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种植强度与人口城镇化:基于海南岛市县级面板的空间计量分析
2023-12-23刘锐金何长辉陈帮乾
刘锐金,刘 东,何长辉,伍 薇,陈帮乾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口 571101)
一个地区内城镇和农村的人口结构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厉以宁,2012),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李克强,2012)。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化地不化人”的不合理倾向(文贯中 等,2012),相比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如户口、市民化成本、产业结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吕添贵 等,2016;吴一凡 等,201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区发展更应重视以人为本。《“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发改规划〔2022〕960 号)明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计划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因此,推动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农民工留守家属随迁进城落户。
资源丰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经济学所涉及的重要研究命题之一,资源丰富并不总是促进经济发展,还可能是阻碍作用,即经济学研究中的“资源诅咒”,在某些特殊情境下,资源相对丰裕但经济发展反而相对缓慢(Ross,1999)。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挪威、加拿大等国很好地实现资源促进发展,从石油等资源获得额外收入用于长期性投资,实现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但非洲等地区部分资源丰富国家却长期陷入资源“诅咒”(Rosa et al., 2012),政府腐败、产业结构失衡,陷入长期停滞。从中国省市区层面看,经济发达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相较于西部省份,这些地区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并不丰裕。具体到海南岛,热带气候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城镇化任务艰巨,不仅受到制度层面的隐性影响,还有产业规模及其结构的作用,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徐翠枚,2014)。天然橡胶是重要工业原料,橡胶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也是海南岛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业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和技术体系,同时还是海南岛230万乡村人口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2020年末,海南岛橡胶种植面积为51.92万hm2,占海南岛陆地面积的比例14.8% (海南省统计局 等,2021),是中国天然橡胶的两大产区之一。按照《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 号)要求,中国划定120 万hm2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国务院,2017),其中海南56 万hm2,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西部山区。海南正在全岛推进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管护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明晰天然橡胶种植生产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对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橡胶树经历定植及8 a左右的非生产期抚管后,进入长达30 a的割胶生产期,属于较为典型的长期性生物资产,且产品无滞销情况。割胶是日常性生产活动,类似于工业生产,一定规模的橡胶园意味着一个就业岗位,橡胶种植对人口城镇化的可能作用渠道主要有:1)土地利用。橡胶种植可能挤占其他农业生产用地,加之橡胶园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抑制了其他需要大量土地的产业发展,通过本地区财政收入等方式影响城镇化。2)劳动力。橡胶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橡胶面积占比越大,意味着农村吸附越多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较少,农民收入可能更依赖农业经营。3)溢出效应。橡胶种植强度变化可能影响周边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能随天然橡胶价格变动等因素,在橡胶种植面积占比高和低的地区流动。为了探寻橡胶种植是否对地区城乡就业与人口结构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拟运用海南岛市县级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阐释橡胶种植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机制,找出空间差异。以期在稳定橡胶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推动天然橡胶产业科学合理布局,提出促进非农就业、加快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措施,使橡胶产业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等指标的耦合协调关系
