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绘画的发展与风格变迁
2023-12-24张一鸣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
文/张一鸣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
一、数字绘画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数字图像概念雏形可以追溯到1950 年,一位名叫本杰明·拉普斯基的美国科学家利用晶体管计算机创作了一幅名为《Electronic Abstractions》的黑白图像作品,这也成了世界上第一幅数字图像作品。1964 年8 月,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兰德公司的戴维斯和埃利斯发布了兰德手绘平板,兰德平板被喻为最早的数字绘画平板,标志着数字绘画的开端。从那之后,数位板、数字绘画等名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大量的艺术家和经营者进入数字绘画市场,数字绘画市场得到大力发展。
在众多生产商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日本Wacom公司,日本Waco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电磁式感应数位板,笔尖在数位板上的移动通过磁场信号传递到数位板上,从而实现了对于倾斜角度和触压强度的仿真模拟。该创新技术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使得数位板绘画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绘画模式,大大推进了数字绘画技术的普及,至今Wacom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数位板生产厂商之一。
2005年Wacom 公司推出了新帝数位屏,创作者可以直接在电脑屏幕上进行绘制,打破了之前使用数位板绘制时,手在数位板绘制,在电脑屏幕上观看绘制结果的机制,将数字绘画和现实绘画的差距再次拉近。为了使数位板更加便携,摆脱电脑的束缚,Wacom公司在随后推出了数位屏独立电脑产品,该产品将数位屏和电脑结合,打破之前依赖办公电脑才能进行创作的壁垒,让数字艺术创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2015 年第一代Apple Pencil 伴随着强大的Ipad Pro 一起问世,Ipad Pro 体积很小但是性能卓越,配合第一代Apple Pencil笔触流畅丝毫不会卡顿,这让数字绘画彻底摆脱了对于庞大电脑的依赖。一个小小的Ipad便可以支撑创作者的创作,不受空间限制地放飞自己的想象。
伴随着数字绘画设备的不断升级,数字绘画软件也在飞速发展。每年都有新奇的功能问世,加快艺术家的创作效率,更新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计算机强大的复制能力,大大加强了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把控力,与传统媒介相比容错率大大加强。此外数字软件带来的图层的概念、图层叠加的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更改着人们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数字软件、数字绘画平台的发展,与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不谋而合,二者都在科技升级的加持下变得更加小巧便捷。信息传播平台从最开始的电视媒体,到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电脑互联网,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便携、快捷、高效成了科技发展的代名词,所带来的人们在观看、体验、感受事物上的变革不可阻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加复杂的数字创意机制例如3D雕刻、3D建模、贴图绘制、特效制作等将会更多地与移动设备接轨,大大解放人们创作的空间壁垒,让人们的想象力飞得更高更远。
二、数字绘画的风格演变
在数字绘画技术成熟之后,人们开始不断探索数字绘画风格和技术创新。最早的数字绘画风格只是单纯地将现实绘画的理论和画法搬运到电脑上。传统油画和数字绘画的美妙结合,带来新的审美倾向,让人眼前一亮。古典时期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被数字绘画技术披上了新的外衣,刹那间刮起了一场“数字文艺复兴”,这与当时崇尚极简、几何、概念的当代艺术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时期涌现出非常多杰出的数字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美国艺术家克雷格·穆林斯的作品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穆林斯的作品概括、生动、逼真,成为各大平台的宠儿,引得众多数字绘画爱好者争相学习。注重基础,学习透视、光影、色彩基本原理的风潮逐渐在数字绘画圈展开。
