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好型居住区景观设计及实践
2023-12-25任方
任方
上海鹏樾景观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 201403
1 研究背景
伴随全球人类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日益显著。卫生医疗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寿命延长,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使得人口结构逐渐变化。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比2006年的11%翻上一番。届时,老年人口数量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超越儿童(0-14岁)人口数量,其中79%的老年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1],中国就是高度老龄化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1至2050年我国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至2051将达到峰值,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
老年人作为上世纪人类成功发展的贡献者,是其家庭、社区及所居住城市的重要组成。然而,随着科技发展,新兴科技和城市快节奏对老年人不友好的方面也十分显著[3],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友好城市的概念,并制定《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指南》[4],并成立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联盟,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参与、研究和实践。
欧洲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以房养老”、“倒按揭”的养老地产模式较为常见;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的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居家养老为主;老龄化相对较轻的美国,形成了投资、开发、运营全面配合的市场化养老模式(CCRC)。然而,欧美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经济要求较高,程序复杂,或过度依赖金融市场,风险较大[5]。因此,资本密集型的养老地产模式并不普遍适合“未富先老”的中国。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我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6],整体效果式微。
根据我国国情——文化传统、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等方面,居家养老是目前最适合也最广泛的养老方式。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由传统的三代同堂转向独自生活[7],这对老年人居住生活的环境要求也带来变化。不能忽视的是,现阶段我国对建设更为优质、舒适、和谐的老年友好生活环境,还处在理论脱离实践、实践流于表面的情景下,急需设计从业者顺应时代的发展,建造老年友好的城市空间和居住环境,为更加广泛的老年群体服务,真正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2 老年人特征及需求
根据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界定,60岁及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新城代谢的速度已然减慢,各方面生理机能远不如中青年时期。因此,他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也会有别于其他年龄段。老年群体从生理到心理等方面,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老年群体中,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差别也非常显著。老年养老方式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因供养主体的差别而差异极大。了解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回应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导居住区的景观设计。
2.1 老年人生理及心理、行为特征
2.1.1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
(1)生理机能衰退
生理机能的衰退对老年人的感知能力影响很大,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记忆力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衰弱:视力减退及眼睛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夜盲症等,听力减退及耳鸣等,嗅觉、触觉的敏锐度下降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知协调能力减退:体现在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身体协调性降低、适应力变差等方面,甚至出现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人的骨骼脆弱,肌肉萎缩,关节磨损,体力和协调性降低,严重者需要借助拐杖、轮椅才能行走。身体机能降低也会对老人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造成不良的情绪和精神压力。
(2)心理状态脆弱
生理机能影响日常生活的同时,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收到极大影响。退休生活相较于职业生涯状态相差较大,老年人的生活目标、生活节奏、社交圈等发生改变,其心理或多或少会产生空虚感、失落感、孤独感,如果不能及时疏解,极易积重成疾,出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年龄增长引起老年人内分泌失调而引发许多身体问题和疾病,也会引发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生理机能的健康状态,出现恶性循环,更加难以调解。
2.1.2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老年人的日常行为特征与其他年龄段十分不同:退休生活带来的空闲和孤独感,使老年人喜欢自发聚集,有目的地进行健身运动、社交聊天、娱乐消遣等活动;老年人由于年岁和身体的原因,多有怀旧心理,因此其行为规律不论从时间上还是场地,都较为固定,且偏好错峰出行,通常早上6点-7点、上午9点-10点和下午3点是老人的出行高峰,而晚上外出的比例极低;由于居住年限较长,老年人对住区的感情深厚,其闲暇时间较多,所以参与居住区集体事务的热情普遍较高。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生活行为特征也有较大差异[8]。60至70岁的低龄老年人,活动较为活跃和自立,承担较多家庭工作,其户外活动类型也更丰富,包括健身、聚会、技能学习和交流、买菜购物、看护孩子等,外出活动的范围和距离比较大;70至80岁的中龄老人,处于半自立阶段,行动逐渐迟缓,户外活动类型减少,主要有散步、聊天、棋牌切磋、静坐等,活动范围由住区延伸至社区广场公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活动能力有限,对照看人员的依赖性较强,户外活动偏静态,主要有静坐、聊天、日光浴等,活动范围较小,通常为居住区内。
