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2023-12-23刘小丁钟远军赵耀龙朱紫阳杨娜娜
刘小丁,钟远军,赵耀龙,朱紫阳,杨 尧,杨娜娜
(1.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63;2.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广州 510663;3.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4.广东省自然资源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广州 510663)
随着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工作的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面临着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为导向的转变,新形势、新需求、新挑战引起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赵荣钦 等,2022)。目前关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研究,涵盖了法规制度和机制建设、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技术支撑和知识服务、组织实施和质量管控、成果管理和共享服务等方面(吴凤敏 等,2019;苗前军 等,2022)。在法规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相关研究对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目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了自然资源调查制度的构建逻辑与路径(胡中华,2020;宋马林 等,2022)。在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方面,相关研究梳理了目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服务于综合调查业务的自然资源立体分层分类方案,初步构建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框架和分类标准体系(葛良胜 等,2020;杨娜娜 等,2021;周俊超 等,2021)。在技术支撑和知识服务方面,陈军等(2022a)系统提出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和任务,构建了以协同化数据感知、自动化信息处理、精细化场景管理、智能化知识服务等为核心组成部分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架构。在组织实施和质量管控方面,相关研究从自然资源管理视角探讨了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作业模式,提出了推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业务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相关措施,建立了综合观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刘玖芬 等,2020;王硕,2022;杨尧 等,2023)。在成果管理和共享服务方面,相关研究对自然资源分类体系、调查方案和数据库组织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云平台的地位与作用(黄景金 等,2020;楚亮 等,2021)。以上研究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不同方面出发,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和技术建议,为地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参考。
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是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重要的中枢节点,如何构建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是有效实施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部分省市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从调查监测业务技术支撑等方面着手,探索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黄建来 等,2021)。如湖南省在分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陈根良 等,2021)。但这些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多侧重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缺少系统性、针对性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模式,导致在区域调查监测的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数据实时化保障和信息智能化提取的“卡脖子”难题,面临实时获取自然资源快速变化、高效支撑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挑战(傅伯杰,2017;郭仁忠 等,2019)。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表覆盖结构对监测手段技术的要求不同,传统监测技术在部分地表覆盖变化快、云雨天气频繁的地区仍较为受限(陈军等,2022b);调查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价与应用服务停留在单要素统计与对比,缺乏自然资源之间的要素关联、过程耦合、趋势预测、态势预警等深层次分析与研判,难以支撑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需求(唐秀美 等,2022)。以广东省为例,从自然条件看,广东省处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云雨天气频繁,导致光学遥感影像受云雨影响而覆盖不足;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表覆盖异质性强,导致监测图斑破碎,对监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吴立新 等,2022)。从监测对象看,广东省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人地交互强烈,导致地表变化快;并且监测对象多而杂,仅自然资源领域就涉及100 余项业务和1 700 余个监测对象,管理难度大,需要重构精细化的业务管理模式(沈镭 等,2020)。总之,广东省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地表覆盖与人类活动,给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数据获取、信息提取、分析评价、组织实施等带来诸多挑战(苗前军 等,2022)。
因此,本文以广东省为例,以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的总需求为引领,在明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目标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省级现状和实际需求,构建省级自然资源统一的调查监测体系,并提出总体思路和实现路径,讨论亟需攻克的重点难题。以期为省级调查监测工作提供依据,为其他地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1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和需求