相较于传统绘画,数字绘画方便修改,绿色环保,无需现实中的材料进行绘制,便于创作者不断尝试不同的奇思妙想。这一特点被诸多设计行业挖掘,起初数字绘画最早融入的主要是电影和游戏行业。概念设计师这个神秘的行业不断崛起,伴随着数字绘画技术的不断完善并被人们所熟知。概念设计师就是在电影、游戏设计初期利用造型技巧来表达概念,确定创意主题的艺术家。概念设计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创意输出,这与数字绘画的特点不谋而合。数字绘画之父穆林斯的很多画稿就是为游戏、电影设定的概念稿,用于确定最终作品的整体色调和风格。
伴随着概念设计师行业的不断兴起,一种属于概念设计师的风格逐渐形成,数字绘画在具备艺术欣赏属性的同时,具备了说明属性和服务属性。针对服务属性,更加高效的创作手法也得到发展,Mattepaiting、Photobashing 等利用照片进行创作的方式逐渐普及。利用照片可以快速增加画面的可信度,更好地感知电影或者游戏的场景,这些技术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
随着电脑硬件运算能力的升级,以前需要花费重金建立工作站才能完成的3D工作,现在使用家用笔记本便可以轻松完成。3D 技术已经逐渐普及,甚至在Ipad上面都有了各种3D数字软件,例如:数字雕刻软件Nomad、专业的曲线建模软件Shaper3D。3D 软件的普及使得3D辅助2D进行创作成了新风尚,结合照片、3D,手绘的数字创作形式成了当下数字绘画的基石,不断孕育着全新的风格和潮流。
数字绘画创作平台的不断便携化,以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创作和学习数字绘画的成本不断降低。数字绘画正式进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画笔,进行创作。数字绘画渐渐地延伸到各个领域,也推动着某些新事物的萌芽。以动画、动漫角色和故事为基础的ACG 文化、二次元文化快速发展。二次元指的是二维世界、平面世界,有别于三维现实世界,二次元文化含有一种生活在幻想世界的意味,也由此派生出了御宅族这种特意的生活方式。以日本动漫的传统技法为基础,结合当下数字绘画技术,二次元绘画已经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收获无数粉丝。二次元文化的追求者不单单是被画面所吸引,其角色背后的思想、故事才是二次元文化的灵魂。受到当下短视频、网红、造星文化的影响,想要让数字绘画本身产生文化价值,需要注重故事和IP 构建,逐渐成了数字艺术流行的关键。观众更加注重参与感、归属感以及整体体验。单一的、不成体系的数字绘画逐渐受到冲击。
三、非同质化代币NFT
数字绘画相较于传统媒介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但是其缺点也十分突出。数字绘画不具备唯一属性,它可以被无限复制,欣赏数字绘画不需要支付门票去美术馆,直接在电脑屏幕上便可以欣赏,这一特点就导致了数字艺术家和传统艺术家的发展截然不同。与传统艺术家动辄几十上百万、多则上千万上亿的天价作品不同,数字艺术家只能通过售卖作品限量印刷品换取利润,作品大都售价低廉,这就导致了售卖印刷品无法成为数字艺术家的主要生存来源,所以数字艺术家大都渗透到别的工作中,成为社会其他行业中的视觉输出。
但是近期,数字绘画的虚拟属性与区块链概念发生碰撞,一时间NFT——非同质化代币等名词成为数字艺术圈的新风尚。2021年8月28 日,NBA 篮球巨星斯蒂芬·库里花费180000美元在Bored Yacht Club 购买了基于以太坊的非同质化代币,从而加入了数字资产热潮。随后库里还通过更新他在社交媒体Twitter上的个人资料照片来宣布这一消息。他所购买的NFT是一只看起来很无聊的蓝毛猿,穿着一件棕褐色粗花呢套装,与比特币的概念十分类似,非同质化代币(NFT)是一种无法复制、替代或细分的唯一数字标识符,它记录在区块链中,通过数字加密的手法,证明数字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所有权。通过这一手法,使得本来可以无限复制和传播的数字艺术作品,具有了和传统媒介作品一样的识别度和稀缺性,从而增加作品的价值。
拥有作品的NFT相当于拥有了艺术作品的原作,可以说NFT 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艺术作品真实的物质价值。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在拥抱这一新型的技术和思维方式,投身到NFT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现在NFT商城中,人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视觉艺术作品。
数字软件巨头Adobe公司也针对NFT市场的蓬勃发展推出了相应的测试功能。结合NFT艺术市场。该功能可以为数字艺术NFT创作者提供内容凭证,用来确定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
四、AI绘画的冲击
