎思的学科。杜甫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提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孙洙更是直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先贤总结经验,强调厚积薄发,也让我们懂得了长期积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的考查内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其中,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基础,是培养关键能力和提升学科素养的前提。高考语文必备知识包括语文基本事实、概念、技术与原理,可以帮助高中学生在面对与语文学科有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审美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的积累,修好心中的道,术自然就在其中了。

第二,打破学段界限,下好整盘大棋。对个人而言,高分就是追求;对国家而言,栋梁才是目的。由于社会存在不当的倾向,小学初中高中把高分当作重要的指标,忽视甚至割裂学科能力发展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我们身边不乏追求高分过度做题的现象。本应注重书写的小学生只能草草完成作业,本应大量阅读经典的初中生只能淹没于题海。小学培养兴趣练好书写,初中注重阅读开阔视野,少做一套题没有损失,少考一分并不遗憾,因为这是为以后发展留下空间,使今后人生更好延展。

第三,钻研统编教材,积极投入课改。课程标准给出了高考命题的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为高考命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理论知识,研究新教材,极力避免新教材老教法,要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所选篇目的改变、学习任务群的确立,都是道与术的具体外化。课改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考改革的需要。积极投身课改,既是提高学生高考“道术”的路径,也是提升教师自身“道术”的必需。

道深,则熟能生巧;术精,则如虎添翼。好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让学生提升内在的品德修养;道术兼济能帮助学生轻松应对高考,也能在他们的内心种下文学的种子,植入思辨的基因,涂抹家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4]苏祖祥.语文不是语文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

[5]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试题分析:语文[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高考立德树人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