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
2023-12-25张鑫
张 鑫
内容提要 数字化发展给老年群体信息获取和社会参与带来巨大挑战。数智化时代,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凸显,老年群体面临接入沟层面跨而未越、使用沟层面技术悬浮以及知识沟层面融而不入等问题,对其治理刻不容缓。研究发现,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处于复杂动态的情境之中,其在信息社会中长期存在,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并在技术的快速迭代中不断产生新的形态,很难彻底被跨越和消除。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是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耦合,技术逻辑表现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这三道数字鸿沟之间的承转关系,价值逻辑体现为老年群体获取数字资源、参与数字学习和提高信息素养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要内外合力,对外寻求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以进行外部赋能,对内进行需求导向的能力培养以形成主体增能。在外部赋能与主体增能并进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主导价值赋权、适老化调适技术赋能、家庭社会合力赋智以及老年群体自我增能相协同的治理路径,最终实现全社会数字公平和数字化生态改善的治理目标。
21世纪是数字技术与大数据充斥现实生活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显著提升了生产生活、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然而,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也带来全新问题。年龄、受教育水平、居住地域等因素横亘在数字社会的门槛前,导致数字信息和资源获取的不平等,并形成数字鸿沟。《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6.4%,但仍有23.6%的人群无法融入网络社会,同期非网民规模为3.33亿人,其中41.9%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 年8 月28 日,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88-10829.html。。数字鸿沟使部分老年群体被隔离在社会发展大门之外,这不仅导致其在信息获取方面面临困境,也导致老年群体无法高效地参与。
在数字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当今社会,数字技术支持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杨菊华、刘轶锋:《数字时代的长寿红利:老年人数字生活中的可行能力与内生动力》,《行政管理改革》2022年第1期。。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同步发展给老年人信息获取和社会参与带来巨大挑战。帮助老年人消弥数字鸿沟、打破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之间的原生性屏障,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由于老年数字鸿沟在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健康水平、年龄的老年人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刘建国、苏文杰:《“银色数字鸿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基于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人口学刊》2022年第6期。,因而有必要从整体层面分析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成因,明晰其本质内涵和动态演变,推动政策的更新和细化,从而为老年人更好地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提供治理路径。
一、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
数字鸿沟是那些能够接触数据技术的人与尚未真正接触数据技术的人之间的差距。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取和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直接导致数字鸿沟的产生。数字鸿沟是由于不同人群获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机会差别以及使用数字资源参与公共活动的行为差别[3]F.Riccardini, M.Fazio, "Measuring the Digital Divide", IAOS Conference on Official Statistics and the New Economy,2002,London,UK,pp.1-20.,产生了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种活动的机会差别。受到身体机能变化、信息素养水平以及数字生态环境的影响,数字鸿沟在老年群体中的表现较年轻群体更为明显,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1.从跨越到治理: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核心转变
基于互联网的可及性、使用性和个人数字素养等的不同,数字鸿沟可细分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4]J.M.Robles, C.T.Albero, S.D.Marco, "Spanish E-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Digital Divide: A Sociological View",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1,8(4),pp.401-412.。人们在物质层面上接触电脑和互联网机会之间的差异被称为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5]P.Attewell,"Comment: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1,74(3),pp.252-259.,主要体现为计算机接入不足和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缺乏。即使拥有相同的硬件接入条件,人们在互联网使用方面也存在数字技能和使用结构的差异,这被称为第二道数字鸿沟——使用沟,主要体现为使用机会的缺乏。因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人们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或受到限制[6]J.V.Dijk,H.Kenneth,"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2003,19(4),pp.315-326.。除了在数字设备使用技能上存在差异,人们在信息获取层次上也有较大差异。相应地,人们在技能接入层面上的不足,导致使用数字技术时产生了不平等结果和有形利益的差异,这被称为第三道数字鸿沟——知识沟。知识沟关注的是数字技术的使用在不同群体间的不平等积累,导致人们接触和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差异,从而形成信息素养的缺乏,并进一步产生能力的差异[7]A.V.Deursen,E.J.Helsper,"The Third-level Digital Divide:Who Benefits Most from Being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nual,2015(10),pp.29-52.。