中国经历了“工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3 个阶段(周飞舟 等,2018),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和投资效应大于土地城镇化(朱纪广 等,2020)。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人口城镇化率并不科学,进城务工人口虽然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城市,但由于户籍仍保留在农村,并不能很好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福利,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宁越敏 等,2019)。因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很难准确反映实际情况,需要更多关注质量指标,如城市生活空间要素、人文体现(薛德升 等,2016)。非农就业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环节,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曾令华 等,2007),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处于相对高的水平(杨忍 等,2015),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在长三角地区,“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四维协调耦合度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王锋 等,2018)。一方面,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城镇化(文乐 等,2017),另一方面,人口城镇化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宋丽敏,2017)。具体到海南岛,“人口-土地”城镇化发展处于协调状态的市县多位于沿海地带(杨新 等,2022)。
1.2 影响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在劳动收益、作业环境、保障体系和获得感方面,外来务工人口与本地劳动人口之间差距较大,且呈逐年扩大趋势(杨超 等,2022),其关键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化,但随着教育发展更加均衡(谢童伟 等,2021),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看,市场自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人口城镇化(郭树华 等,2021),对于显著影响人口跨省迁移的城乡社保体系,则有赖于政府的强有力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与人口迁移课题组,2021)。当前,亟待削弱对户籍的歧视甚至完全放开对户籍的限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促进区域人口流动(王永进 等,2022),改善城市劳动者福利(刘玮玮,2021)。
1.3 资源丰裕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
当地优势资源性产品处于市场繁荣期,所获得额外收益会给不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部分地区仍受制于“资源诅咒”,需要避免此类资源性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挤出效应,构建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机制(张智光,2022)。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时,农产品市场繁荣可大幅度提高家庭和国家收入,农业发展有助于降低疟疾发生率(Pan et al,2019),但往往难以形成市场以维持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例如,冬虫夏草的市场不断扩大,显著地提高了西藏采收地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并没有促进支撑长期增长的有效投资和人力资源积累(Wang et al., 2018)。中美洲和非洲地区,以咖啡和可可为主要出口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洪都拉斯等,其2011—2013年出口额中可可或咖啡占比超过30%,在咖啡和可可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期间,出口收入增量大,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他例子包括贝宁、多哥、巴基斯坦的棉花,马拉维、津巴布韦的烟草等。事实上,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案例较少,其取决于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策略,推进市场化、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是缓解资源诅咒的一个有效途径(邵帅 等,2011)。科特迪瓦将国内可可豆收购价格维持在低水平,种植户不但无法得到国际市场繁荣所带来的红利,还要承受价格低谷时的收入损失(Benjamin et al, 1993),可可豆的大部分收益被精英集团在国外挥霍。新疆作为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其资源开发过程中受“诅咒效应”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反而下降(许志明 等,2022)。相反,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推高了棉花价格,埃及棉花出口的额外收益被用于建设交通设施和港口,这些基础设施很好地促进了埃及20世纪初的工业化进程(Dodwell, 1931)。过往文献对森林资源“诅咒现象”的实证研究结论不一,其因研究对象、时间、样本、模型和指标选取的不同而变化,对森林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缺乏实证检验(谢煜 等,2019)。
橡胶树属高大乔木,是资源性资产,种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在较大程度上代表区域气候等资源的丰裕度。人口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果,适宜用橡胶种植探讨资源丰裕度对海南岛人口城镇化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尚未发现有成果探讨橡胶种植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故本研究借助多种计量方法识别上述二者的关系,同时将其空间关联因素纳入考量。