2016 年3 月,人工智能ALphaGo 在五局比赛中击败围棋大师李世石,这是计算机围棋程序首次在没有让分的情况下击败9 段职业棋手,该新闻瞬间在世界范围内轰动,AI 人工智能挑战人类的思考再度冲上热搜。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使得计算能力强大于人类几百万倍的人工智能得以利用庞大的数据库进行学习,进而在各个领域冲击着人类的认知逻辑。似乎科幻大片中人工智能的情景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现实。科技先锋,特斯拉CEO 埃隆·马斯克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将很有可能在未来5年在诸多领域取代人类。先进的人工智能正在各行各业中逐步取代着人类,其中数字绘画领域便是最有被取代风险的行业之一。
2022 年9 月,杰森·艾伦的作品“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本应是一次平平无奇的获奖,但是却引发了数字艺术圈的激烈争论。起因便是杰森·艾伦的作品并非自己绘制,而是通过最新的AI 制图软件Midjourney 制作而成。此次获奖刷新了人们的认知,AI 绘画取代人类的言论层出不穷。在Midjourney 中创作者只要输入几个关键词即可创建复杂、逼真的画面。AI 创作的作品完成度极高,这让许多数字艺术家感到恐慌。也有一批艺术家认为AI 绘画就是高级的抄袭,并以此来批判杰森·艾伦的做法。还有一些艺术家认为,AI 绘画不应该带来恐慌而是可以作为艺术家创作的垫脚石,成为帮助艺术家快速思考灵感的工具。一时间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在未来,AI 与数字艺术的关系将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紧密。Maurice Conti在2017年的TED演讲“直觉人工智能,不可思议的发明”中谈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正在被人工智能插上翅膀,变成超人类,完成之前完全不敢想象的壮举。
五、发展趋势
梳理数字绘画技术和风格的脉络,不难发现,数字绘画的发展可以说是整个人类艺术、科技、文化进程的缩影。起初,人类研究数字绘画技术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数字绘画更加贴近现实绘画的模式和质感。从手绘板到数位屏,从单纯的黑白到绚丽的彩色,再到丰富的材质,数字绘画的优势逐步体现,越来越多的设计行业从现实的物质材料转移到数字平台,环保、便于修改、高效等优势崭露无遗。快速的想法输出让设计师、艺术家们可以更快、更直观地利用数字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数字绘画的快速发展将带来科幻电影和特效电影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人类构建虚拟现实的渴望,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一再被模糊。人类渴望实现和幻想过的场景都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借助屏幕呈现出来,人类可以在屏幕的另一端书写不一样的自然,数字绘画便是这一新世界的钥匙之一。
伴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不断崛起,快速高效地进行单一图像的输出已经不能满足人类表达的需求。视频、动态,更加多的感官刺激和更加直观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科幻的、奇妙的世界观层出不穷,通过电脑屏幕和电影大幕,甚至手机屏幕人类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畅想以及对未知的渴望。设计师、艺术家的设计重心也从点时间逐渐过渡到段时间。写实、叙事、潜意识、交互,这些名词成了当下视觉艺术市场的主旋律。
英国著名新媒体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在他的著作《未来就是现在》一书中写道:“实际上,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正在出现,其中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分类正在失去相关性,而倾向于包含各种学术、文化、宗教和政治领域的广泛联合。互动观众,褪去了过去总是被赋予的被动角色,将日益参与到科技智力的接收者中。”可以说数字绘画的繁荣发展是人类文化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产物。数字绘画便携、环保、绿色高效,更加便于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数字绘画已经悄然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观看习惯和观看角度。科技发展与人类欲望和感知的不断碰撞将会孕育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发展脉络,从单一的绘画、物品设计到事件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再到现在的交互新媒体设计,人类的艺术变革之路正在悄然发生,点点滴滴的量变,将会带来巨大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