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宏大 涤荡心胸
——“中国新闻奖”新闻报道作品研究
2023-12-24黄家雄
黄家雄
鉴赏“中国新闻奖”新闻报道作品(以下简称“中新奖报道作品”),总有一种站临波推浪涌的感觉,有一种激流夺浪的气势直面扑来。究其原因,这是很多作品运用恢弘之笔书写国家进步的滚滚春雷,描绘国家建设的壮丽宏图,使作品的气势宏大,让人读来涤荡心胸。
一、选择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让作品的宏大气势如长风出谷,涤荡心胸
宏大体制,指题材重大、规模宏大。这样的题材,产生于改革开放所呈现的波澜壮阔的场面中,产生于市场经济运作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壮丽宏图中。因而,这样的重大题材一经产生,就如长空响劈雷,具有宏大气势。如《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1]一文,以全球视野,用春秋之笔,书写中国在新时期,以经济腾飞起来的伟力,一次次击退重大灾难,重建幸福家园的故事,同时也向全社会提出严峻的思考;《高峡平湖今朝圆梦》(广播现场直播)[2],现场直播了三峡大坝蓄水位达到175米的壮阔场景,绘出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唱响了峡江壮歌;《同饮一江水 共有一个家》(新闻现场直播)[3],横跨湖北、河北、天津三地,现场直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最后移民搬迁的场景;《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献给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人》[4]报道了汶川发生地震后,共产党人用舍命救灾的顽强精神,续写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动人故事;《“凉山战报”蹲点驻村报道》[5],报道大凉山彝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脱贫。
打开中新奖报道作品的华美篇章,像这样的作品铺锦列绣、浩浩荡荡奔赴眼底,让人看后、听后心旌摇动、兴奋不已。透过这些作品,受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在新时期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轮廓。这种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相连,与时代的脉动相连,意义重大,最能反映社会形势发展的动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体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它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焦点,是风云激荡的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生活最具影响力,对民众最具凝聚力,对党的中心工作最具推动力,对国际社会具有话语力。
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为什么选择这种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作为报道对象?为什么用这种宏大体制的文本?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今天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使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国家每天都在进行宏大叙事,每天都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建设场景,每天都演绎着动人心魄的宏大故事。记者每天面对重大的、规模宏大的题材,要进行宏大叙事,用传统的“一事一报”的框架已难胜任。要对这样的题材作出报道,必须创新形式、创新文本。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寻找到这种大气的文本形式,正好与这种题材契合。
其二,与记者的旷达胸怀和大气的人格有关,也与记者担当的责任有关。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孕育了记者胸怀天下、心系人民、刚健自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人格精神。这种精神渗入到骨子里,使他们有一种激扬人世的情怀在胸中涌动,每时每刻都要将手中的笔、话筒、镜头对准时代的潮汐,对准时代的风云,与时代的快速前进同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呐喊者,他们要全景式地报道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全景式地报道国家在科学技术的研发、制造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报道国家在经济改革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国家在攻坚脱贫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深谙新闻报道内在肌理的行家里手,他们将目光聚焦在题材中的那些承载着丰富信息内涵,凸现国家创造力、创新力、发展力的新闻事件和人物以及场景上,弹奏出时代雄浑高亢的乐章,渗透着全国人民自强不息、敢于创造的生命底色,张扬着全国人民勇敢前进的人格力量。要自豪地向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们及海外华人作出有力的回答:中国已经崛起,已走在强国之路上。