2 数据与研究区域概况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1989—2021年的《海南省统计年鉴》(海南省统计局 等,1989—2021),由于时期跨度大,部分指标统计口径有所调整。为比较不同年度用货币表示的指标,借鉴文献(陈诗一,2011)的做法,利用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对货币表示的指标进行平减,以1991—2001年平均值为基数,将货币表示的指标折算为可比价格。2015 年《海南省统计年鉴》公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取代之前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二者均可反映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且没有跳跃的情况,无需调整。农垦在海南岛占有重要地位,曾属于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单元,经过多轮改革,逐渐融入地方。2011 年开始,海南农垦橡胶种植面积不再单独统计,纳入各市县,为综合整体反映各地区橡胶种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将2011年之前逐年的农垦橡胶种植面积按农场场部所在位置,并入各市县。农场橡胶种植面积等数据来自海南农垦历年经济社会统计资料①海南农垦经济社与社会统计资料统计了各国有农场的发展情况,不对外发行,从原海南农垦总局获取1993—2010年的资料。。由于部分国有农场土地跨市县分布,按农场场部所在地并入市县,可能存在误差,但由于跨市县分布的面积较小,不会对结果造成实质性影响。
2.2 海南岛人口城镇化进展
图1为海南自建省办特区以来的逐年人口城镇化率(1988—2020 年),2004 年户籍人口中非农户口比例较上年增加了10.54 个百分点,造成突变的主要原因是海南农垦国有农场职工及家属统一办理“农转非”②其他地方也有存在这种情况,据《盘锦日报》(2006-01-25,第1版)报道,2005年盘锦市垦区近4万户、12万人实现“农转非”;据《青海日报》(2005-02-04,第1版)报道,2005年青海垦区3万人实现“农转非”,纳入城镇低保覆盖范围。,全省非农户口的人数较2005 年增加89.17 万人;2005—2015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1.21 个百分点,此后逐年增长,2020 年达44.58%,与全国水平相当。2010 年海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常住人口平均数基本一致,此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020年与全国常住人口相差3.61个百分点。
图1 海南省及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1988—2020年)Fig.1 Change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ios in Hainan and China during 1988-2020
2004年农垦国有农场职工及其家属的户口转变对多个市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保亭县、琼中县、白沙县的非农户人口占比分别提高了29.4、27.5、26.3 个百分点,屯昌县、万宁市、澄迈县分别提高了19.6、15.4、15.2 个百分点(图2)。农垦国有农场人口转入非农户口后,农垦橡胶种植面积、从事种植业的劳动人口越多,该地区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可能相对越高,这实际由政策调整造成,应予以处理。为了避免2003 与2004 年之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跳跃,又考虑到每年均有部分农业户籍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将2004年较上年减少的农业户籍人口69.08 万人中的95%,以各市县减少的农业人口为权重,调减2003年各个市县的农业户籍人口数,即2003年全省户籍人口从570.43万人调整为504.80 万人,减少65.63 万人。调整后,2004 年各市县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较于2003 年的变动幅度均在4%以内。
图2 海南农垦国有农场职工及其家属“农转非”对海南岛市县人口城镇化率的影响Fig.2 Impacts of worker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state-owned farms from rural "Hukou" to urban 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Hainan Island
2.3 海南岛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历程
1990年以来海南岛橡胶种植业经历了较为明显的3 个阶段(图3)。1)第一阶段(1992—2002年):中国天然橡胶市场管制逐渐放开,1995 年前后完成市场化改革后,迅速融入国际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天然橡胶价格大幅度下跌,1998年较1995年下跌了43.21%,2001年较1998年下跌11.29%;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仍在征收,且是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如海南省白沙县,其2002年农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达56%(陈琼列 等,2006);橡胶种植规模保持稳定,2002 年末种植面积36.91 万hm2,与1992 年持平。2)第二阶段(2003—2013年):2003 年海南省琼山市正式撤市设区,并入海口市;2002年农业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下降至2.6%(季程远,2021),涉及天然橡胶产业的税收逐渐减少或取消,减轻了农户负担。但同时依赖于农业税的主产区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也相应减少。该阶段天然橡胶价格整体处于上涨周期,2011年价格 是2003 年 的2.73 倍,2013 年 较2011 年 下 跌41.17%,但仍是2003 年的1.61 倍。持续上涨的价格刺激生产,海南岛橡胶种植面积从2003 年的37.98 万hm2增加到2013 年的54.02 万hm2,增长主要来自民营橡胶种植业。2003年海南农垦橡胶种植面积24.61 万hm2,2008 年增加至26.58 万hm2,此后保持相对稳定;2003年海南岛民营胶园种植面积13.37 万hm2,根据原农业部农垦局统计③来自原农业部农垦局提供的《全国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生产情况(2013年)》,未公开发行。2012年开始,《海南省统计年鉴》不再公布海南农垦橡胶种植面积。,2013 年增加至28.92万hm2,较2003年增长了116.31%。3)第三阶段(2014—2020 年):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位运行,2014 年价格较2011 年下跌56.42%,2018年较2014 年又下跌29.30%,2020 年仍未恢复到2014年的水平。此阶段劳动力价格上涨,橡胶种植业整体进入稳定调整期,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2020 年较2014 年减少了4.3%。由于3 个时间阶段具有显著分异特征,因此在实证分析部分拟采用分阶段回归策略。由散点图(图4)可知,2020年各市县橡胶种植占国土面积比例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总体呈负相关。
