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2023-12-24韦俊平黄建福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界 2023年6期

文/韦俊平 黄建福 [广西艺术学院]

毕业创作是高校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创作的开展,可以展示一个高校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水平,以及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体现该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能力和水平,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在高校美术类专业中,毕业创作都被设置为重要的必修课程。

在众多高校的美术类专业中,不同学校的毕业创作成果各有千秋,基本能够从本校实际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创作。但是,如何能够在毕业创作之中体现出专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相互融合,这就需要指导老师认真研究和悉心指导。笔者认为,毕业创作的指导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国家政策走向,指导学生将国家在重大问题上的战略措施融入毕业创作之中,方能使学生的毕业创作在思想境界上更进一步。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毕业创作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有助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毕业创作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也使学生的毕业创作得到思想上的升华,这应该是今后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以思政教育理念指导毕业创作课程教学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又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可见,推进课程思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课程思政的建设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美术类专业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将思政教育与美术教育相融合,这“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是对实现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促进”①。具体到美术类专业的毕业创作课程上,笔者认为就应该将思政教育内容作为毕业创作课程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在毕业创作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如融入中华儿女发奋图强、自重自信自强的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安定、发展、团结进步、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信念和意志。融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先进事迹、思想、作风、道德和信仰等。通过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进而赋予毕业创作更高的思想内涵。

其次,要在毕业创作课程中融入正确的道德规范教育理念。道德规范教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所开展的道德规范教育。②因此,在毕业创作中,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创作时把为“以人民为中心”“集体主义思想”等道德规范理念作为毕业作品创作的原则和创作理念。

再次,要在毕业创作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念。通过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的阐述,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平等团结等思政教育内容的阐述,使学生在毕业创作课程的学习之中,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并将之融入到具体的毕业作品创作中来,从而达到思政教育融入毕业创作课程教学的目的。

二、毕业创作准备阶段:基于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入调查与研究

美术类专业的毕业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它需要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针对所需要创作的对象、选题和内容开展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因此,在毕业创作的准备阶段,就需要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调查与发掘,使思政教育内容在学生毕业创作的初始阶段就开始生根、发芽。

我国各个地区都存在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是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最佳的选题和调查对象之一。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毕业创作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场调查了解,学习和感悟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了解革命遗址、革命故事、革命英雄和革命历史事件,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毕业创作思想之中,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又能够赋予学生毕业创作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③因此,在学生毕业创作的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赴红色文化基地开展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直接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为后面的毕业创作实施阶段服务。

具体来说,在毕业创作的准备阶段,指导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观、考察有关思政教育的场地、实物等,向学生阐释思政教育内容的历史背景、经过、内涵等,让学生了解现实、铭记历史,指导学生在毕业创作的实施阶段,将包括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在内的思政教育内容贯穿于毕业创作始终,使学生的毕业创作准备更加充分,更有价值。

三、毕业创作实施阶段:引导学生以思政教育内容作为创作对象和主题

经过对红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思政内容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之后,指导老师就可以开始指导学生进入毕业创作的实施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毕业创作中的关键环节。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就是在这个环节实现。因此,对毕业创作实施阶段的指导,既考验指导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调查和研究红色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的结果来进行选题创作。毕业创作首要解决的就是画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选题。以往,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创作的选题上,通常是根据兴趣偏好和个人能力来考虑选题方向和创作题材。由于美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活跃,但是疏于自制的特点,导致部分学生的选题往往漫无边际,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

美术类学生大多在专业技能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正确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花的时间有限,因而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这种缺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补上的,这也导致部分美术类学生容易产生一些片面的认知。再加上受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宿命论、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使得美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规矩意识和组织纪律薄弱、生活作风懒散等现象,这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极易受到恶势力的蒙蔽和鼓动。另外,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美术类专业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感性思维较强,他们容易感情用事,对待事物容易凭个人好恶去判断,随意性较强,缺乏对集体的热情和关注,集体荣誉观念淡薄。这种片面的认知体现在学习上,就会对课堂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美术类专业学生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思想特点,也极易体现在毕业创作之上,如绘制一些隐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作品,这样就极大地偏离了我们教育的基本目的。因此,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毕业创作课程的时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④,让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接受思政教育,强化思政教育的引领功能,进而使学生走上正确的艺术道路和方向。如指导老师在带领学生参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画展,以及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时,指导学生从中凝练出毕业创作的主题来进行毕业创作,既能使学生完成毕业创作,又能使学生经历了一场红色文化的教育,真正做到育人的“润物无声”。

其次,指导学生怎样在作品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即指导怎么画的问题。从这方面来说,需要指导老师自身在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理念。杜绝那些粗制滥造的、恶心的、病态的、丑陋的美术表现手法,指导学生在毕业创作中,以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为榜样,运用积极向上的创作方法,传播正能量,描绘新时代的主旋律,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如指导学生学习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罗中立的《父亲》等经典作品的创作手法,走正大气象的创作路子,而不是走入猥琐阴暗的创作歧途。

四、毕业创作展示阶段:以宣扬思政教育内容作为展示的目标

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最后都以展览的形式展示出来。毕业作品是学生通过展览向社会全面展示自己毕业创作的成果,以及大学四年以来的学识和能力,也让参观者通过毕业展览了解相应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果。在毕业作品展览之上,既要展示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展示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理念和成果。因此,在毕业展览之时,将学校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也是展示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窗口。笔者认为,毕业创作的展示阶段,可以通过展览主题的凝练,以及对展览的组织和规划,来达到宣扬思政教育内容的目的。

首先,在凝练毕业作品展的主题方面,指导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所融入的思政教育内容和理念基础上,来精炼毕业作品展览的主题。主题要尽可能做到简洁但是思想内涵丰富,饱含中国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

其次,一个美术作品展除了展览作品、展览主题之外,还包括展览宣传,如邀请函、画册、海报、展览现场氛围的装饰营造等。因此,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邀请函、画册、海报以及展览现场氛围的营造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使毕业作品展从内涵、品味和风格上得到升华,真正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展示出来,将学校教书育人理念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培养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展示出来,也将毕业作品中体现的思政内容展示出来,使观众接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洗礼。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逐年提高,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有思想、有担当,积极向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建设要求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广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美术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注重教育过程的导向性,也正被各大高校美术类专业所采用。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思政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了解和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美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美术专业教学通过思政教育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美术教育和思政教育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毕业创作课程作为美术类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最能检验学生大学阶段专业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校专业教学及思政教育成果的环节。因此,在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课程之中,指导老师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授课计划的规划、教案编写等授课过程中,细心发掘思政教育内容,“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授业与传道、教技与教艺、教师的学养与风范的结合上精雕细刻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挖掘蕴藏其中的价值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态呈现给学生”⑤。充分调动学生为国读书、为人民创作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将思政教育渗透和融合进毕业创作课程之中,增强美术类专业的育人效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注释: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美术类专业写生课程的改革与实践”(2021JGA266);2020 年度广西艺术学院“南湖青年学者”人才项目(项目编号:MHXZB12)。

①崔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长江丛刊》2020年第15期,第14—15页。

②李霓:《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挑战与创新》,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第76页。

③贾超绪:《治理之道:让红色文化成为强大发展动力》,《人民日报》2016-06-27。

④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09-10。

⑤龚一鸣:《课程思政的知与行》,《中国大学教学》2021第5期,第77—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