1.1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现状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原国土、林业、水利、海洋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资源调查工作(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2004;《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2014a,2014b),为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表1)。
在法规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广东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符合省情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包括9个条例、3 个上位法实施办法和若干规定,涵盖土地、矿产、森林、水、湿地、海洋等资源类型,基本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省级自然资源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前期的自然资源地方性法规制度侧重于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行为管理,缺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相关规定,新颁布的《广东省土地管理条例》(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明确提出对土地利用状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在技术支撑方面,针对国土资源动态监测和监管的迫切需求,广东省探索了精细化动态监管方式,综合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5G通讯、地理信息服务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了广东省国土资源在线巡查系统,并根据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升级为广东省自然资源在线巡查系统,首创了省市县镇四级联动的自然资源动态巡查在线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该模式在第三次国土调查、第三次土壤普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被借鉴应用。
1.2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实际需求
从实际需求看,广东省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但距离构建符合广东省省情、满足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需求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仍有一定差距。总体上,面对新形势、新需求,从“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和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视角出发,基于管理视角的自然资源系统认知尚且不足,难以整体性、系统性谋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这主要是由于:1)当前年度监测难以快速精准掌握自然资源变化情况,亟需构建“天-空-地-网”立体化动态感知网络,研发多光谱、SAR、高光谱等多源传感器协同解译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快速精准监测,达到“实时监测、月清季核、年度总结”的监测效果;2)面对重构后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监测变化信息与自然资源管理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实现精准对接、双向反馈,达到“一次监测、多个专题、N项应用”效果;3)针对“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背景下,高效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应用服务能力不足;4)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调查监测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需要顶层设计差异化的组织实施模式,有序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同时减轻部分市县财政和工作压力,实现调查监测工作统建统享(图1)。
图1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实际需求与差距Fig.1 The demand and gap of natural resources survey and monitor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2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与重点内容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目标为导向,在国家总体工作思路框架下,以全要素为对象,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应用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重大需求,分析凝练以“对象业务化-实施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评价目标化-服务知识化”为主线(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22),强化调查监测与管理业务精准对接、双向反馈,通过梳理当前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提出建设整体统一基础底板、构建快速联动监测模式、搭建灵活高效应用服务、夯实集约精细支撑环境的省域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总体建设思路,形成图2 所示的总体思路。
四大名着是我国文学经典的经典,分别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人物及其性格的刻画和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都是长久以来人们喜爱的,在九寨“嘎花”中就经常被引用。
图2 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Fig.2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urvey and monitoring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
重点内容包括:建设整体统一的基础底版,做实自然资源调查“一张底图、一套底数”,为动态监测与应用服务提供数据基础;构建快速联动的监测体系,实时动态更新自然资源监测数据,准确、快速、高效地反映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开发利用以及有关政策执行落实效果,更新基础底版数据和支撑应用服务;搭建灵活高效的应用体系,开展目标化的分析评价,提供知识化的应用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反馈基础底版建设需求;夯实集约精细的支撑体系,提升集约精细高效综合感知能力,为基础底版、动态监测、应用服务提供支撑。重点内容如下:
2.1 建设整体统一的基础底版