图3 天然橡胶价格变化与海南岛橡胶种植面积(1990—2020年)Fig.3 Prices of natural rubber and rubber-planted areas in Hainan (1990—2020)
图4 橡胶种植占海南国土面积比例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Fig.4 Shares of rubber-planted area and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ios (2020) in Hainan
3 变量选择与研究方法
3.1 变量选择
1)因变量。最直接反映人口城镇化的指标是城镇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比,但部分研究认为就业情况也可以反映人口城镇化程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2),变量设计具体如下:
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乡融合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陈锡文,2021),农民市民化成本高、迁入地政府负担重、产业人口落户难等问题,导致农民工市民化缓慢(刘锐 等,201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戚伟 等,2017)。大部分农民工未能实现市民化,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使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能说明城乡融合的质量,但也有文献采用城区常住人口占年末总人口比率表示人口城镇化(刘琼 等,2018;吴一凡 等,2018),其考虑的是城镇常住人口也能享受到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因此2个方面的指标都需考虑。2013年起,海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开始公布各市县的常住人口,这之前仅有户籍人口,为了保证数据一致性,先使用户籍非农业户口作为人口城镇化率的指标,再使用2014—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行稳健性检验。
②就业指标。人口流动与就业紧密相关,引入非农就业劳动力占比、职工人数占比2 个指标。1992—1995年非农就业劳动力占比通过农村劳动者人数、社会劳动者人数计算得到;1996年社会劳动者人数变更为从业人员数,2009年农村劳动者人数改为农村家庭从业人员数,2013年开始采用的是乡村从业人员数。此外,2005年之前,职工人数指年末全部职工数量,2005—2013年职工人数为在岗职工年末人数,2013年以后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计算占比的除数与非农就业劳动力占比相同。
2012年起,海南农垦从业人员数纳入所在市县统一计算,这使得大部分市县职工人数占从业人员数的比例有所提高,三亚市2012年市县职工人数占比较2011年增加5.2个百分点,澄迈县增加4.4个百分点、琼中县增加3.1 个百分点。由于城乡从业人员数量提高,而乡村从业人员数基本稳定,使得乡村从业人员占比降低,保亭县2013年乡村从业人员占比较2012年降低9.0个百分点,白沙县降低6.4个百分点、琼海市降低5.2 个百分点、三亚市整体降低3.8个百分点。
2)关键解释变量。橡胶种植强度包含多维度的含义,如从业人员占比、产值占比,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和指标直观性,借鉴已有研究(封志明 等,2013),选择橡胶种植年末种植面积占本地区国土面积比例作为橡胶种植强度的代理变量。
3)中介变量。自民营胶园快速发展以来,天然橡胶是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来源之一,其种植面积占比会对地方财政造成影响,特别是存在农业税的时期,种植面积占比的影响会更直接。农民收入与地方财政分别是家庭和政府2个主体进行决策的基础,拟运用中介模型,识别通过农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的中介效应(图5)。
图5 橡胶种植强度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机制Fig.5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rubber-planted intensity 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4)控制变量。已有研究认为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赵金华 等,2009)、产业结构等紧密相关,如人均GDP、二三产业产值水平(秦佳 等,2013)等。结合数据可获得性,选择人均GDP、农业和工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
3.2 研究方法
中介效应分析参考温忠麟等(2022)的研究,通过方程(1)(2)(3)进行检验。地区的溢出效应是指橡胶种植对周边地区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作用,采用方程(4) 的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 SDM)检验。
式中:α、β、γ、ρ、φ为估计参数;ε是误差项;x、y、z如图5所示,H为控制变量。
以面板数据模型基础,判断橡胶种植强度是否会对人口城镇化造成“诅咒”效应,将不同距离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都纳入考量。面板数据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法观测的异质性,有助于解决因遗漏变量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陈强,2014),其他导致内生性的原因有度量误差、联立性。人口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多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对橡胶种植的影响总体要大于经济社会,尤其在民营胶园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各市县农业劳动力相对充足,割胶生产的预期收入较高,风害、降雨等气候因素的作用更突出,反向因果虽有可能存在,但估计不足以导致内生性问题。依据文献(王淑佳等,2021)关于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将橡胶种植面积占比、职工人数占比、非农就业劳动力占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行标准化处理,仍用原符号表示,x为橡胶种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y代表人口城镇化的3项指标。假设指标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包含2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计算公式为:
4 实证分析
借助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定橡胶种植与人口城镇化之间关系属于正向还是负向,再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
4.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使用Stata软件识别面板数据模型,运用豪斯曼检验来确定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将3个阶段的虚拟变量加入方程(1),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非农劳动力占比、职工人数占比为因变量,虚拟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不为零。3 个阶段的海南岛各市县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平均分别为10.3%、13.3%、15.5%,以12%为断点对前2个阶段进行回归检验,使用Stata 指令rd 估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非农劳动力占比的断点效应分别在5%和10%水平下通过检验;以14%为断点对后2个阶段检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非农劳动力占比的断点效应分别在10%和1%水平下显著;职工人数占比均通过检验。综合看,阶段划分是必要且合理的。
表1显示,1992—2002年橡胶种植强度对农民收入的回归系数接近零,且统计上不显著,这一阶段大部分橡胶园属于国有农场,民营胶园占比小,天然橡胶价格没有形成上涨趋势(见图3),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非常有限;2003—2013年橡胶种植面积扩大可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整体上看,橡胶种植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提高了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约可增长0.8%;2014 年后,情况发生根本性改变,拥有更多胶园的地区,当地农民可支配收入反而更低,主产区种植户平均橡胶收入从2012年的2.1 万元,下降至2018 年的1.2 万元(刘锐金 等,2022)。橡胶种植强度较高的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更低,即使在有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的第一阶段和价格持续上涨的第二阶段也是如此,第三阶段的橡胶种植强度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更是显著负相关,且影响幅度明显增大。从回归系数看,第二阶段的系数绝对值最小,主要原因可能是持续上涨的天然橡胶价格给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现金收入。根据本研究设置的橡胶种植户固定观察点数据,2011年海南主产区割胶日收入约是当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较高的农民收入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
表1 海南橡胶种植强度、农民收入、财政收入与人口城镇化的回归结果Table 1 Regressions of rubber-planted intensity, farmer income, and fiscal revenue 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Hainan
橡胶种植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对人口城镇化3项指标的回归系数全部是负数,但回归系数随时间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对非私营单位职工占比的作用在不同阶段没有明显的变化;对非农就业人员占比的影响逐渐减弱,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增加10个百分点,第一阶段非农就业劳动力占比约减少10.3个百分点,由于青年人就业更加多元化,割胶劳动力偏老龄化,第三阶段下降至3.3 个百分点,且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相反,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回归系数绝对变大,统计上也更显著,尤其是在第三阶段。从整体上看,橡胶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白沙、琼中、屯昌、儋州等市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部分曾属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5%左右(如图4)。从内在激励上看,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深入,农村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渠道多元化,农民“农转非”的意愿减弱,不少农民外出工作但不转户口。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估计系数中,第三阶段的绝对值远大于第二阶段,负向影响加强,但其对本区域就业结构的作用却明显变弱。