其三,是社会和人民的急切需要使然。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国家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回望走过来的路程,何其艰难,几次都是踏在悬崖边上。再朝前看,光明前景与风险并存,我们要迎接和应对更多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以更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去努力拼搏。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多选择具有概括力、时代伟力、鼓舞力、凝聚力、引导力的重大题材做新闻,进一步激发社会的活力,唤起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
中新奖报道作品中的记者选择宏大体制的题材,用宏大篇幅作报道,是与时代和人民同心使然,是自己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使然。
二、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让作品的宏大气势气贯长虹、涤荡心胸
选取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能形成中新奖报道作品的宏大气势,这是因为题材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选取了这种题材,作品就有宏大气势。只要题材有外在的宏大规模,就使作品有巨浪拍天的气势。如果只追求题材外在的宏大体制,那只能使作品的内容大而无当,是剔除了血肉的空壳。气势再怎么大,也只是口号;嗓音再怎么大,也只是空喊。选取题材以后,只有精心构思,努力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让作品的内容水深浪阔、波涛翻卷、直击受众的内心,才能达到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于是,笔者认为报道这种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时,要抓住两个思路来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
1.拓宽视野,用横波举浪的方式,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
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本身就结构复杂,具有丰富的信息量。这样的信息量是由它与现实的广泛联系聚集而成的,而广泛联系的信息一时不在眼底,这就需要记者打开视野,四方投石,八方投笔,去开掘、去发现,选取与之有联系的典型信息,用横波举浪的方式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形成宏大的气势。如《东方风来满眼春》[6]一文,报道的是1989年东欧剧变后,国内有人提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旗帜要收起来,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随之,社会上掀起了“姓社”与“姓资”的大讨论。在中国应向何去走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南巡到深圳,于1992年1月19日至23日的5天时间里,接见广东省、深圳市地党、政、军等各界领导,进行对话,询问情况,发表谈话,强调“深圳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一闯。”邓小平的谈话,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航向,具有划时代意义。从体量来说,这个题材体制宏大,该文在对此作报道时,没有拘囿于邓小平接见地方领导的具体场面、浓郁氛围、谈话内容,而是将笔墨洒开,写了深圳是怎样建立特区的、深圳市区欣欣向荣的景象、陆路口岸车流量人流量情况、邓小平在国贸大厦与群众挥手致意的场景、邓小平游览“锦绣中华”微缩景区、邓小平与杨尚昆游览仙湖植物园并种下长青树、蛇口的发展势头等等。记者这样横向纵笔所建构的信息空间像天空一样辽阔,这些信息簇拥在一起,像一股巨浪从南海腾起,气贯长虹。再如《同饮一江水共有一个家》,具体报道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最后一批移民搬迁的过程。这个报道横跨三省市,三地广播电台联合直播。按照一般的思路,节目制作者只需将话筒对准搬迁户,报道他们怎样难舍故土,他们怎样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安居乐业,就行了。可是,节目制作者在横向的生活面上多向用笔,展现了河北缺水的画面、天津企业缺水的景况、北京水危机的实情、丹江口库区两座文化名城沉没水底,以及库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这些画面络绎而出,构成壮阔的信息空间,托举起宏大的气势: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才能办成这样的大事。
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与社会生活有复杂而多样的联系,这为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在操作时,并非随心所欲,堆砌材料,而是按照题材的内在逻辑,精挑细选,建构符合题材逻辑的信息空间。
2.超越时空,用远水推波的方式,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