充分整合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建设整体统一的自然资源基础底版。首先,查清各类自然资源体投射在地表的分布和范围,以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基本情况,掌握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特征;其次,在前面查清的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针对各类自然资源的特性、监测监管需求,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相关人文地理等多维度信息。当前,第三次国土调查(下称“三调”)全面查清了国土利用状况,为支撑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将“三调”成果与耕地、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资源调查成果叠加,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3个维度,对空间范围不一致的图斑进行室内预读和实地核查,形成统一空间基底;2)在统一空间基底基础上,融合耕地、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资源调查成果,完善各类自然资源专项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因空间范围扩大、调查内容不全等特征属性补充调查,丰富耕地、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资源专项属性信息,提高自然资源调查数据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做实自然资源调查“一套底数”;3)将融合后的调查数据、数字高程模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叠加,形成整体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三维数据,纳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重要组成部分。
2.2 构建快速联动的监测模式
在整体统一的自然资源基础底版上,构建快速联动的监测模式,开展自然资源全要素、全覆盖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自然资源自身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情况。首先,梳理自然资源管理所需监测对象、内容、指标、频次等,以自然资源管理数据为主体、以“天-空-地-海-网”物联感知数据为辅助,依托自然资源综合感知服务系统,汇聚各类感知数据,开展包括土地利用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常态化实时监测,动态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类型、面积、范围、分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其次,分析自然资源管理各业务流,构建变化图斑与自然资源管理业务的关联关系,建立业务关联图谱,研发业务关联模型,实时、精准地向自然资源管理各业务链推送变化图斑(如耕地“非粮化”图斑);再次,自然资源各职能部门根据管理需求,开展变化图斑的核查验证、确认与处置,并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完善相关专题属性;最后,收集自然资源各职能部门的变化图斑处置信息和相关专题属性信息,分类形成变化图斑增量数据集,汇总作为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林草湿调查监测、海域海岛变更调查等变更数据源,实现“实时监测、月清季核、年度总结”的监测目标,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3 搭建灵活高效的应用服务
在构建快速联动的监测成果的基础上,搭建灵活高效的应用服务。在广东省智慧自然资源框架下,叠加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数据、数字高程模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形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三维数据,纳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的汇聚、集成管理、可视化及共享应用。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规划配置、管制利用、保护修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分析评价模型,开展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价,分析自然资源禀赋、开发利用效率、保护修复效果等,评价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经济社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准确反映自然资源高保护水平、高效率利用推进成效。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和分析评价成果为基础,围绕生态、环境、社会三大领域及自然家底、人地关系等各个主题,分析其对自然资源知识的需求,提炼“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构建自然资源知识图谱,建设自然资源知识库,开展自然资源知识计算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关系,并对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耦合机理进行推理,提供形势分析、趋势预判等知识服务。最后,通过离线共享、“粤政图”调用和“天地图”发布等方式,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应用服务,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作用。
2.4 夯实集约精细的支撑环境
围绕建设整体统一的基础底版、构建快速联动的监测模式和搭建灵活高效的应用服务,需要从政策机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夯实集约精细的支撑环境。其中,政策机制方面,需要研究制定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实施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成果管理与应用管理办法等,在机制上支撑整个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顺利运行、成果法定效力。组织实施方面,需要研究形成省级统筹、市县级分工参与的组织模式,明确各级职责与分工,建设自然资源综合感知服务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动态感知、协同核验、科学管控,为自然资源监管赋予一双“慧眼”,持续为自然资源监管提供新鲜的数据“血液”。技术创新方面,在国家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总框架下,聚焦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不断优化技术流程和加强技术攻关,围绕协同化数据感知、自动化信息处理、精细化场景管理、智能化知识服务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标准规范方面,在国家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标准体系框架下,围绕建实建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广东省系列标准规范,特别是在支撑自然资源监测和应用服务方面的标准;基础设施方面,整合优化各类监测站点,建立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网络;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多端数据动态感知能力,全方位提升数据采集供给能力;构建自然资源综合解译样本库,提升监测自动变化检测能力;建立广东省智慧自然资源监管平台,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纳入该平台,形成资源资产、规划配置、管制利用、保护修复应用体系,提升自然资源分析评价、知识服务应用等能力。
3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路径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从科学的顶层设计到可操作的方案落地,需要梳理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等关键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广东省实际情况的实现路径,并不断优化完善和攻克难题,以有助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在省内全面、有效地开展。