农民可支配(纯)收入水平、地方人均财政收入对人口城镇化相关指标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第一阶段,橡胶种植对非私营单位职工占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回归系数统计上均不显著,农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对橡胶种植与非乡村从业人员占比关系的贡献也接近零。第二阶段,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对橡胶种植与就业结构的负向关系起“遮掩”效应,主要原因可能是处于上涨通道的天然橡胶价格,主产区吸引更多劳动力留在农村割胶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橡胶种植对非农就业的负相关系;该阶段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系数均显著,其作为中介的效应比较弱。第三阶段,橡胶种植对本地区城乡就业结构的作用不明显,从中介效应估计结果看,橡胶种植强度对职工人数占比的负向关系中,农民收入变量贡献了11.64%,财政收入变量贡献了12.48%;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负相关系中,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分别贡献了6.71%和17.04%。使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替代2014—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回归系数为-0.542 3,在1%水平下显著,绝对值相较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变小,再次表明橡胶种植对区域内就业多元化的影响减弱。
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故将橡胶种植面积占比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重新估计。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例,3 个阶段的豪斯曼检验结果表明,没有工具变量的估计方程的统计量是显著的;忽略时间维度,将面板数据转化为截面数据,DWH 检验结果均不显著,即无法拒绝变量外生性的原假设,可以排除内生性问题的影响。
4.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进一步检验
橡胶种植分布存在空间关联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检验。橡胶种植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限制特征,如自然灾害频发区域的农户和农场往往会减少橡胶种植,而人口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设计了相邻矩阵、地理距离矩阵以及经济矩阵分析橡胶种植空间分布特征。相邻矩阵的对角线元素为零,若两个市县行政区域边界上相邻设为1,否则为0,与琼中县相邻的市县达9个,即海南岛内一半市县均与其相邻。地理距离矩阵使用百度地图测距工具获得,采用直接距离数据表示,对角线为0,其他元素是距离的倒数。经济矩阵设置参照林光平等(2005)的做法,使用相邻矩阵与人均GDP 差距绝对值倒数矩阵的乘积得到,人均GDP 是可比价格下1992—2002、2003—2020 年的平均值,经济矩阵不是对称矩阵,其中1992—2002年的矩阵包含琼山市。运用莫兰指数I(Moran'sI)、吉尔里指数c(Geary'sc),对2000、2010和2020年的数据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从表2可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非乡村从业人员占比在不同矩阵及方法下,均统计不显著,其余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橡胶种植从海南岛中间由西往东的儋州、白沙、琼中、琼海等市县,向南、向北逐步减少。2000年及以前,橡胶种植以国有农场为主,分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后逐渐转为以民营胶园逐渐增加,相邻矩阵下的空间相关性有所增强。
表2 个别年份空间相关性的检验结果Table2 Tested results of spatial correlations in some years
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即方程(4),重新检验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对地区就业结构、人口城镇化率的影响,通过豪斯曼检验确定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从ρ的估计值及其P值可知,人口城镇化的指标在大部分情形下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表3)。
表3 橡胶种植强度对海南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Table3 Estimate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of rubber-planted intensity on urbanization in Hainan
橡胶种植强度对人口城镇化3个指标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的,全省天然橡胶产业集中在种植和初加工环节,对非农就业的贡献有限,与人口城镇化指标呈负向关系,与表1的估计一致,但橡胶种植强度对人口城镇化指标具有一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第三阶段的相邻矩阵、经济矩阵下,橡胶种植强度对户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间接效用和总效用估计值均为正,且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方程还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在第二阶段的相邻矩阵、地理距离矩阵下,橡胶种植强度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正向的间接效应、总效应,并在5%显著性水平通过检。第三阶段的3个距离矩阵下,橡胶种植强度对非农就业人员占比均有正向溢出效应,第二阶段的相邻矩阵下,间接效应同样是正向的。这表明若周边市县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增大,可能有利于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本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高。橡胶种植总体上从海南岛中部地区向四周延伸,人口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几乎都分布在沿海市县,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的海口市和三亚市,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0%(图4)的文昌市、万宁市、澄迈县、东方市、昌江县皆属于沿海地区,而上述地区周边市县的橡胶种植强度总体相对高。其中一个原因或为橡胶种植强度较大的地区,部分割胶劳动力放弃割胶,人口向周边流出后,成为相邻市县的城镇常住人口、城镇从业人员,进而提升流入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