任何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都有它的历史源头和来龙去脉。传统“一事一报”的新闻文本在报道重大题材时,只是从其走过的历史中取其一、二个片段,作为衬托。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具有大历史观,在做新闻时,能把重大题材向历史的纵深延伸,把题材与历史打通,寻找题材与历史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取重要的系列历史材料,用远水推波的方式建构壮阔的信息空间。这种信息空间,深邃辽远。2009年10月1日,我国举行21世纪首次首都国庆大阅兵,地点在北京长安街。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7]对这一大阅兵的盛况作报道,在按阅兵的程序再现现实场景时,不断地将现实场景推向历史深处。上午10时,国旗队护卫队员迈着169个正步走向国旗杆基座时,记者说,这169个步子,寓意了从鸦片战争至今的169年的不平常的经历;当长安街上山呼海啸时,记者录下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的深情告白;当现代武器武装的方队走过时,记者记录下了人物的语言——吉鸿昌烈士的女儿说,爸爸当年要是有这样的武器就好了,新四军老战士说,当年打仗,多想有一门炮啊;当战略导弹车驶来时,记者简笔勾勒出100年前,外国士兵在正阳门上架着炮,将炮口对准紫禁城的情景;在谈到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几次阅兵,呈现的是“小米加步枪”“飞机加大炮”的情景。在此,我们看到,记者在报道这一重大题材时将其延伸到长达169年的历史空间中,如果将这里的历史背景材料再按时间顺序排列,就汇成了一条历史的长河。现实题材与这条历史长河相融汇,构成深邃而辽阔的信息空间,所托举的气势宏大——只有经济强大,军事才强大;军事强大了,经济会更强大。
又如《高峡平湖今朝圆梦》报道的是三峡大坝蓄水达到175米高位的新闻。当达到这一高位时,“高峡平湖”就可以从防洪、发电、航运三个方面全面发挥它的功能。这个现场直播横跨湖北、重庆两地,空间辽阔。节目从蓄水、发电、航运、生态、移民这五个方面展开,先选取几个在长江边长大的普通人回忆过去,再将笔触伸向三峡库区的历史。而第四节直播为展现其发挥的航运作用,特意使用川江纤夫号子的录音片,让两位当过纤夫的近80岁的老人讲述过去艰难生存的故事。这种纵向笔力,将丰富的历史信息钩沉出来,与眼前的场面融合在一起,构成雄浑的乐章。
通过仔细研究发现,中新奖报道作品中的很多作品,是用纵横交错的方法来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这就使新闻作品所建构的壮阔的信息世界既有现实生活的广度,又有历史生活的深度。
三、营构宏大结构,定格壮观的信息世界,让作品的宏大气势有模有型,直击受众的内心
扬子江奔流万里,天浮地荡,是因其有宽阔深凹的河床作依托。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在建构起壮阔的信息空间后,还须有宏大的结构来将其定格。由于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复杂,与千汇万状的现实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单元信息的小事很多,活动的人物众多,场面的转换频繁。因而,在固定其信息内容时,精心构思,谋篇布局,就是记者要完成的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记者殚精竭虑,耗尽大量的智力。阅读很多这方面的中新奖报道作品,我们看到,作品内容的呈现舒卷自如、有主有次、统筹兼顾、繁而不乱、联系紧密,足以证明新闻记者有驾驭宏大结构的能力,能使建构的壮阔的信息空间得以牢牢地固定。对其营构宏大结构的方法予以总结,举其要略,主要谈三个方面。
1.竖牢拔地依天的中央立柱,撑起壮观的信息空间
中央立柱是楼堂馆所建筑中用来支撑上下楼层的坚固的支撑体。中央立柱越高,所建构的大堂大厅的空间就越大越开阔。在营构宏大结构时,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就用到了立高中央立柱的方法。
所谓立高中央立柱,之于新闻写作,就是记者确立高深的主题思想。只有主题思想高深,才可撑起壮阔的信息空间。如《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之所以成为新闻作品的精品佳作,除了从外在描写了滚滚铁流的气场、三军受阅的豪迈、现场人群的激昂,运用历史背景烘托其意义外,记者在精心深入地研究题材的内容后,又将思维的钻头深入到题材的核心部位,寻找到中国军事力量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国庆5周年时,检阅的是“小米加步枪”;后来是“飞机加大炮”;国庆50、60周年,检阅的是“导弹加卫星”“钢铁加芯片”,重点书写了从1999到2009这10年里中国现代化军事力量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快速转型的壮丽图景,展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所揭示的新闻主题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跟上世界前进的脚步,快速走上自主研发、制造高科技武器、加强国防力量建设的道路,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样的主题,是站在世界高度看这场阅兵。这样的中央立柱,使记者自然而然地将笔触伸到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伸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武器缓慢发展的景况,也使记者自然而然地浓墨重挥,以豪迈之情记写阅兵的壮观场面。这样的中央立柱,就撑起这篇作品壮阔的信息空间。又如,《同饮一江水 共有一个家》,所报道的题材横跨湖北、河北、天津三地,时间纵贯50年,内容复杂多样,正是因为有这样高深的主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因为中国人有舍小家顾大家的传统文化精神,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才能取得成功。作品的中央立柱,撑起了作品壮观的信息空间。
2.确立总体构图的中轴线,设立单元的叙事线,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
中轴线,就绘画而言,是绘制者先确定一条中间线,以便使中间线两边所描绘的景物达到相同或相近或类似。这样,绘画出的作品就有均衡对称之美。