3.1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3.1.1 组织模式重构问题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管理体制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状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分头组织实施。各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分别由原国土、林业、水利、海洋等部门实施,各自独成体系,且不同调查体系之间差异大、发展不均衡。而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支撑力量差异大,面临行政职能和法律体系由分头调查组织向综合调查组织的转变、专业队伍由专项调查向综合调查的转变、技术发展由传统调查向数字化调查的转变等问题。为此,需要从组织模式上进行重构,创新调查监测业务管理方式,破除单位壁垒,完善法律法规、整合机构职能、建立综合调查队伍、采用信息化手段,做好顶层设计,将统筹组织、统建统享、技术复杂的工作交由省级层面负责,将核实确认、业务衔接及成果应用等技术简单、面向服务的工作交由市县级层面承担。同时,立足现有工作基础,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保障急需,统筹安排近期、中期、远期工作任务,有序推进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工作。
3.1.2 对象精准认知问题 机构改革前,分头组织实施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主要是以掌握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或以资源开发利用为需求向导(孙鸿烈 等,2020),出于不同的管理目标和任务要求,形成了不同的调查监测内容和标准,使得同一自然资源对象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指标相矛盾等问题,导致在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中使用调查监测数据缺乏扎实基础、衔接不畅。另外,针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应用,仅以“点”“数”的形式停留在资产管理和用途管制阶段,缺乏对自然资源之间关联性、延续性的分析。为此,需要站在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的角度,统筹协调各业务需求,以管理视角下的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针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对象语义异构问题,系统梳理现有自然资源对象概念、属性与概念之间联系;基于本体论思想,归纳总结管理视角下自然资源概念基本特征,构建基于多元组模型的自然资源本体组织结构,应用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本体描述语言,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对象时空语义进行形式化表达,将业务需求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对象及其之间隐含的关系梳理形成知识图谱,并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固有属性和专属特征进行归纳和调整,以精准认知各类自然资源。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和适用性的原则,重构现有自然资源的分层分类模型,着力解决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指标相矛盾等问题。
3.1.3 技术融合实现问题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如何在统一的认知框架下,将历史调查数据有效整合、补充完善,形成完整统一的基础底版;广东自然资源具有类型丰富、地域特征明显、自然资源类型变化快、专项调查监测方法显著差异等特征,如何通过整合、分析、重构现有技术方法,集成、融合、创新技术成果,构建融合自然资源管理业务和“空-天-地-海-网”综合监测模式;如何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出发,构建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与优化调控目标引领下的评价指标,以分析自然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延续性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关系,挖掘潜在的信息资源,构建知识服务框架,实现目标化的分析评价和知识化的应用服务。为此,需要按照集成创新、优化重构的原则,梳理分析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之间的技术共同点与差异性,对共性技术方法统一进行优化,对差异性技术预留接口,逐步实现各项调查监测任务之间的技术融合与统一兼容,构建跨专业、协同共享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推进调查监测技术体系与新型基础测绘、国土空间规划等技术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陈军 等,2022a)。
3.2 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针对广东省多云多雨气候导致的光学影像数据缺失、地形地貌复杂导致的监测图斑破碎、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地表变化快、监测对象多而杂导致的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在调查对象上,亟需梳理当前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研发基于业务知识图谱的自然资源监测信息自动推送技术,提出管理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模式;在监测技术上,亟需构建“天-空-地-网”立体化动态感知网络,形成自然资源全天候、全天时、全尺度数据协同获取能力,研发多光谱、SAR、高光谱等多源传感器协同解译技术,实现业务驱动下自然资源全要素变化检测精度提升。因此,遵循“急需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以“对象业务化-实施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评价目标化-服务知识化”为主线的实现路径,重点突破调查对象业务化和技术智能化瓶颈,有序推进广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3.2.1 调查对象业务化 在调查监测对象方面,突出“业务”引领,强化调查监测与业务精准对接、双向反馈。在国家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分层分类框架下,以自然资源全要素为基底,梳理业务框架、业务板块、业务域和业务活动。基于本体论思想,总结自然资源概念基本特征,进行标准化描述,凝练形成调查监测对象集。识别数据对象、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梳理业务需求与调查监测对象及其之间隐含的关系,形成业务关联规则,构建业务关联图谱,建立符合广东省实际需求的业务关联机制和关联模型。建立基于业务关联规则的自然资源监测变化图斑自动推送技术,实现“1”次监测、服务支撑“N”项自然资源管理业务,实现从“按需被动”监测到“动态主动”监测精准推送变化图斑的转型升级,为自然资源精准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撑。基于“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统一应用”的原则,构建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标准规范框架,展开多源异构数据高效融合和自然资源补充调查,建立全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一张底图”和国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一套底数”,形成地上地下、陆域海域的数据管理、集成展示和应用服务能力,全方位、立体化地支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自然资源应用服务体系。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基底,整合土地、森林、湿地、水、海洋资源等历史调查数据,组织开展林业数据和“三调”数据融合工作。编制《广东省林草湿数据与三调数据对接融合操作细则》,完成全省国土“三调”数据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融合数据预处理、数据叠加和图形处理、林地属性赋值、不一致图斑筛选、不一致图斑内业认定等工作,完成林草湿数据与“三调”数据融合,统筹开展林草湿专项调查工作。
