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中国财险
2023-12-25
(数据截至2022年底)
“没想到台风还没走,赔款就到了,太快了。”福建的张先生对中国人寿的快速理赔连连称赞。原来,客户张先生报案称车子被吹来的铁皮刮到受损,中国人寿查勘人员指导客户完成线上查勘定损,并联系好修理厂,不到2小时赔款就打到张先生账户。
近期,全国多地突发强降雨,造成居民住房和家庭财产受损,然而灾后保险理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和老百姓的资金压力,为灾后重建和复工复产提供了保障。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北京、河北、黑龙江等16个受灾地区的保险机构收到保险报案26.6万件,估损金额97.6亿元,赔付及预赔付共计14.5万件、25.4亿元。其中车险报案占全部报案件数的 61%,企财险报案约7000多件,农业保险报案约2.41万件。
作为帮助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恢复,助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保护伞”,过去五年,中国财险市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实现了高速增长,险企整体在财险业务板块取得亮眼成绩,我国财险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绩。
· 数读5年 财险业步入快车道·
过去五年来,我国财险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风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步入快车道。
五年间,我国财险结构更加优化。截至目前,财险市场共有直保财险公司89家,其中中资67家、外资22家;专业性公司达16家,初步形成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保公司、相互保险社等多种组织形式和中外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日益开放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与此同时,财险市场集中度逐步降低,2021年保费规模前3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63.6%,比2012年降低1.7个百分点。
车险曾是财险领域第一大险种,占比超过七成。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提速,车险、家财险、企财险、农险、责任险以及信用保证保险等传统产品进一步丰富,退货运费险、航班延误险、指数保险等个性化、有特色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线上化不断增强,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透明、更多样、更高效的保险服务,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基本覆盖了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市场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拥有科技保险险种超20个,覆盖包括科技企业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贷款保证等多个方面。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科技保险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风险保障超1.79万亿元,累计支付赔款超22.63亿元。
作为社会“稳定器”,我国财险业的风险保障水平也显著提高。在重大灾害事故的恢复重建中,财险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2021年以来,财险业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风险保障6.9万亿元,支付赔款3.0亿元;疫苗保险累计为超34亿剂次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保险保障,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运行。面对自然灾害,2021年河南、山西强降雨,保险赔付121亿元;其中,河南强降雨保险赔付占直接经济损失比例达到10%。
对于灾害频发下,保险公司是否有能力进行赔付,中国太保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洪涝灾害集中必然会给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赔付压力,但灾难之中方能凸显保险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不可或缺的功能与作用。资深精算师徐昱琛也表示,一般来说,尽管灾害集中暴发,保险公司也会有赔付能力。
保险公司会对巨大自然灾害提前做好相应的风险准备,并建立风险分摊机制,将巨大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部分转移给再保险公司。
除了服务民生外,财险业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大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强化国际合作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财险业为国家重大活动提供全程保障,先后为2008年北京奧运会和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大型赛事提供保险保障。同时,为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科技保险保障不断增强。首台(套)、新材料、知识产权等科技保险发展持续推进,为全国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和全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项目提供风险保障9745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品牌》采访时表示,通过风险保障功能,能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利用保险资金优势,能够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进而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保险业服务共同富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 7成财险企业 保费持续正增长 ·
通过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增强赔付保障能力,积极满足市场需求等方式,五年来,我国财险企业取得亮眼成绩。五年间,七成企业保费持续正增长。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19年上半年的5893亿元,增长至2023年上半年的7206亿元;与2022年上半年6566亿元同比增长9.74%,增速趋近10%。2022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7.1万亿元,较2022年初增加2.3万亿元。
财险业的赔付支出增长率较保费收入增长率五年间也呈现出有序上升态势。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财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8778亿元,同比增长9.27%;赔付支出4755亿元,同比增长16.52%。
从企业数量与经营情况上看,五年来,财险公司发展整体持稳步推进态势。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7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275.5亿元,同比增长9.6%,与财险行业上半年整体保费增速(9.7%)保持高度一致。其中,有51家实现保费正增长,占比超七成。72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实现总利润61.5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52家公司实现盈利。
分险种来看,过去五年,车险业务仍保持稳健增长,同时非车险业务延续高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车险保费收入8210亿元,同比增长5.6%,占比55.22%。非车险前三大险种分别为健康险、农业险和责任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580亿元、1219亿元、114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7%、25%、12.7%,占比分别为10.63%、8.2%、7.72%。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爆发,新能源车险市场顺序成长,保费大幅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
北京保险服务中心副董事长、总裁廖建光表示,去年新能源车险保费在650亿元左右的规模,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400亿,全年有可能超过千亿元,在整个车险业务规模中占比将超过10%,,从业务类型来看的话,甚至有望超过责任险成为财产险第四大业务板块。
招商证券分析师郑积沙告诉《中国品牌》,财险公司保费增速延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链的持续恢复以及购车税优政策举措的效果持续显现,使得车险保费延续强劲复苏态势。