所谓确立中轴线,之于新闻,就是记者在写作前,在精研题材内容后,从中确立一条新闻叙事的中心逻辑线,将其贯通全文。而全篇作品的叙事,又是靠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叙事来推进完成的,这样,还要设立单元叙事的线索。中心线索与单元线索连结在一起,就构成作品内容的骨架撑起作品的宏大结构,建构起壮阔的信息世界。如《东方风来满眼春》,为了营构宏大的结构,作者在写作构思中,确立了中轴线:叙事的中心逻辑线——邓小平来到深圳巡视,看到这座城市的现代化风貌,现代化工业和高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庆幸自己当年在此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是正确的。深圳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是“姓社”,而不是“姓资”。他所作的一系列谈话,再次催促深圳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奋蹄前进。在作品的叙事中,这条中心逻辑线穿行全文。这一作品除了开头外,分为七个部分,每一部分是一个叙事单元。记者确立了中轴线后,再来设立每个单元的叙事线:见到深圳发展面貌,欣慰当初决定正确,这里“姓社”;群众感谢拥戴邓小平;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活力;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与杨尚昆栽下长青树,寓意改革开放之路长青;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迈得快一点;邓小平再叮嘱深圳要搞快一点。在此,我们看到,记者在作品的单元叙事中所设立的这样七条线索的意蕴都贴合在中心逻辑线上。虽然所叙事情很多,场面转换频繁,但经过中轴线的联结,分散的线索便聚合起来。各条叙事线均按中心线的逻辑去组织材料、安排内容,这样就撑起了该作品宏大结构的骨架。
另如《同饮一江水 共有一个家》中,根据横跨三地的广阔的信息空间,节目制作者先确立了中轴线:在50年里,我国坚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制度优势,依靠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力量,终于实现了这一宏大愿景。此报道分为上篇与下篇。上篇分为两个方面的叙事,其叙事线索是:北方土地干涸,期盼水;南方深明大义,搬迁送水。这两条线索在上篇交错运用。下篇也分为两个方面的叙事,其叙事线索是:库区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搬迁;承担安置任务的各地政府不惜财力,予以关怀,移民生活幸福。这两条线索也是交错运用。细细审视,可以看到,这四条叙事线的内在逻辑与中轴线的内在逻辑是严丝合缝地契合,它们一起撑起这一作品宏大结构的骨架。
3.借用蒙太奇手法,将众多叙事单元内容联结在一起,构成宏大结构的具体内容
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建构起宏大结构的框架,其中的内容要靠每个单元的具体叙事来组建。对于整体结构来说,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叙事是分散的,要将其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仅靠中轴线是不够的,因为中轴线是隐线,仅依靠它,文面叙事的画面还是呈散状状态。怎么办?去延伸单元叙事线,扩展内容,运用过渡语、过渡段把各单元的故事连缀在一起?使不得,这是长篇小说使用的方法。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此时借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结构方法。电影制作中,根据电影剧本情节中的细节,先拍成一个一个分散的镜头,然后再依据剧本中情节发展的逻辑,把一个个分镜头剪辑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正好适用于新闻的宏大叙事。
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很多,中新奖新闻报道作品的一些记者借鉴到蒙太奇手法主要是用到了两种:一是连续蒙太奇。这种蒙太奇,是在电影剧本情节发展逻辑线索的统驭下,将分散的镜头按时间发展的顺序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中新奖报道作品较多地运用了这一方式。如《今天,我们豪迈受阅》将整篇内容分为“等待受阅”“三军仪仗队受阅”“特种兵方队受阅”“徒步方队受阅”“通讯兵等方队受阅”“战略导弹车受阅”“空军151架飞机列队展翅受阅”“感慨受阅”八个单元进行叙事。这里是按时间的顺序,运用连续蒙太奇的手法,将这八个单元的叙事内容连结在一起。这样的安排,使报道的单元信息内容鱼贯而出,行文摇曳,引人入胜。二是交叉式蒙太奇。这种蒙太奇是把不同时空、不同时间的镜头交叉联结在一起。《同饮一江水 共有一个家》即是如此。上篇是按“湖北—河北—湖北—河北—湖北—河北—天津—湖北—北京—湖北—河北—湖北”这样多地交错的叙事方式,虽然画面频繁切换,看似让人眼花缭乱,但有这一蒙太奇组合的内在逻辑,可以将众多的画面井然有序地连缀起来,构成严谨的内容。运用蒙太奇手法,对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组合宏大结构中单元叙事的内容,其跳跃性很强,可以省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延伸内容与过渡,使新闻文本精炼。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大角度、大跨度的大手笔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显得空间开阔,气势恢宏。
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精心结撰,建构起宏大结构,让其有模有型,让宏大气势直击受众的内心。