2.2 老年人对室外环境的需求
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依赖性增强等身心特征,表现在对室外人居环境的需求上,体现在安全性、舒适性、康养性等方面。
2.2.1 安全可达性
(1)光需求:老年人对室外光环境的需求体现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方面。充足的自然光照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满足日光浴的需求,同时又应该避免过强光照对视力和身体的刺激伤害。人工照明主要作为日间阴暗处及夜间的基础照明,为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和正常社交提供保障。
(2)无障碍需求:老年人在户外活动时遇到的竖向障碍,如台阶踏步等影响轮椅、拐杖通行等,已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做了详细规定,但实际使用上,仍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要改善。例如,市政人行道设置的缘石坡道,往往留有20mm的高差,对于自行推轮椅的老人来说并不友好。此外,为了节省空间而常常采用坡度为1/12的无障碍坡度,并未真正给年老体衰的老人推轮椅出行提供便利。还有诸如道路的铺装面层、坡度、转弯等很多细节处,也许更多地考虑老人行为特点,为老人出行减少障碍。
(3)可达性需求:户外的空间尺度较室内的大得多,老年友好的步行系统应避免过于迂回,给车行道路设置避让缓冲空间,并增加足够数量的长凳座椅、扶手栏杆等,给老人休息、倚靠的地方。
2.2.2 趣味多样性
(1)空间多样性需求:老年人行为特征为设计师指明了多种空间形态的要求,动态的健身、散步场地和静态的交流、日光浴空间,都不可或缺。此外,不同社会属性和经济能力的老年人,其户外活动的种类和场地选择,也需要多样空间的支持。
(2)设施多元性需求: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年龄段、需要护理级别、经济承受能力,户外活动的基础设施应充分考虑老人的使用需求差异,让户外设施为老人出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吸引力,而不是成为老人将就使用的鸡肋甚至障碍。
2.2.3 自然康养性
人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亲近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恢复的能力,即亲生物性。基于这一点,康复景观目前主要形成了压力恢复论和注意力恢复论的两大理论学说[9]。不论是哪种学说,都证明了自然景观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植物群落产生的高负氧浓度和低含菌量,可以创造健康生态效益;在有果树、花卉的花园中活动,可获得较高的专注力和更优的生理指标;自然界复杂而有序的构成方式,又称分形几何,在视觉感知上能够令人沉浸其中并心情愉悦;诱惑性自然环境能缓解焦虑和疼痛感;有掌控感的惊险刺激景观,可以使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综上,感官体验、操作参与、生态促进等方面,可应用在景观环境的功能设计上。
3 老年友好型居住区景观设计项目实践
本文讨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项目,不属于老年地产、养老院等专门的老年机构,而是将老年友好的设计理念和实际做法应用于现有居住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设计,从新建地产到老旧改造,笔者认为当下这样的尝试更具普世意义。具体项目有长垣三善公园府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蔡水韵半岛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蔡建业森林半岛居住区景观设计等。
3.1 设计理念
(1)权衡复杂与秩序
明晰的交通路线和明朗的空间结构,是老年人自由使用住区的必要因素;有序而复杂的自然图案和空间层级划分,又可以给视觉艺术提供设计方向——二者的平衡应在设计中充分考虑。
(2)满足瞭望与庇护
营造开阔场地与可倚靠庇护的构筑物结合,或提供至高的瞭望点,可以帮助老年人减缓压力和平复心情,是老年友好项目设计之初应纳入考虑的一项因素,也给空间的边界设计提供指导。
(3)优化吸引与安全
通过欲扬先抑等设计手法,多方位优化室外空间安全系数,提升住区景观的戏剧性,唤起老人热爱自然的天性,增加老人室外活动的意愿,进而增加运动机率,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
(4)丰富五感刺激
感官刺激已为设计界普遍应用,而正面的五感刺激需要设计师更加深入了解及合理使用。
3.2 总体与细节
3.2.1 总体设计
(1)竖向设计方面,园区主体活动空间避免出现台阶,主园路两侧的道牙采用平侧石。
(2)道路系统上以人车分流为最优选择,长距离车行道路,应设置行人避让空间。
(3)空间功能上,考虑老人可参与或观看的宅间活动,以及与儿童互动的活动空间。
3.2.2 细节设计
(1)住宅入户的无障碍坡度采用1/20的坡度,有条件的直接做放坡入户,消除出行的室外空间首个困难。
(2)个别项目有南侧入户的,将外场地设计成能够停留驻足的半围合空间,布置长条形座凳,更方便高龄老人进行日光浴。
(3)宅间绿地的空间边界,做到形态丰富而边界明晰,为休息冥想、交流聊天、下棋等静态活动,提供最多的可能性。
(4)宅间绿地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设计特色性标志物,包括小水景、景墙、小雕塑、鲜艳花卉等,强化老人空间认知,帮助寻路回家。
(5)造价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设计风雨连廊,给老人户外活动创造更多可能。
(6)构筑物等在设计时,与多种形式的座凳相结合,成为辅助性座椅,满足老人临时倚靠、驻足的需求。
(7)道路形式尤其是步行道路,做环路设计,交叉口避免出现锐角,并提供不同铺装材质的捷径,给高龄老人和失智老人明确的选择。
(8)铺装确保安全性,体现在面层的平整性、防滑、防眩光,避免使用自然面、抛光面、小料石等存在缝隙的面层材料,并在铺装图案或颜色上对不同级别道路加以区分。
3.2.3 专项设计
(1)绿化是老年友好住区不可缺少的元素。视觉可见的大量的、种类丰富的绿色植物群落,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季相变化、质感搭配、禾本科植物叶片发出的愉悦声音、引鸟引蝶、坐轮椅也可亲近闻香等方面。
(2)居住区主次各入口、住宅入户空间、人防出入口、停车场内采用足够亮度的照明,同时避免眩光。
(3)家具小品:长距离步道确保15米范围内有一处遮阳和休息的空间或座椅,有摆放空间的设计可移动式座椅;雕塑或艺术品的选择应当慎重,避免引起老年人心理不适。
4 总结
老年友好型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是在现有国内普通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每个人都有可能触及的课题,极具时代性。与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息息相关的是步行系统、健身空间、休憩设施等方面,在本文中有所涉及,结合目前老年人的特征研究及康复理论,为老年友好型景观设计提供一些思路,让住区户外环境更好地迎接人口老龄化得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