3.2.2 组织实施信息化 在组织实施方面,突出“信息化”支撑,构建省级统筹、市县级分工参与的“总-分-总”组织模式,明确各级职责与分工,充分发挥各级职能部门业务优势和资源优势、调动市县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广东省智慧自然资源总体框架下,综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3S+等高新技术,建设自然资源综合感知服务系统,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前端数据采集与核查验证的统一入口,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在线组织实施模式,实现自然资源“感知—监测—指挥—核查—处置—感知”的全域、全要素、全链条调查监测闭环,实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全过程管理,周而往复,科学有序地组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
3.2.3 监测技术智能化 在监测技术方面,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消除技术痛点、解决工作堵点,不断优化技术流程和加强技术攻关,以“协同感知、智能处理、集成管理、智慧服务”为主线,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综合集成、点面结合、动态协同”的智能感知能力,形成自然资源“天上看、空中探、地上查、网上管”数据协同获取能力,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监测多端数据动态感知能力;构建自然资源综合解译样本库、特征库、语义库,形成“以算法为基础、知识为引导、服务计算为支撑”的数据智能处理能力;研发多光谱、SAR、高光谱等多源传感器协同解译技术,形成典型要素、典型地物的智能解译能力,突破多尺度多时序跨季节复杂语义遥感解译关键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快速处理、信息智能提取、时空数据高性能计算,提升调查监测信息处理的效率,为应用服务提供分类、场景及知识等信息;构建自然资源三维时空数据库,形成全覆盖的三维自然资源数据底版,实现自然资源时间、空间、语义等精细建模和集成管理;构建以“时空统计-综合分析-系统评价-知识服务”为主线的智慧服务框架,实现由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实时、单一向综合、人工向智慧的应用服务。
3.2.4 分析评价目标化 在分析评价方面,突出“目标”导向,围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以服务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和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为根本,分类、分项建立统计指标,开展自然资源统计,形成基本的自然资源现状和变化成果;分区、分类、分专题建立分析指标,从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功能等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研判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整体情况;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指标,评价各类自然资源基本状况与保护开发利用程度,评价“一核一带一区”空间格局、开发园区与村镇工业集聚区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经济社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助力自然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3.2.5 应用服务知识化 在应用服务方面,突出“知识”服务,集成倾向性分析、热点发现、聚类搜索、信息分类等技术,探索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知识本体模型;尝试开展知识表达、知识智能搜索、知识推理及预测等能力搭建;最终依据自然资源业务管理需求,场景化不同知识,形成“看得懂、查得着、用得上”的知识产品,实现将知识服务于资源优化配置决策、国土空间管控推演等管理工作,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对政府的服务能力。以耕地保护应用服务为例,通过梳理当前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构建耕地资源管理业务知识图谱,判断监测变化信息是否为已批建设用地或已供用地、是否涉及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耕地非农化)、是否涉及耕地转为林园草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情况(耕地非粮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业务知识图谱的耕地监测变化信息自动推送技术,自动化完成调查任务分发,实现调查、耕保、执法等专项任务“一调多用”,全盘掌握自然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全链条“闭环”管理。
在调查监测工作完成后,依托自然资源综合感知服务系统,推动调查监测成果共享应用。在部门间共享应用方面,推进共享应用机制建设,通过接口服务、数据交换、主动推送等方式,积极支撑各部门的日常应用需求。在社会化服务方面,鼓励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调查监测成果,开发研制形式多样的数据产品,满足社会公众的广泛需求。
4 结语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在系统梳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系统重构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在国家总体工作思路框架下,顶层设计4项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整体统一的基础底板、构建快速联动的监测模式、搭建灵活高效的应用服务、夯实集约精细的支撑环境,提出以“对象业务化-实施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评价目标化-服务知识化”为主线的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现路径。在各个区域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理、政策、数据、技术、组织和财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实现预期的监测目标。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是自然资源实现“两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提出了省级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在今后实施期间,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保障、保障经费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注重质量管理,以有序推进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为地方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来自自然资源视角的有力支撑,也可为其他地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