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一奎、张介宾的火论思想与命门学说之辨析*

2023-12-25杜晓航刘午阳袁媛周波袁卫玲

天津中医药 2023年12期

杜晓航,刘午阳,袁媛,周波,袁卫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君相二火,密不可分,各司其职,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命门”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后载于《难经·三十六难》:“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其中加入了生命之本的概念,后世医家也从中受到启发,不断发展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众说纷纭,其中含义常多难解,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

至宋金元,中医火理论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其中不仅有刘完素“火热论”、李杲“阴火论”、朱震亨“相火论”的提出,同时也开始有医家对命门学说作出新的发挥,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的思路。进入明代,命门学说的研究也逐渐走向系统,同时期宋明理学的流行,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哲学层面的依据,让诸多医家将火理论与命门学说联系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学说。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一奎和张介宾。孙一奎持有命门为“三焦之原”的观点,认为三焦相火源于命门;而张介宾则将相火归于命门,认为命门为“真阴之藏”,兼具水火两种特性,从而强调直补命门水火。

为探究孙一奎和张介宾两位医家关于君相二火、命门与相火之间的异同点,分别从生理、病理、临证治疗3 个方面来比较两位医家火论思想之异同,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1 宗《内经》,驳丹溪,析君相二火

“君相二火”最早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孙一奎与张介宾皆受《黄帝内经》的影响,认为火可以分为君火和相火。《景岳全书·君火相火论》言:“夫《内经》发明火义,而以君相明位四字为目……是诚至道之纲领,有不可不阐扬其精义者。”孙一奎在《赤水玄珠·明火篇》中也明确指出“火之有二,君相是已。”二人均反对朱震亨之说“相火为元气之贼”(《格致余论·相火论》),提出君相火为正火的观点。《景岳全书·君火相火论》则指出“君相之火,正气也。”“邪火可言贼,相火不可言贼也。”可见两位医家均认为君相二火是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并非邪火。

1.1 论君相二火生理之不同

1.1.1 孙一奎:天人皆分君相 金元以前医家大多遵循相火寄于命门之说,但孙一奎另辟蹊径,否定了命门相火说,提出“命门不得为相火”(《医旨绪余·命门图说》),并且指出三焦与包络互为表里,共同主持气血,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对于君相之火的定位,朱震亨认为君火为人火,相火为天火,孙一奎对此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六六之气,以君火为二之气,经以热称之。以相火为三之气,经以暑称之。”(《医旨绪余·明火》)天火指天时之火,从中再分君相,即分别对应六气中的“火”与“热”[1]。而人火指人体内生之火,同样分君相,即“人有十二经,十二经中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医旨绪余·丹溪相火篇议》)可见,孙一奎针对天之六气,提出二之气为君火,三之气为相火;对于人身,则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2]。

1.1.2 张介宾:五脏均有君相 张介宾在肯定相火根源于命门之时,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医家的看法,认为人体各脏均藏有“君相二火”。《景岳全书·君火相火论》有言:“见君相之义,无藏不有。”相火寄于命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最基础的物质,同时五脏六腑中的“君相二火”共同作用亦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有“君相二火”无脏不有的说法[3]。

可见,两位医家对于君相二火的生理特点具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虽然君相二火的位置认识有所不同,但同时又都提出君相之火为人身之正火,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进而提倡温补,以纠滥用寒凉之弊,以免耗其正气。

1.2 论君相二火病理之不同

1.2.1 孙一奎:君火静而相火动 《赤水玄珠·明火》云:“言外者,……气血感之而为病也。言内者,……正气自伤而为病也。”孙一奎认为汪子良《医学质疑·外内君相》中所论外内君相与天人之火含义十分相似。外君相即为外来邪火,气候异常,人体感受外来邪气,则产生疾病;内君相即人之调养失宜从而伤及自身正气,最终为病。

外内君相之火的致病特点,孙一奎于《赤水玄珠·外内君相》予以论述:“凡静者,皆君火之症也。……凡动者,皆相火之症也。”具体而论,君火为病伤及少阴心,心主血,血主静;相火为病伤及少阳膻中,膻中主气,气主动。即外内君火为病主静,例如红肿疮疡,鼻鼽出血等;外内相火为病主动,临床可见狂躁气逆诸症。

1.2.2 张介宾:君相为病互影响 张介宾认为君相二火之间虽有不同,但均秉承一个火气,二者间往往相互为病、互为因果。《景岳全书·论君火相火之病》云:“故君火衰则相火亦败,此以无形者亏及有形者也;相火炽则君火亦炎,此以有形者病及无形者也。”可见,君火异常可以病及相火,相火为病同样亦会伤及君火。

具体来说,相火是君火之根,而相火之病会直接影响君火,相火亢进上扰心神会产生精神不安、躁乱等君火失常之症状,而相火虚衰则产生精力低下、表情冷淡等反常症状。此外,在相火对君火的病变影响中,还包括了因相火失常而给患者所造成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压抑等[4]。总之,“君相二火”只有保持稳定的状态,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可见,对于君相二火的治病特点,孙一奎和张介宾具有不同的观点。即孙一奎认为君火之症属静,相火之症属动;而张介宾则指出君相二火之间致病互为影响。

