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市新盛街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2023-12-25张珂玮刘聪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宿迁历史建筑

张珂玮 刘聪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宿迁市新盛街是江苏省宿迁市的一条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商业建筑。这些建筑物拥有众多承载宿迁城市记忆的历史遗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历史遗产,对于保护建筑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长期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建筑物逐渐出现了损伤和老化现象,因此,对于这些建筑物的保护和改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为宿迁市新盛街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参与文物保护事业,共同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此契机,加强建筑物保护和改造的措施和建议,包括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机制、加强建筑物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等,共同致力于保护和改造建筑,让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得以传承和延续。

1 宿迁新盛街的历史概述

宿迁新盛街是古代宿迁城主要街道之一,南与宿迁历史上著名的商业街通岱街(东大街)相连,北与直通京杭大运河的下街相交。新盛街,取“新兴昌盛”之义。街原长约300米,宽约5米,整条街都是块石锒铺路面,路面两侧皆有石砌明沟,夜深人静时可听到哗哗流水声。

明末清初,宿迁段黄河已不利通航,清政府采取“避黄济运”“黄运分立”的方针,于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至1688年在淮阴县西仲家庄黄河北岸遥堤和缕堤之间另开挖一条运河,命名为“中河”。在黄河和运河同时通航的一个时期内,宿迁城发展的重心仍以城西南隅的河清街为中心。随着黄河通航能力的逐步减退,“中河”的交通优势逐渐显现,城外东北地区逐渐成为漕运之商的咽喉要道。由此,宿迁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重心则彻底由城西南转向城东北靠近“中河”水路的地区。故而城东门外最早的一条街道通岱街(东大街)逐步走向兴盛,乃至出现人多为患,承载不足的局面,因此不得不在东大街周边兴建其他街区,由此诞生了新盛街。结合近年来的考古资料,可以推断新盛街当兴起于嘉庆晚期或同治早期,且是因漕运而生。数百年来,宿迁城区以如今的幸福路为圆心,向周围发展演变,这也积淀了许多历史建筑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宿迁新盛街现存敕封的极乐律院、显佑伯行宫等古建筑,拥有民俗文化(祈福文化)、宗教文化、酒文化三大文化。

如今,宿迁新盛街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物都见证了宿迁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历史建筑逐渐出现了损毁破坏,面临着逐渐消逝的风险。因此,如何做好这部分传统民居的保护、建筑文化的传承及建筑艺术特征的二次开发等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1]。

2 宿迁新盛街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

宿迁新盛街位于宿迁市区的中心位置,是目前市区仅剩的成片历史风貌区之一,目前片区内现存有极乐律院一处省级文保建筑,显佑伯行宫、灶君庙两处市级文保建筑以及21个老建筑。宿迁新盛街北段150米以居住为主,故为半封闭式街道。其南北各筑一门,名曰傻拉门,白天打开,晚间关闭,以确保街区内住户的安全,这是古代宿迁城内所有街道中唯一用傻拉门封闭的街区。街区内建筑形式多样,有多种三合院、四合院的组合形式,甚至有较为罕见的三合院四合院的混合组合形式,是研究北方民居难得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宿迁新盛街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1 空间布局

据史书记载,本为荒冢之地的新盛街地区由于位处东大街与“中河”渡口之间,又是“中河”渡口与城内联系的必经之地,这些更加紧密地联系环环相扣直接催生了南北走向新盛街的出现。那时,横向的如意街、东下街,和竖向的新盛街、通灵街(后改财神庙东街)形成近似井字形格局,串联起北圩门片区、东大街片区和东圩门(中渡口)片区这3个片区的交通联系。

目前,宿迁新盛街核心区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两横两纵七巷”的传统中国城市布局特色。其中,主街道为新盛街、马口街、财神庙东街等 5 条历史老街,再通过7条小巷与2条东西向的小街串联片区建筑。整个街区面积较小,但建筑密度较高,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

2.2 建筑风格

宿迁新盛街的建筑风格特色鲜明,以明清风格为主,雍容大气,古朴典雅且整体机理较为清晰。其街区内总体上民用建筑形式居多,有多种不同组合形式的三合院、四合院,但也发现少量官式做法。当然,宿迁新盛街的建筑风格也颇具传统苏北民居的特点,这些建筑中轴对称,大多数呈现封闭的院落结构。这样的特点适应了北方冬季寒冷需要保暖的生活需求。宿迁新盛街内梁架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抬梁式、穿斗式、人字梁等,多数为硬山式人字顶,但街区建筑墙体较为朴素单一,很少看到大面积的装饰物,且多以灰色青砖墙为主,这些元素体现了当时苏北居民的审美喜好和观念。

苏北居民蕴涵着丰富的意蕴,门窗有隔有透,有密有疏,隔扇门的运用使室外庭院中的自然景色被很巧妙地引入室内[2]。新盛街许多古建筑的内院墙上有形状优美的门洞、窗孔,圆形、多边形、酒瓶形等。这些孔洞让内部穿行的人们感受到移步换景的乐趣,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这些建筑风格展现了苏北地区的建筑风貌,成为宿迁市区的一大景观。

3 宿迁新盛街的保护与改造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宿迁新盛街的保护和改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宿迁新盛街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需要制定出合理的保护计划和技术标准。其次,宿迁新盛街的保护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包括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难点。此外,宿迁新盛街所处的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也会影响保护和改造的进程。因此,在保护和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宿迁新盛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留其原有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同时满足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实现宿迁新盛街的可持续发展。