四、用如椽之笔,凝固壮阔空间的信息内容,气势恢弘
通过树立拔地倚天的立柱、确立中轴线和单元叙事线、使用蒙太奇联结,建构起壮阔的信息空间,但这却不是最终的新闻作品,因为它还只是藏寓于记者精神产品,受众还不能感知。接下来,记者就要用语言文字将精神产品转为可视可听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那么,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为精神产品塑形呢?一些记者根据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的特征、壮阔的信息空间、宏大的场景,运用大气、奔放、磅礴的语言物化精神产品。
1.用大气、奔放、磅礴的语言赋形描绘场景
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所涉及的事,体量大;所涉及的人,是重要人物或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承载的场面宏大。用语言表达,要大气、奔放、磅礴。如《东方风来满眼春》中的人物邓小平,他大气、大度、豪爽、睿智、果断。巡视深圳时,他已是88岁高龄。记者再现他在深圳巡视与谈话的情景,写他的神情神态,用的词是炯炯有神、神采奕奕、毫无倦意、神情健旺;写他的行动,其用语是“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老人家急不可待要亲眼目睹一番”“深情地眺望对岸的香港”“在35层高楼上,小平同志俯瞰深圳市容”等等;写他的讲话,用词果敢坚定,如“杀出一条‘血路’”“深圳‘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你们要搞快一点”等等。我们看到:这里的语言气韵充足,对邓小平的一态一行一言的描写,神采飞扬、刚劲有力、魄力动人。为了写出邓小平巡视场面的宏大气势,使用了连贯性的形容词描述情景、渲染气氛,具有力度美。如,邓小平从国贸中心大厦旋转餐厅下到三楼,“这里站满了群众,黑压压一片。人山人海,秩序井然。人人心花怒放,个个喜笑颜开。”“群众尽情地鼓掌,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国贸大厦。”又如,邓小平参观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顿时沸腾起来了。广场上欢声雷动,锣鼓喧天……”“所到之处,各少数民族的演员都在尽情地跳舞欢歌,敲鼓击乐,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这里,记者用连贯性的形容词构成短句,读起来语气急促,有大气包举的冲击力。
再如《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一文中,三军受阅方队和武器是主体。记者写导弹车隆隆开来,用词是“临沧海,引长空”;写通讯兵等方队,用词是“车辚辚,阵容新”;写战略导弹车驶来,用词是“大国长剑,威风凛凛”;写空军受阅,用词是“鹰击长空,威猛犀利”……这些用词,尽显大气、豪放,气势磅礴。写场面,描写待阅的三军是“凝固的铁流”“如山如岳”,其歌声是“声震长空”,口号是“如海如潮”;描写受阅的场面,长安街上“足音铿锵,犹如山呼海啸”;战略导弹车驶来,“顿时,广场沸腾了”“为滔滔铁流掀起一个震撼人心的巨浪”;描写天空的场面,受阅梯队“横跨长空75公里,雄风万丈,气势磅礴。”记者所写的受阅场面是立体的呈现,其用词壮阔而伟美。
2.运用大气、奔放、磅礴的修辞语言表达内容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排比句用来表达连贯的信息内容与语气,节奏感强,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如《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一文,地震发生后,中央组织部要求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的作用。听到中组部的要求,四川各地马上行动起来。记者写道:在成都……;在绵阳……;在德阳……;在阿坝……;在雅安……;在彭州……;在理县……,连续七个排比句,气势如虹地把各地共产党员的积极行动表现出来。在表现共产党员拼搏在救灾一线的行动时,记者写道:他们……;他们……;他们……;他们……;他们……,连续五个排比句,把共产党员的勇猛精神表现出来了。在七天时间,共产党员救助灾民无数,记者写道:不管山崩,不论地裂……;不管雨多大,不论路多险……;不管夜多黑,不论心多痛……,连续三个排比段落,刚劲有力地把共产党员排除万难舍命救灾的身影勾画出来。
用排比修辞语言表达内容,是对使用的材料作铺排,进行重重推进,层层深化,让文势一层一层地累积,最后让感情的大波涌起,显示大气势,其倾泻而下的语势,涤荡受众的心胸。
运用长短句的修辞方法。《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一文中,比比皆是,仅举一例:
震撼——摇晃——断裂——崩塌——
挡不住共产党人勇敢向前的步伐。
伤口——疼痛——悲壮——心碎——
社区教育部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线上与线下混合式、体验式的网络直播、远程讲堂与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等多种方式,如下表。
挡不住共产党人拯救生命的行动。
又如《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一文中:
车辚辚,阵容新。通讯兵方队、无人机方队、后勤装备方队首次出现在国庆大典。他们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电子信息作战新锐、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先锋,像电子丛林,像轻盈银燕,像移动城堡,亮相长安街。
