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新能源王牌
2023-12-25齐策
文 / 齐策
5月28日,在“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启动大会上,大众安徽CFO哈约根宣布,安徽项目总投资将达到231亿元人民币。
2017年的时候,安徽虽然迎来了大众江淮合资项目(大众安徽),但当时无论安徽省、江淮以及大众汽车自己,都未曾料到,大众汽车对安徽的投资居然预期为231亿元人民币。
就算在4 月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宣布投资10亿欧元的“100% TechCo”项目,也未达到今天这个规模。我们很难相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众汽车管理层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但是两年来大众汽车的认识和做法的转变,还是很明显的。
扫清全权决策的掣肘
安徽项目总投资231亿元,这不是一个饼,而是由一系列已经落地投资和正在落地的投资组成,没人怀疑大众汽车的认真。
其中,生产基地(一期)和研发中心固投141亿元,在车型上市前计划投入90.5亿元。
大众汽车海外投资额的新纪录,被安徽项目接连刷新了两次。
与在华其他合资公司不同,大众汽车在安徽的项目,一开始就掌控全局。哪怕是等股比的“江淮大众”时期,大众汽车也实质性掌握了全部的运营决策权。
因此,大众汽车在2020年5月增持的时候,没有遇到阻力,江淮方面很配合,由江淮股东“江汽控股”向大众汽车转让了50%股权,这么衍生下来,大众汽车就持有了江淮大众75%股权。由此,江淮大众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这里面,作为“江汽控股”的唯一股东和实控人,安徽省国资委起到关键作用,而不仅仅是“撮合”。2022年5月,安徽省国资委将其持有的70.37%的“江汽集团”股份,无偿划转至“江汽控股”。
这个动作没有改变安徽国资委作为“江汽集团”的实控人,只不过隐入幕后,全由“江汽控股”操盘。
现在看,这恐怕是大众汽车与安徽国资委系列交易的一部分,双方都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大众汽车全球新能源的基本盘,也就大部分挪到安徽。
大众安徽,从一个合资项目起步,到不啻于新建品牌(虽然并没有)、新建生产基地、重建研发线、新建全套供应链,这是不折不扣的战略布局。此举将决定大众汽车在全球新能源的命运走向。
2017年,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不会想到安徽居然成了大众汽车新能源的“主基地”。而且,这个项目上,指挥权是充分下放的,大众安徽管理层,不但有临机决断的决策权,还有充分授权的运营权。江淮一直处于“打配合”的地位,这么做,换来了大众汽车对安徽的空前战略级投资落地。
大众汽车已经将未来转型的命运,与在华战略资产捆绑在一起。大众安徽项目将决定大众汽车在全球新能源的命运走向。
至于为什么是安徽,长安、蔚来、比亚迪、大众汽车、安凯都选了安徽投资,这个省份已经集成了中国新能源的新制造产业链(500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为305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投资地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要做就做全产业链
继南北大众的佛山和安亭工厂之后,在去年6月,大众安徽MEB工厂第一台白车身下线。虽然有人将其解读为“与南北大众形成协同”,但只看到这一步,其逻辑尚不能自洽。
车型平台生产得更多,固然边际成本越低,但是佛山和安亭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远未达到需要安徽项目助力的程度。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就无法解释大众汽车为什么给安徽投了这么多钱,就为了做一个第三工厂。
实际上,就像《汽车人》刚才说的那样,从这几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系列收购行动的脉络上就能看出,大众汽车是要组建一条完全听命于自己、服务于自己的全球新能源战略的全新主基地。
就短期而言,大众安徽的MEB生产线,已经确定为销往欧洲,很可能挂西雅特的牌子(2024年起,每年大众安徽将生产7万辆基于MEB平台的Tavascan纯电轿跑车型)。后者是上一财年大众旗下唯一亏本的品牌,拉一把是应该的。更重要的是,借助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对欧洲市场的对手形成降维打击。