3.1 保护现状和问题

保护是实现宿迁新盛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利用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以更为长远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传统民居建筑,在实践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利用方式[3]。目前在保护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宿迁新盛街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加强对建筑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违法拆除和破坏。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宿迁新盛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保护和发展宿迁新盛街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改造方面,历史街区内的改造标准应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最佳的体系在最大程度上完美改造。再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历史建筑的改造目标会略有不同,因此改造标准上也要与时俱进。

城市化进程中,宿迁新盛街的保护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宿迁新盛街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土地价值逐年增长,房地产开发商争相涌入,市场需求逐渐加大,建筑改造和拆迁成为一种趋势。其次,宿迁新盛街的建筑物年代久远,存在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问题,需要进行规模化和定制化的修缮。再者,由于城市发展的快速推进,且宿迁新盛街的街巷普遍很狭窄,而片区的空间利用率又较高,街道面临严重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影响了宿迁新盛街的整体形象和品质,改造时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同时,宿迁新盛街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具有地方性,在修缮时不仅要保留传统的宿迁记忆和建筑风格,也要吸收现代化的元素,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对宿迁新盛街的保护和改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2 解决措施

为了应对宿迁新盛街保护和改造过程中的挑战和难点,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可以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出详细的保护计划和技术标准。其次,要不断加强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协作,制定出可以平衡保护和发展的方案。接着,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氛围。最后,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居民和社区的作用,在进行古建筑的改造之前,要不断对当地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由此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建筑情况,更好地规范改造行为,从而形成保护和改造的共识和合力,共同保留这片宿迁记忆。

保留老街街巷轮廓,协调新旧部分,能够强化人们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印象,同时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特殊的场景记忆[4]。传统建筑的保护及改造要遵循整体保护的原则,不仅要保护传统建筑本身,也要保护传统建筑内的原生居民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传统建筑的保护首要是做好仔细的整体规划,同时要考虑原生居民生活方式等内容[5]。目前,宿迁新盛街的改造上多处保留了原本的生态和文化气息,通过古今结合,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潮流与历史的古韵带来的交融,也形成了现代化的文化传承方式。

3.3 保护政策和规划

宿迁新盛街的保护政策基于城市更新的理念,注重历史文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选用老砖老瓦为材料,加持传统的工艺手法,打造具有宿迁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蕴涵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历史街区可以结合其传统环境,通过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效利用增加存量空间资源,支持城市更新建设,即在保护的前提下“活化”历史建筑,植入新功能,激发街区活力[6],进一步开发文化观光活动,这样可以在原有古建筑街区的基础上,赋予老房子新的用途,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宿迁新盛街的改造规划上,正是将文保建筑以合院空间形式围合,并确定整体轴线关系及道路关系,保留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框架“两横两纵七巷”的布局。在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上,通过修缮省市文保建筑和保留老建筑,并复建、新建有宿迁记忆的文化展馆,共同打造有宿迁特色的街区。首先,打造民俗文化(祈福文化)集聚地,修缮极乐律院、显佑伯行宫、灶君庙等文保建筑,复建祈福楼、财神庙和华佗殿,打造有“福禄寿喜财”五大属性的祈福集聚地。其次,打造名人文化汇集地,在蔡家刻字店的原址上进行修缮并新建新盛街名人文化馆,包含徐用锡、吴光新、蔡佩莹等。再次,打造宿迁文化体验地,新建古渠遗址博物馆,展现出宿迁的发展史,在原址修缮周聚源槽坊,体现了宿迁酒文化。最后,打造非遗文化孵化地,通过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孵化宿迁本地非遗项目,例如打造福星剧场,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样让此街区具有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使其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自给自足,不断向可持续的目标发展。表面上看,城市个性是通过街区、建筑、景观、色彩及标志等外部特征表达,其实更深层次的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即显性文脉要素是隐性文脉的外在表达[7]。

由于古建筑的位置大多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其土地的租金价格普遍较高,则一般通过两种方法来既发挥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又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其一是通过在古建筑的基础上增添新功能,其二则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并开发垂直空间等,以此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宿迁新盛街的改造更偏向于第二种方法,和老街区融为一体的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现代商业的特点。鉴于此地址位于市中心,人流量巨大,交通的便利性也是带动商业、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因素,该项目还特地设计了巨大的地下停车场,很好地打消了市民没地方、不方便停车的顾虑,以此营造出能兼容各种不同行为活动的多层次空间。不断提升历史街区的硬件条件,土地的资本价值也会随之升高,为日后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规划充分考虑了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同时宿迁保留新盛街的传统文化和原始建筑风格,提升了新盛街的形象和品质。

总而言之,历史街区内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商业建筑、寺庙、楼宇都是居民生活的载体,是构成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的基本元素。同时历史街区也是一个有机体,也有自身的“新陈代谢”,自身的更新与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8]。历史建筑的改造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按照现有的条件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改造,有所进步,持续发展。宿迁新盛街的保护和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政策和规划方案,加强管理和维护工作,才能保护好新盛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打造一个具有特色和魅力的城市文化景观。

4 结语

宿迁新盛街是一条赋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街区,也是宿迁人民心中的记忆承载者。新盛街承载着宿迁的文脉,不仅代表着过去,更糅合了这座城市的现在与未来。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历史建筑的修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点,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一系列措施,还需要政府、居民、开发商等多方博弈,寻找利益关系的平衡点,充分保护和传承其本身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在保护和改造过程中,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充分考虑历史建筑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再充分发挥其经济和文化潜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宿迁新盛街的保护与改造之路任重而道远。这样,才能使街区在现代化自由市场的运作下长久的生存。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宿迁新盛街将打造成一个既具有历史韵味又兼顾现代气息的街区,成为宿迁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猜你喜欢

宿迁历史建筑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宿迁,宿迁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