从企业资产配置角度看,五年来,财产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稳步增长,投资资产结构基本保持稳定。整体来看,近年来,财产险公司资产配置中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合计占比约为70%,且债券信用等级较高,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好。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19,313.76亿元,同比增长8.69%。
“在保险业主要面临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叠加权益市场波动加大的环境,收益稳定的长久期资产更受险资青睐。”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经理陈一江表示,当前保险行业处于业务承压转型、长期利率下行的环境中,行业更应审慎应对。
“由于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整体表现为长负债、短资产的匹配形态,随着收敛下行的利率灰犀牛渐行渐近,利差损和再投资风险的管控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利率长期下行中的阶段性震荡,会进一步撕扯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敞口”陈一江说。
· 防范风险 推进再保险体系建设 ·
保险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对于行业自身的风险防范也显得尤为重要。五年来,财险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持续推进,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部分机构风险被“精准拆弹”,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全行业继续回归保险保障本源。
同时,2021年发布的《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制定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和费率厘定指引,规范产品开发行为。2020年印发的《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推动行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治理科学、竞争有序的财产保险市场体系。2022年印发的《财产保险灾害事故分级处置办法》,对财产保险灾害事故等级进行划分,并明确各级灾害事故的统筹应对主体和工作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揭牌,开启中国特色的“双峰监管”时代。
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五年来,随着财险市场份额扩大,基于风险转移分散的需求,再保险体系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现有专业再保险公司15家,其中中资7家,外资8家,再保险公司数量较2012年新增6家。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已有529家境外再保人完成再保险登记系统登记,通过跨境交易的方式为我国再保险市场提供供给。
事实上,我国已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2022年我国分出至境外保费规模约1120亿元,境外分入保费规模约283亿元,再保险逆差近4倍,与全球再保险市场进一步深入双向融合仍需加强。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6月,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动,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明确在上海开设面向全球的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市场,完善再保险体系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建设。
瑞士再保险中国原总裁陈东辉告诉《中国品牌》,借助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持续推进,中资再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有望增强。陈东辉表示,从宏观看,加大国际分入业务有利于发挥承保能力的作用,同时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同时,“一带一路”以及不断增加的对外投资,都需要保险保障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再保中心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供服务。未来借助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持续推进,中资再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有望增强。
· 专家:精细化经营将成发展趋势 ·
今年以来,财险业在继续保持着较高水平保费增速的同时,伴随《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业内表示,中国未来财险业将保持较快增长。有机构预计,到2025年,我国财产险市场规模有望实现翻番。在此之前,各类型财险公司需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转型的精准发力。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接受《中国品牌》采访时说,在经济环境高质量回暖的大背景之下,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非常好,经济发展的韧性非常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前景可期,因此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财产保险业也一定能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业务质量不断提升。
尽管财险业过去几年发展迅速,但在李文中看来,“马太效应”依然明显,对于财险企业,特别是中小财险来说,如何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仍然是具有较大挑战的一件事。李文中建议,“当前我国财险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需要改变粗放经营方式,走精细化经营道路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
在业务结构方面,李文中认为,尽管车险综合改革之后,财险公司都在积极发展非车险业务,但是车险业务比重仍然比较大。
各家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需要继续加快业务转型,根据自身优势开发销售具有特色的财险产品,借助特色产品与服务明确自己的市場定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面对行业固有的顽疾与新形势下的困难,众多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及第三方机构也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但是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那些相对滞后的公司需要重视科技转型,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建设。”李文中称。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看来,监管政策不断聚焦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财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伴随着财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监管机构的积极引导,朱俊生表示,风险减量服务正成为机构创新的一大方向。保险不仅仅是损失补偿,还有风险控制、风险管理、防灾减损,也就是监管部门倡导的风险减量管理。如今,国内很多财险企业都在“保险+科技+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以强化风险管理功能。
“保险公司首先应该是风险管理的咨询公司,在这个领域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资格帮助投保人及被保险人来减损。与此同时,财险行业未来也应该思考如何发挥专业优势,更多地利用科技来构建一个新的风险管理体系,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朱俊生称。
五年来,财产险企业抢抓机遇,拥抱转型变革,在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与保障职能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我国保险业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作为中国保险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国财险业已从简单地产品竞争时代,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只有加强加快我国财险品牌建设,树立更高层次的品牌内涵,才能提高我国财产险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下一步保险业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