针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现有研究分别从技术公平性、社会融合及社会支持等视角进行了探讨[8]袁祖社:《数字鸿沟及其跨越:一种技术公共性重建的实践理性视角》,《学术研究》2023年第4期。。一方面,有学者主张通过技术的主动调试来提高智能产品与服务的适老化,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数字化服务[9]刘奕、李晓娜:《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何以跨越?》,《东南学术》2022年第5期。。这种观点强调以技术反哺为路径,优化面向老年群体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主张通过社区数字培训、数字反哺等手段,形成“认知—引导—参与”的路径,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包容的老龄友好型社会,以期消弥老年群体数字鸿沟。
然而,数字鸿沟不仅受技术鸿沟,还受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前者可以通过技术发展和投资实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后者却是难以跨越的。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在信息社会中长期存在,并在技术的快速迭代中不断产生新的形态,很难彻底被跨越和消弥。因此,要从治理视角出发,强调政府在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数字教育体系,以建立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的长效机制。
2.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耦合
多层次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及其生成逻辑十分复杂,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老年群体在数字接入、数字技术应用和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面临挑战。从“政府—社会—技术”分析视角来看,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有效治理不仅要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导和微观层面的行动方案,还需要实现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耦合(图1)。
图1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
(1)数字鸿沟生成的技术逻辑:三道鸿沟的承转
技术逻辑是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生成的技术屏障,是老年群体在数字资源获取、数字技术使用以及信息素养提高等方面的技术诉求。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核心是数字技术引致的融入困境,其技术逻辑表现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这三道数字鸿沟之间的承转关系,以及不同层次和原因所产生的困境和影响。
第一道数字鸿沟表现为老年群体在数字设施接入方面的差异。传统意义上,接入沟通常是指物质接入障碍,即老年群体计算机接入或手机接入不足和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缺乏,这往往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等因素有关[1]陆杰华、韦晓丹:《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人口研究》2021年第3期。。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增加和数字技术的逐渐普及,物质接入的差异逐渐缩小,心理接入成为接入沟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接入是老年人对数字产品和服务接受和认可后而产生的接入,心理接入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不足,也可能是对数字技术的恐惧等。接入沟的直接后果是老年群体无法完全融入快速发展的数字社会。
第二道数字鸿沟表现为老年群体在数字设备使用方面的匮乏,包括使用技能和使用层次上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听力、视力、反应能力等身体机能会有所衰退,对数字产品的操作和使用技巧掌握不足。此外,老年人面对复杂的操作会望而却步,使用数字产品信心不足,导致他们使用数字设备仍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等较低的层面。使用沟直接导致老年群体面临的是数字化挑战而不是数字化便利。
第三道数字鸿沟表现为老年群体信息素养不高。老年人在数字接入方面存在不足,并且缺乏相应的数字信息技能,导致其无法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服务,这直接影响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进而降低了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一方面,老年人更容易成为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的受害者,这导致他们对数字技术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在信息科技相关的生活领域,老年人往往无法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难以实现他们主动融入数字社会的价值诉求[1]匡亚林、蒋子恒、张帆:《从“阻老”到“助老”:老年群体数字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知识沟使得老年群体面临新的社会排斥和不公平。
综上所述,三道数字鸿沟之间存在递进和承转的关系。接入沟是前端和基础,涉及数字基础设施和技术可访问性问题。使用沟是中端和过程,面临数字技术应用和信息获取方面的挑战。接入沟和使用沟的差距凸显老年群体信息素养不足和技术使用能力有限,这进一步加深了老年群体面临的知识沟。
(2)数字鸿沟治理的价值逻辑:从主动融入诉求到公平价值促进
价值逻辑是将概念化的思想转换为能够体现出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诉求的实践,是通过价值识别、价值构建和价值促进来实现的制度建构。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第一要务是治理,其价值逻辑体现为老年人主动融入的价值诉求、积极老龄化的价值构建以及数字公平的价值促进三个层面。
首先,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的第一层价值逻辑是老年人主动融入数字社会的价值诉求。越来越多的高知群体逐渐步入老年,他们出于现实需要会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社会,通过数字参与和数字社交等方式,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价值的生产者。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老年人看作数字社会中的被保护者和适应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的社会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数字鸿沟治理要为老年群体提供数字接入的基础,保障老年群体参与数字社会活动以及获得数字学习的机会。