1.3 论君相二火临证治疗之差异

1.3.1 孙一奎:君相之火,因有内外,分类辨治《赤水玄珠·明火》有言:“治火热之症,必先察夫令气之流行,而参治之可也。”孙一奎认为,医者不可不清楚天火和人火的位次。对于天火,在临证时当从四时令气而治,要考虑时令节气,不可滥用寒凉之药;对于人火,当从病机以治,反对命门为相火论,不可过投滋阴降火药,从而损伤人体元气。

此外,治外君相之症,孙一奎提出:“夫君相之火,俱主于热,宜用寒凉正治……半表半里者和之”(《赤水玄珠·外内君相》)。即外君相火为热,可用寒凉之品折之。若邪热在表者,宜用辛凉解表剂;若邪在半表半里者,宜用和解剂;若邪热在里者,可泻之、制之或下之。内之君相以正气自伤而为病,治内君火之症,用寒凉之味泻之。治内相火之症,用甘温之味补之,即“实火可泻,虚火可补”[5]。

1.3.2 张介宾:君相之火,形有不同,分型论治 在对君相二火的治疗上,张介宾认为君相二火不同,相火为有形之火,火盛则泻,火衰则补,《景岳全书·论君火相火之病》云:“夫病以有形之火,须治以有形之物,故形而火盛者,可泻以苦寒之物;形而火衰者,可助以甘温之物。此以形治形。”相火之治可用二阴煎、菟丝丸之类。此外,张介宾还认为相火为病,其化实,提出如在肾则为遗淋带浊,入肝则为吐衄虚劳,入脾则发热痰涎,至肺则喘嗽喑嘶等[6]。总之,有形之火当治以有形之物。但作为无形之火,君火的治疗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固定方法[7]。

2 重理学,参太极,论命门相火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其对命门的部位、功能都有详细描述,奠定了命门学说的理论基础。明代理学盛行,诸多医家重视命门学说的研究,同时将其与相火相联系,使其成为当时医学研究之热点,其中有关论述命门与相火之间关系的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则属孙一奎和张介宾的理论发挥和总结。

明代诸多医家认识到只研究五脏六腑这一后天层次对于治疗人体疾病远远不够,故强调先天命门的重要性。正因理学思想与他们研究的生命之本源十分相近,于是将理学太极与命门相关联,借太极而言人体先天本源,并在《难经》的基础上对命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8]。

2.1 论命门与相火生理之不同

2.1.1 孙一奎:相火始于命门,命门为“三焦之原” 在研究相火理论与命门学说之间的联系时,针对命门的属性,孙一奎否定了命门相火说,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提出:“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命门为两肾间动气,人身之根本,五脏六腑之源,人体生命活动本于命门,而相火则为三焦、包络所主,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指出三焦虽不与命门相配,但其相火却发自下焦原气,出于上焦,为原气之别使,裨助生生不息之功[9],因此他认为相火与命门之间关系十分紧密,即三焦相火虽不与命门相配,但命门却是“三焦之原”[10]。

2.1.2 张介宾:相火藏于命门,命门为“真阴之藏” 张介宾则将相火归于命门,认为二者间联系紧密。《类经附冀·真阴论》有言:“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他认为命门中兼有水火两种属性,又包含真阴真阳,同时真阴又是命门的物质基础,命门需要依靠真阴才能发挥作用,据此又提出命门为“真阴之藏”的观点,此外,他在《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中又提及“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虽然命门包含真阴真阳,但他仍强调真阴为真阳之本,为阳气之源。他的命门说虽与孙一奎不同,但却是宗其之说,基本思想无本质差别。

作为人体生生不息之元气,二人皆参太极以言命门,认为命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即生命的本源。如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指出“乃造化之枢纽……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同时提出“命门动气学说”,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气,以阴阳未分之元气为人身之太极[11]。孙一奎将理学思想与医理相结合,倡导“医易同源”,后世张介宾也从中受到启发而提出命门水火之理论。张介宾有言:“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类经附翼·真阴论》)由上可知,两位医家均重视理学思想的研究,探讨生命之本源,并将理学太极思想融入命门中,从而提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的观点。

2.2 论命门与相火病理之不同

2.2.1 孙一奎:元气衰则三焦病 元气为孙一奎三焦相火理论核心的着眼点。他认为,劳逸过度、疾病损耗、脾胃不足、纵欲过度、滥用苦寒和邪气侵袭等均会导致人体元气不足,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三焦为“肾间原气之使”[1],三焦相火源于命门,命门所藏之元气经三焦而布散全身,所以,命门元气虚衰会导致三焦的各种病变,病变在上则气不受纳,在中为水谷不化,在下为清浊不分。可见,孙一奎将疾病的原因大多归于元气不足,而在命门元气所致三焦病变中,其对下焦虚寒证又尤为关注。