这种长短句的使用,在叙事上,具有铺陈渲染,反复咏叹的气势;在音韵上,语言的节奏铿锵有力,显示出澎湃的气势;在结构上,句式错落有致,缓急相间。短句急,是急迫的气势;长句是缓,是将急迫的气势缓下,这个缓,是为下面的短句积蓄更大的力量。这样长短相间,是其有气势的根本所在。仅看上面的第二例,“车辚辚,陈容新”两个短句六个字,总写以下方队出场的气势。写三个方队受阅,用的是长句,这既是对其情况作交代,又是积蓄力量,使下面“三个像……”所表达的内容更具力度,彰显气势。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世纪大阅兵》[8]报道的是我国在上世纪末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的盛况。文中引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第一句歌词:“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让其在前半部分的内容中反复出现三次。如《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用“总有一种……总有一种……”这种基调相同的总括性的句子,安嵌在作品内容每个部分的开头。再如《同饮一江水 共有一个家》中,将总片头语“干涸的土地上,有北方的老人向着南方眺望,高高的山岗上,有库区的老乡向着故土回望……”和片花语“50年前,40万乡亲别故土。50年后,27万移民再搬迁……”反复安插在全篇叙事的不同部分的内容中。
这种语言起伏回环、节奏明朗、音节响亮、格调高昂、气势奔放,使作品内容的表达具有恢弘的气势。
3.用大气、奔放、磅礴的政治抒情诗的语言表达内容
现实生活中的新闻题材,是在记者发现和感受后被捕捉到的。因为被感受,记者必然对新闻中的事物、人物产生感情。在新闻写作、制作中,记者必然会带着情韵走笔。其情,或藏寓在客观陈述的内容中,或在文中直接表现出来。报道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一般产生的是激情、豪情。在写作中,记者很难掩饰,一般会在行文走笔时适时适量地表达出来。那么,这样的感情怎样表达呢?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运用了政治抒情的语言表达内容。
政治抒情诗一般用来抒发诗人触碰重大题材所产生的感情。其格调高昂、音节铿锵、气势澎湃壮观。如《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在每一个部分的内容结束时都有一段抒情,看第一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人把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写在了一堆堆废墟上。
与人民血肉相连——
共产党人以舍生忘死的无畏大勇,抗击从天而降的灾难。
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这里,抒情语言的笔力遒劲,大气、奔放,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抒发出对共产党人的大爱。像这种结构的抒情段落的语言,本文六次出现,就像政治诗中那复沓回环的抒情段落,营造出新闻作品洪钟大吕般的气势。
再如《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中,在写到战略导弹车驶来时,记者秉笔直书:“壮哉,国庆大阅兵。滔滔铁流,如春天大河开融,如熔炉钢水倾泻,如黄河壶口瀑布夺路而下,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面对阅兵的壮观场面,记者禁不住回忆起旧中国受欺凌的历史。从沉思中回到现实,记者激情洒墨:“天翻地覆慨而康。今天,天安门广场铁流浩荡,宣告当代中国军人捍卫祖国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展示震撼世界、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这里的每一句,雄奇大气,如虎啸龙吟、长风夺浪,气壮山河、豪情万丈。此时,记者只有用这种像政治抒情诗的豪迈语言,才能抒发自己对强大起来的祖国的挚爱。
这种政治抒情诗语言的运用,因饱含了记者的浓情,虽然是在关键部位运用,但它可以使作品燃烧着跃动的火焰,激荡着长河的奔腾的波涛。这样的情感流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就构成深邃而宏大的意境,其勃发出来的情感就腾跃而起,具有荡涤受众心灵的力量。
结语
综合以上演进的逻辑,我们是按新闻写的流程,从选择题材、构置内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这四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内容的。这就让我们看到,记者要选择宏大体制的重大题材,须拥抱时代的大潮;要建构壮观的信息空间,须有宏阔的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要营构宏大结构,要有立于时代巅峰的思想境界;要使用大气、奔放、磅礴的语言,须有笔蘸大海巨浪的能力。
注释:
[1]赵承,陈芳,张旭东.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EB/OL].[2010年09月09日].https://www.gov.cn/jrzg/2010-09/09/content_16 99359.htm.
[2]高峡平湖今朝圆梦(广播现场直播).湖北广播电视台.2010年10月26日.
[3]同饮一江水 共有一个家(广播现场直播).湖北广播电视台.2011年12月20日.
[4]李亚杰,董宏君.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献给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人[N].光明日报,2008年05月31日(1版).
[5]侯冲,王代强,袁敏,等."凉山战报"蹲点驻村报道[N].四川日报,2020-01-01(要闻版1-7版).
[6]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N].深圳特区报,1992年3月26日(1版).
[7]李选清,武天敏,胡君华.今天,我们豪迈受阅[N].解放军报, 2009年10月02日(第4版).
[8]贾永,曹智.世纪大阅兵[N].新华社,1999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