其次,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的第二层价值逻辑是积极老龄化的价值构建。积极老龄化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群体的参与,以确保老年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数字平等和包容是确保老年人能够平等地获取和利用数字工具和资源、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2]艾伦·沃克、朱火云:《从概念到政策:积极老龄化再认识》,《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3期。。积极老龄化的价值构建还应该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的发展,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福利。因此,数字鸿沟治理要关注老年人在数字技术和数字应用方面的差距,以最大限度地推进老年人更好地参与数字社会。
最后,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的第三层价值逻辑是数字公平的价值促进。数字公平既是数字化要素的整体均衡分布,也是数字化公共物品在不同人群之间再分配的结果。应该创造机会让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群体进行数字交流和合作,促进跨代之间的数字互动和数字融合,保证老年人有充分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条件[3]J.Frank, M.Salsbury, H.McKelvey, et al, "Digital Equity & Inclusion Strategies for Librar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Diversity,&Inclusion,2021,5(3),pp.185-205.。因此,数字鸿沟治理要提供易于使用和适应需求的数字技术解决方案,以加强老年人的技能培训、提升老年人的数字信息素养。
综上所述,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需要关注老年群体获取数字资源、参与数字学习与数字互动、提高信息素养等方面的价值逻辑,以实现他们在数字社会中的自我提升、自我价值,从而为治理实践提供思考的指引和行动的保障。
二、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现实表征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生成的技术逻辑呈现了三道数字鸿沟的内在关联,而从治理价值逻辑的视角来看,老年群体在数字技术方面的接入不畅,在数字设备方面的使用面临困境,以及在知识获取方面的数字贫困,最终都会导致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出现。在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错综复杂的环境对治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并演变出形态不一的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实践样态。
1.跨而未越:数字入场但程度拘囿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大部分地区和人群已经具备了接入互联网的物质条件。《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即使在乡镇地区,5G网络也已覆盖96%的范围[1]《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 年)》,2023 年2 月13 日,http://www.cac.gov.cn/2023-03101/C-1679309718486615.htm。。对于大部分有意向接入互联网并学习数字技术的老年群体而言,物理接入障碍较小。虽然大部分老年群体已实现了数字接入的物理跃迁,但其网龄并不长,对数字技术使用的经验有限,数字化应用程度仍然不够深入。总体来看,尽管数字接入率较高并且发展速度较快,跨越接入沟的进程呈加快趋势,但跨过第一道鸿沟的时间并不长,仍处于跨而未越的状态。
数字鸿沟跨而未越还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且在城乡之间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2]杨嵘均、操远芃:《论乡村数字赋能与数字鸿沟间的张力及其消解》,《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农村地区的网民规模仅占总体网民的27.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60.5%,远远低于城镇地区的85.1%[3][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 年8 月28 日,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88-10829.html。。并且,城乡之间老年群体的数字发展不平衡现象仍在拉大。农村地区数字接入程度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农村老年群体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限制了他们购买数字设备和支付互联网服务的能力。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使得农村老年群体缺少物理接入数字技术的实践土壤。另一方面,由于乡村环境的内生性,农村老年群体仍然生活在较为稳定的“熟人社会”中,他们的社交需求和服务需求大部分可以通过原先的关系网络得到满足。数字技术的现代性与传统农村的乡土性之间的博弈,形成了农村老年群体在数字化进程中心理接入的主要障碍。
2.技术悬浮:数字沉默与信息茧房并存
在数字技术使用方面,老年群体身体机能的限制和数字生态不友好等因素,导致使用层面的技术悬浮,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数字社会的“数字沉默”。个体在网络世界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字能力的高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实用技能缺乏和文化程度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因为“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56.1%,因“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28.4%[4]。由于网络软件和界面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较为复杂,他们的数字交互仅仅停留在微信和小视频软件层面,对公共论坛如微博、豆瓣等平台的接触相对较少。老年群体难以有效地融入适合的社群,这种无形的排斥和融入夹缝变相地挤压了老年群体的发声空间。数字时代的社会变革在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交织中进行,老年群体在数字空间的沉默将进一步加剧其在物理空间的沉默和边缘化。充斥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网络诈骗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社会网络环境的恶化、防诈不力的社会现实也使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心存恐惧,不敢尝试。
老年群体“集体数字沉默”现象出现的同时,还出现了一种“信息茧房”现象。对那些与生活必需、个人兴趣相关的功能和应用,老年群体会有足够强的学习动机,对这些应用通常能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老年群体的数字行为具有极大的生活化属性偏好,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适应性学习。情感需求和学习技能的需求是老年群体使用数字产品的主要动机。然而,看病挂号、网络购物、手机支付等较为复杂的应用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低,老年群体会因为害怕上当受骗、售后麻烦等而选择性地忽视这些应用。但是,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信息茧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老年群体努力适应并尝试跨越使用沟,主动掌握更加复杂的互联网功能。