2.2.2 张介宾:水亏火弱属命门 根据命门水火理论,张介宾提出,命门元阴元阳的亏虚是脏腑病变的根本,所以命门水火不足可广泛导致众多病症。对于真阴之病,张介宾认为,真阴亏损的情况十分多见。“顾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类经附冀·真阴论》)。真阴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论水亏还是火弱,病位都在命门,本质为真阴不足,即“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曰真阴之病”(《类经附冀·真阴论》)。在临床上,其认为真阴是人体最不可缺失的物质基础。凡精血形质之属,均为真阴所化生,无论水亏火衰,均从命门真阴着手以治。

由此可见,针对命门与相火之病理,孙一奎、张介宾具有不同看法。孙一奎重视命门元气,认为命门元气虚衰体现在三焦会导致相应部位的病变;而张介宾则重视命门水火,以滋补真阴为切入点入手来治疗。据此又在临床中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

2.3 论命门与相火治则之差异

2.3.1 孙一奎:三焦元气为根本 孙一奎认为命门学说的关键在于元气。将“命门动气学说”“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包络为相火”等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强调在临床治疗中要重视命门动气、三焦原气的保护[12]。根据命门元气的作用,创制出了用以治疗命门元气虚弱的状元汤和状元散等经验之方。此外,孙一奎还明确规定切不可滥用寒凉之品,易损害人体元气,同时孙一奎还本着辨证论治的思路,而并不是单纯一味地强调温补,对于火热导致的元气不足之症,以清热解毒药清泻邪火,火去则人身元气自复[13]。

2.3.2 张介宾:阴阳互济补命门 金元时期,刘河间、朱丹溪等寒凉派医家之学广为传播,在医学界产生了用药偏于苦寒之流弊,常会损伤元气。直至明代,命门学说的研究开始走向成熟,才有了温补学派的流行,许多医家开始注重温补而反对寒凉。张介宾在赵献可命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认为命门为“真阴之脏”,内含元阴元阳,在《类经附冀·真阴论》中提出“故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而阳以阴为基也”。临证强调补益命门水火,真阴真阳[10]。通过对阴阳理论的深入研究,张介宾对于阴阳虚损疾病具有了独到的经验,善于从阴阳互根角度入手,提出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精气互生等方法,又根据其阴阳互根之理而灵活研创出许多新方,例如左归丸、右归丸等,它们充分体现了张介宾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阴阳互根思想[14]。

两位医家基于各自对命门与相火学说的认识,从而在临证治疗方面提出不同的治疗法则。孙一奎在强调温补,反对滥用寒凉的同时,也重视命门、三焦元气的保护,主张“固本培元”;张介宾则从“阴阳互根”之理入手指导临床,重视命门水火的补给。

3 探究孙张火热思想差异之因

继丹溪之后,明代时医用药多苦寒,滥用寒凉之品,易致损伤脾胃和肾阳。鉴于此,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论脏腑虚损的病机与治疗,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基础的辨治方法。治疗上,善用甘温之味来补肾养脾,先后天并补,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孙一奎、张介宾等。

对比新安医家固本培元思想与江浙温补学派思想可以发现,孙一奎从其师汪机“营卫一气说”入手,又以周敦颐《太极图说》为依据,对人身之太极进行了深刻阐发,提出“命门动气说”。又以阴阳未分之元气为人身太极,通过调补后天有形脏腑来补养先天无形,进而激发先天生生之机;而后者的核心虽同样以命门为人身之太极,但其更强调“太极一分为二之阴阳”之理,即注重命门水火并补,提出水火既济,以命门之水补益五脏之阴,以命门之火充养五脏之阳。

均受到理学太极学说的影响,孙一奎从阴阳合一、气初始混沌的“太极”之体入手,注重其本身可化生阴阳五行、万物的生生之性,侧重于先天化生后天以养脏腑气血阴阳;而张介宾则更强调太极划分成阴阳二气之后对于后天的补养,注重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平衡之理。孙一奎、张介宾具体火论思想的异同见表1。

表1 孙一奎、张介宾火论思想的异同点Tab.1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SUN Yikui and ZHANG Jiebin’s fire theory thought

4 结语

从对“命门”“人身之太极”等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张氏对命门的理解或有受到孙氏“命门动气说”的启发,孙一奎和张介宾均以太极言命门,提倡温补之气。二者虽都重视温补,但着眼点却有不同,孙一奎注重培补人体元气,张介宾则重视补益命门真阴真阳,强调阴阳互补。总之,二者均致力于纠正滥用苦寒之品的时弊,强调人体正气的作用,临证善用甘温之药以扶正祛邪,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可见,孙一奎、张介宾均受到“理学太极”思想的影响,将其融入命门学说研究之中,以探究人体生命之本源,由此指导临床。上文通过追溯君相二火和命门学说的理论渊源,对比两位医家火论思想之异同,从而对相火和命门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系统的认识,也对君火、相火、命门等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与阐发,更有助于大家把握火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