4.3 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计量结果显示,橡胶种植占本地国土面积的比例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是逆向的,因此将橡胶种植强度按照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式(5)分别计算橡胶种植面积占比与非私营单位职工占比、非乡村从业人员占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耦合协调度,各市县3个指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没有明显差异,选择橡胶种植面积占比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行分析(图6)。海口市和三亚市的耦合协调度分别达到0.96和0.87,橡胶种植强度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南部地区五指山市、昌江县、东方市、保亭县的耦合协调度>0.6。相较于1992—2002年,2003—2020年平均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幅度从东往西递减;儋州市是海南岛最大的产区,耦合协调度几乎没有变化,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7.5 个百分点和13.5个百分点;而万宁市、琼海市在天然橡胶种植规模稳定的同时,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增加了16.4个百分点和12.5个百分点。总体而言,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幅度较大、橡胶种植占比相对稳定或有所降低的市县,2 个变量间的耦合协调度提升相对较快(见图6-a、b)。海南岛橡胶种植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可重点依托该产业延伸产业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进而提高人口城镇化率。
图6 海南岛各市县橡胶种植强度(a)及其与人口城镇化率的耦合协调度(b)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rubber-planted intensity(a)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it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ios(b) in the Hainan Island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构建中介效应、空间计量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海南橡胶种植强度对城乡就业与人口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橡胶种植业曾对农民增收起积极作用,2003—2013 年,较好地促进主产区农村经济繁荣,但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关系却始终是负向的,橡胶主产区财政收入偏低,即使有农业税存在,也是如此。
2)橡胶种植对非私营单位职工占比、非乡村从业人员占比、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为负向关联,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直接效应估计结果都证明了这点,既有各市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的原因,也有主产市县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影响。
3)农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作为中介变量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上涨期间,对人口城镇化率是正向贡献。
4)橡胶种植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橡胶种植强度大的市县对周边地区促进非农就业、提高人口城镇化率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橡胶面积占比与人口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在提高。
促进天然橡胶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通过促进地区非农就业带动人口城镇化,存在2个关键点。1)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低频割胶技术或更先进的割胶工具,大幅度提高每个割胶工人负责的株数,将更多劳动力从割胶生产中解放出来,同时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2)延长产业链,天然橡胶作为重要工业原料,后端产业链长,基于原料的优势发展下游产业,发展天然橡胶新材料和制品业,不仅能创造非农就业机会,还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更多劳动力在城镇安家立业,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以马来西亚为例,早期是一个天然橡胶原料出口国,种植端占绝对主体,但目前转型为天然橡胶原料、橡胶制品、橡胶木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附加值提升,非农就业岗位增加,这对海南岛天然橡胶产业转型具有明显借鉴意义。但需要推动差异化发展,不同市县发展定位不同,并不是都要致力于延伸产业链,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市县处于海南岛生态核心区内,制造业不是其发展重点,需从全岛同城化框架下协调推进发展橡胶新材料和制品制造业发展。本文解释了橡胶种植强度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多维度关系,发现橡胶种植面积占比对本区域推动人口城镇化具有抑制作用,对平衡上级政府稳定面积和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冲突提出见解,为完善天然橡胶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参考,如天然橡胶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本研究重点关注了人口城镇化,但实际上处于海南岛国家热带雨林公园区域内和周边的市县,发展优先目标重点在于生态保护,其经济社会发展和橡胶产业也应服务于此,本文未对差异化目标进行分析,未来将考虑区域定位差异,设定不同发展目标,深入探讨橡胶种植业与发展目标的协调性,有助于提出更适合特定地区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