3.融而不入:信息素养不高引发数字挤出效应
部分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的认知不足,导致他们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有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在遇到可疑情况或辨别网络诈骗时,他们通常会求助他人或报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转发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并容易点击“这些都是假的”“看到一定要转发给家人”等含有暗示性和颠覆性标题的链接。当面对极大的信息不确定性和较高的网络风险时,老年群体利用互联网提升个人发展能力的水平仍然不高,其信息辨别能力也不足。老年群体仍然面临着网络信息辨析之难的挑战,信息素养不高产生的知识沟是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最难以跨越的一道障碍。
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不高导致使用数字人民币、线上预约、在线挂号等数字化生活方式对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例如,老年群体在面临就医问题时,由于在线专家号被一抢而空,他们只能通过求助子女或者选择普通号就医。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的价值受到治理主体观点和态度的影响,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资源获取的规则和方式。基于个体生理、心理和物质条件的差异,政府、社区、生产和设计数字产品的企业以及家庭等社会支持程度的不同,将使老年群体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数字社会情境。当老年群体在数字社会、网络社会、数字媒体或其他媒体中被“挤出”时,数字技术的不平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当不平等逐渐形成一种结构化现象[1]J.V.Dijk,H.Kenneth,"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2003,19(4),pp.315-326.,这会影响老年群体对社会各个领域决策的影响力,最终传导至物理社会并导致老年群体被社会排斥。
三、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的核心要义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是技术向上迭代的挤出效应和身体机能不可逆的退化共同影响的产物。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产生更高级的数字鸿沟,原本的鸿沟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但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决定了其难以消失。面对复杂动态的老年数字鸿沟,除了关注老年群体和数字技术本身,制度层面的积极引导、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以及服务层面的素养赋能也会影响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的成效。
1.善治目标:平等与包容
平等包容要做到能力包容与结果包容并举。富有生命力的数字社会应该是包容不同群体前进步伐的社会,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的理解能力较年轻群体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接受他们融入数字社会进程中“走得慢”。重视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要具有关怀温度,避免老年群体处于数字社会发展的真空地带。在治理过程包容的基础上,形成治理结果的包容,树立治理效能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长效思维,以人为本地对待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的选择权、自主权和发展权,进而形成能够包容不同群体的治理路径。平等包容的善治目标不仅体现在各代际之间的数字平等,还要平等地对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老年群体,缩小老年群体内部差距,以构建老年群体外部赋能与自我增能的整体性治理体系,发挥数字技术对老年群体的赋能、赋智作用;在尊重老年群体自身选择的同时,让老年群体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红利。
2.外部赋能: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
从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成因和发展来看,单向度的跨越与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本质上并不互洽。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脱节不仅仅是技术迭代的挤出效应所致,某种程度上是互联网原住民的寻租行为,导致老年群体在数字世界中的沉默状态。老年群体积极融入数字社会既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也需要各主体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持,因此,在应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时,要充分利用多元参与治理产生的支持效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外部赋能,构建由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反哺以及老年群体自我适应的多元协同支持体系,以此为老年群体开辟适老型的数字空间。
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在价值引导、基础保障和服务支持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首先,政府应引导积极的数字价值观,并在保障老年群体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搭建数字平台以支撑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有效治理。其次,技术侧需要提供切实的物理支持,只有真正了解老年群体的所想所需,才能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数字产品。再次,社会端的服务赋智也至关重要,社会不仅是数字技术实现的媒介,也是数字实践的应用场景。社会化服务可以为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动能。最后,家庭端的数字反哺是最直接的支持手段,和谐融洽的家庭反哺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融入数字世界和内生学习的精神动力。
3.主体增能:需求导向的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已逐渐从接入沟转变为使用沟和知识沟,这对治理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认为,贫困可以用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来合理识别,贫困是由于基本的“可行能力”被剥夺。老年群体在信息素养和专业知识方面的缺乏是导致其信息贫困的关键[1]刘淼:《数字鸿沟:定义域的扩展与实践场景的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进而出现“能力贫困”。老年群体对数字接入的态度、技术使用能力以及数字技术的期待有所差异。因此,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需要遵循供需精准匹配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能力贫困问题。