这不是大众汽车的新发明,特斯拉上海已经这么做了,还很有效。当然,特斯拉柏林项目正在接管本地市场。尽管速度比预期的慢多了,但柏林项目已经让特斯拉在德国销量压过了大众汽车新能源的销量。
不能把特斯拉柏林项目视作德国本土供应链的集成,它其实仍是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的延伸。此前,我们一直不清楚弗迪电池到底是否给特斯拉供应产品,供到哪里去了(并未在国内)。现在似乎清楚了,特斯拉柏林项目用的就是弗迪电池。而此后,还可能用匈牙利的LG和宁德时代的产品,基本上完全复制国内。
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在大众汽车和特斯拉的选择上,看得很清楚。
为什么不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的优势呢?大众汽车决定了,要做就做全产业链,而不是某一环节产品的出口。既然都搬到欧洲不切实际(成本和资源问题),那么接下来必然的选择,就是把新建新能源整车产能放在中国,放在安徽。所谓“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全链全平台部署
事实上,大众汽车做的更彻底,从产线、基地、测试、研发、车型,到零部件、配套、营销、场景,实现“研产销服”全布局。
现在我们知道了,大众汽车收购国轩高科、与地平线合资,新建智慧物流项目、电池生产项目,建立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都围绕着安徽项目这盘棋。
这么做,不仅是将新能源全体系要素搬到中国,把中国当做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融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
理由是从全球角度,中国新能源供应链规模最大、成本最低、活力最强,技术可能也是最先进的。这几个“最”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有关联。这其中操作的关键,是自己掌控所有价值要素。如此,就能理解大众汽车在安徽的合资、增持和后续不断加码的投资行动。
大众汽车认为,2024年开始运行的“100% TechCo”(大众安徽项目),不仅是新能源整车的生产,还包括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和三电技术,其开发目标将涉及大多数智能化项目。
大众汽车期望,该项目运营后,新产品及技术开发周期将逐步缩短30%。届时,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都能从这一新流程中获益。
这里的协同效应,才可信。
“100% TechCo”是否足堪重任,还要看大众汽车接下来对安徽资产的进一步整合和策划。而眼下,铺摊子的阶段还未结束。
决策过程是曲折的
应该明确,大众安徽项目经历了大众汽车管理层的更迭,并非一开局就设计成今天这副模样,而是经过不断调整、不断加码,最后形成的大盘子。
而大众汽车原计划,从现有的MEB平台和保时捷、奥迪产品的PPE平台,将在2026年整合为统一的SSP平台,这其中的关键是跨平台中间层软件的部署。
现在后者已经进度落后,据传闻大众汽车已经数度试探华为的态度。另有传闻称,如果软件不顺利,SSP计划可能被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搁置。
当然,大众汽车否认双方谈判。《汽车人》猜测,双方多次接触是成立的,只不过合作起来,如果采用华为的架构和软硬件,不但面向美国市场的时候不好处理,而且也意味着大众汽车有些“先手”,可能变成“打勺”(围棋的错着),确实两难。
大众汽车作为一线跨国车企,如此重大且长期的投资,当然要做多手准备。特别是已经预见到将出现研发短板而影响到战略布局的情况下。
《汽车人》更愿意将大众汽车此举,视为“脱先”。同时,也有激励CARIAD的意思,希望后者借着更新管理团队和重新捏合业务方向的机会,重振旗鼓,拿下中间层软件的“天王山”。
因为这一目标已经关系到大众汽车整体业务转型新能源的全局了。从种种迹象表明,大众汽车对CARIAD更深入地利用中国本地研发能力,仍寄予很大期望。
到现在,包括德国和中国汽车业都已经发现,大众汽车已经将未来转型的命运,与在华战略资产捆绑在一起。这已经不是市场和研发本地化的着眼点了,而是将全部新能源创新、生产的家当都搬过来了,就指望安徽项目迸发出牵引大众汽车全球新能源业务的能力了。
“100% TechCo”是否足堪重任,还要看大众汽车接下来对安徽资产的进一步整合和策划。而眼下,铺摊子的阶段还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