在政策的制定和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切实需求,以适配为支点,着重关注老年群体在医疗、交通、社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于难以或不愿接入数字技术的老年群体,社会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同时应保留线下的渠道,以保障他们融入社会并享有相应的权益。对于积极融入数字社会的老年群体,应更加关注他们获得学习机会的诉求。数字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对互动的基本要求[2]V.Deursen,J.V.Dijk,"The Digital Divide Shifts to Differences in Usage", New Media&Society,2014,16(3),pp.507-526.,应该同时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并降低技术门槛,以提高老年群体的互动能力,实现他们的自我增能。
四、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治理路径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的本质在于尊重老年群体的主体性,并降低他们接入数字技术的门槛。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并根据各群体需求营造一个适合全年龄段的友好型数字社会。在治理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是适老,缩小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化解主观与客观的数字藩篱;第二步是惠老,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进程,赋予老年群体更多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从而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格局[1]陈德权、杜天翔:《数字适老化的实践逻辑、概念阐释与实现路径》,《电子政务》2022年第12期。。因此,要基于老年群体数字化融入和改善老年群体数字化生态的治理目标,构建价值赋权、技术赋能、合力赋智以及自我增能协同的治理路径(图2),以保障老年群体的数字发展权益。
图2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治理路径
1.宏观引导:政府主导价值赋权
在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中,宏观层面的政策、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平台建设决定了治理路径的价值导向和基本保障。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应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服务的覆盖范围,并推进数字化平台的适老化建设进程。为了促进数字资源的深度下沉,政府应该给予农村地区、特殊人群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加大在贫困地区建设数字网络基础设施的力度。在确保各地区、各类人群都能接入基本信息技术、数字服务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数字接入和使用的经济成本。积极引导和推动老年数字产品和服务发展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技术引导等方式降低使用费用,以确保数字产品及服务的平等性和普惠性。
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推动养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非排他性,以保障老年群体的社会权益。在追求数字效率的同时,应兼顾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情感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为他们提供可行的数字融入路径,以推动适老平台、适老产品以及适老服务的良性发展。为了确保老年群体的信息安全,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严格控制个人和企业的准入门槛,从而为老年群体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简易的数字空间,促进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的深度融合。
2.技术支持:适老化调适技术赋能
技术维度的可及性与可用性是保障老年群体享有公平普惠的数字接入机会的先决条件。因此,“构建安全高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体系”[1]张二震、戴翔:《数字经济、要素分工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思想理论战线》2022年第1期。,搭建适老化的数字接入系统,并推动硬件配置和软件应用的适老化是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老年群体身体机能退化等因素带来的技术隔阂。在老年群体日常生活中,政务服务、医疗服务等都实现了数字化平台的运作。平台的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这些平台也为老年群体提供了更多使用数字化服务的机会。然而,机会和选择不能混为一谈,相关部门应在给予老年群体数字化服务机会的同时,仍然保留其数字化服务选择的权利。
在积极推动数字化平台适老化建设进程的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进行适老化数字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一方面,保障数字平台和公共服务的适老化调整,加快就医、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在线平台的适老化建设。在数字服务的供给端口进行适当的延伸,保留医院、公共交通设施和景区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线下人工窗口等传统服务渠道,从而在保障公共服务机会均等的同时,确保老年群体有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应以老年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设计与创新数字产品和服务时要考虑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水平、信息素养以及使用困难,关注老年群体的个性需求,而非一味地要求顾客通过自我增能来适应产品的功能[2]陈友华、邵文君:《智慧养老:内涵、困境与建议》,《江淮论坛》2021年第2期。。例如,可以开发具有强大语音识别、智能定位等功能的大屏手机,提升产品的适用性和舒适度,以满足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促进老年群体融入并适应数字社会,进而实现老年群体数字化生活的良性循环。
3.多方协同:家庭社会合力赋智
多方协同的社会参与格局是宏观政策和公共服务增值的重要抓手。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带来的“能力贫困”源于数字资源不足和信息素养不高,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能力不足或数字权利被剥夺将进一步加深现有的数字鸿沟。数字反哺是一种内生性、可持续的辅助力量,而家庭则是老年群体接受基础数字教育的反哺课堂,也是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载体。此外,为了拓宽老年群体提升信息素养的渠道,需要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社区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的支持在这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
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合力赋智可以提升老年群体的数字能力。一方面,家庭数字反哺是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而所谓“合格”的含义是将基本的社会文化和知识传递给家庭成员。在中国的家庭中,这种传递不仅存在于亲代对子代的教育中,也蕴藏在子代对亲代的反馈中[3]周飞舟:《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2021年第4期。。家庭的支持和教育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全天候、全场景以及全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子女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积极耐心的态度可以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帮助老年群体掌握数字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向社区下沉,通过宣传、社区体验和近距离教学等互动性强的方式激发老年群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社会组织及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上门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字技能培训等相关的数字化服务。最终,家庭反哺与社会支持将共同构建并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4.心理补位:老年群体自我增能
心理层面主动的自我增能是老年群体数字接入以及加强使用深度和广度的内生动力。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并非完全是由物理因素导致的被动排斥。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持有不同的心理态度,这会内化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数字选择。激发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有效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提升老年群体数字技术应用的可行能力,需要从能力生成端进行素质培养,而不是在结果端实现单向度的改变。此外,为了促进老年群体主动地开展心理补位,应该密切关注老年群体的切实需求,并通过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和使用数字技术,进而转化为老年群体使用数字化产品及服务的内生动力。
可以通过需求引导和自主价值实现的心理补位来促进老年群体自我增能。一方面,增设适老化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渠道,例如通过定期举办适老产品博览会或开设社区体验店,让老年群体亲身体验数字设备的社交便利性和休闲丰富性。这样的活动可以拓宽老年群体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的渠道。并且,身临其境的体验也可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内生需求,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实现真正的自我增能。另一方面,倡导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价值导向,并重新审视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树立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有利于老年群体共享数字发展红利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自身增能与社会发展相融合。随着步入老年阶段群体的知识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在自主学习方面也具备了更强的基础和能力。充分发挥老年群体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实现赋能和增能的有机统一。数字化技术终将对改善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但老年群体只有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入,进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五、结论与建议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处于复杂动态的情境之中,在信息社会中长期存在,并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并在快速迭代中产生新的形态。本文通过构建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分析框架,从技术逻辑和价值逻辑相耦合的视角论证了治理的生成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实表征及治理的核心要义,为治理路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动态更迭性和长期存在的刚性,要求治理层面的主动更新与稳定统一有机结合。因此,需要跳出消弥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窠臼,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探寻解方。②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是价值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耦合,技术逻辑表现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这三道数字鸿沟之间的承转关系,而价值逻辑则体现为获取数字资源、参与数字学习和提高信息素养之间的良性互动。技术逻辑和价值逻辑相互作用,共同生成和影响老年数字鸿沟的现实表征和解决路径。③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要内外合力,对外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对内形成需求导向的能力培养机制,进而生成外部赋能与主体增能并举的路径。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第一,政府部门在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老年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信息技术对老年群体的实际影响。各级政府在追求数字效率的同时,应兼顾老年群体的特定需求,推动适老平台、适老产品和适老服务的同步发展,以提供可行的老年群体数字融入路径。第二,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服务支持的作用,明确各方的职责,并建立合力发展的促进机制。家庭是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参与主体,而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人员则扮演着积极的辅助角色。家庭数字反哺与社会支持合力,共同提升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和数字能力。第三,老年群体数字能力的提升是在数字化实践过程中完成的,而提升的程度受到老年群体学习数字技术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老年群体要摒弃传统观念,主动学习数字化技术,并建立与数字化社会的有效链接,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最终,通过外部赋能与主体增能的协同共进,实现全社会数字公平和数字化生态改善的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