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海洋文明溯源
——纪念广东香山建县八百七十周年

2023-12-23陈迎宪

岭南文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岩画香山澳门

陈迎宪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具有长达三万四千四百一十五公里的海岸线,长度位居世界第六。其中,陆地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含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共八省(自治区)、二直辖市、二特别行政区,长度约一万八千公里;[1]此外还有五千多座海岛,含台湾、海南二省及上述各省市区属大小海岛,散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上,海岛海岸线长约一万六千公里。中国也是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海洋活动历史。

一、广东:面向南海的中国“南大门”

广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不仅是海岸线最长的省份,陆地海岸线(4114.3公里)与海岛海岸线均位居全国首位。[2]也是中国海洋生产总值持续位居全国首位的重要省份。地理位置上,广东地处南海北岸,历来是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的各国轮船经南海前来中国的首选之地,俗称中国的“南大门”。

从中国历代官修史书《二十四史》中,所记载的早期远洋航线,不少始发于面向南海的广东。汉代武帝在元封元年(前110)派遣大军渡海,完成对海南岛的统治,将海南岛划为儋耳、珠崖两郡:“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3]并派遣黄门使者出使南海,带各种杂色丝绸和礼物,探索前往南海各国的航路。而黄门使者所乘坐的是东南亚各国商人的船只,一程又一程的转送而至:“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4]说明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通过南海建立了与东南亚各国的朝贡贸易体系,东南亚各国商人的商船已往来于两地之间。

东汉平帝(公元1—公元6)时期,也曾遣使黄支国、皮宗国、已程不国等。“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隋代开皇十四年(594),隋文帝在广州建立南海神庙,是东、南、西、北四座海神庙中规模最大并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者,并从此奠定了广州作为海外朝贡贸易主要港口的地位。隋炀帝继位后,遣屯田主事常骏出使赤土国。

唐代开始设置“市舶使”的官职,建立了对海外贸易的官方监管制度。唐代通往外国的通夷之路共有七条,其中海路两条:“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及“广州通海夷道”。而“广州通海夷道”中列举了与中国通航的有五十五个国家和地名,涵括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各国。此时,有大量波斯等国商人到广州贸易,一时间成就了广州的繁盛,使之成为东方最闻名的商港。唐代,广州兴建有让外商番人住宿的“番坊”同时也建有伊斯兰教的“怀圣寺”、领航的“光塔”等留存至今的建筑,见证了这一历史的辉煌。

北宋(960—1127)时期主要港口在广州,除朝贡贸易外,并规定开放部分商品让民间自由贸易,此时的广州仍是中国最主要的港口。南宋(1127—1279)时期,都城由汴梁(今河南开封)南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随着经济重心和都城的迁移,南方逐步取代了北方的地位,而对外交往也更加依赖南方的海路,致使南宋时期南海贸易和航路达到鼎盛时期。而在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大国。大量满载精美瓷器和丝绸的中国商船运往各地:浙江的浙船由临安前往高丽,由庆元(今宁波)前往日本;福建的福船和广东的广船分别从泉州、广州等港起航前往东南亚、南亚、中东各国。直至元代,泉州开始逐步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

元代继承宋代市舶体制,最多时曾设七个市舶司,但最后仅保留广州、刺桐(泉州)和庆元(宁波)三市舶司。

明永乐皇帝派遣郑和南下西洋,成为中国海洋文明进入最辉煌的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促成明初西洋来自东南亚、南亚、中东甚至东非各国来华朝贡,是中国海洋文明最为辉煌的年代。但此后明政府却实施海禁、关闭国门,使中国断绝了与外国的海洋交往,中华文明因此日渐衰退。清代君主则延续了明代的海禁政策,直至欧洲列强以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英数次海战和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中法战争、葡萄牙强占澳门等都从广东开始,广东海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林则徐虎门销烟,广东人民的抗英、抗法、抗葡斗争,成为广东海洋史上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诗。

二、香山:由海岛组成的海洋之县

历史上的香山,原是位于珠江口正中的一座最大的基岩岛,主峰为五桂山。香山地区在北宋时期隶属于东莞县,北宋元丰五年(1082)“运判徐九思请建为县”,但只在香山场(今珠海香洲区)设置一个香山寨,设寨官一员。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邑人陈天觉建言,改升为县,以便输纳。东莞县令姚孝资以其言得请于朝,遂割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濒海地归之,因镇名为香山县,属广州。”[5]由此可见,南宋时期之所以成立香山县,主要是方便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濒海岛屿的输纳需要而设。因此,香山县的立县之本主要源于海洋。而香山县对于广东省而言,主要是由海洋文化、疍家文化及其后伴随西江泥沙淤积而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而逐渐成长的农耕文化所构成。

历史的时间点由南宋来到明代中叶,由于西江水所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珠江口西侧逐渐形成陆地。此时广东省共有九个舶口:新宁的广海、望恫;新会的奇潭;香山的浪白、濠镜、十字门;东莞的虎头门、屯门、鸡栖。其中位于今珠海南水镇的浪白澳,在1530年(明嘉靖九年)前后形成广东优良港口,被称为“香山澳”;在1535年后,今澳门半岛的濠镜开澳,很快便因其地理优势取代了浪白澳,成为“香山澳”和明末时期广东最重要的澳口。到清初,十字门澳(今氹仔、路环、横琴)也作为濠镜澳的辅助港口,濠镜澳与十字门,被合称为“澳门”,成为中国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期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延续222年(1535—1757)。而在随后的92年(1757—1849),澳门作为广州的外港继续发挥海洋外贸港口功能。

香山县是广东历史上的一个县,建县至2022年正好是八百七十周年。香山县存在于1152年至1925年,历773年,时间跨度历南宋、元、明、清到民国初年。香山县当年管辖范围包括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今佛山市的部分地区。

1849年,租借澳门的葡人趁晚清政府积弱,宣布澳门为葡萄牙殖民地,摆脱清政府香山县澳门同知的管治。1925年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逝世。为纪念孙中山,民国政府将其故乡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中山县的部分、东莞县万顷沙、宝安县的万山群岛划为珠海县管辖。1979年珠海县改为珠海市,成为全国四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

三、香山史前海洋石刻

香山的历史远不止于南宋以后的建县经历,在澳门多项考古遗存中有一项重要发现:在偏远的路环岛九澳湾,朝南面海的山崖地表,发现一幅石刻岩画。舟楫图腾是澳门岩画的主要信息,岩画凿刻了数艘生动和极富动感的舟楫图腾,显示出在史前澳门及周边地区已有舟楫的存在,南粤先民们已能制造舟船,在海岛之间游弋穿梭。也说明早在四千至六千年前的青铜时期(或新石器末期至铁器初期),澳门和周边地区,已经有人类先民聚居,并善用舟楫。

根据香港考古学会学报第十一期(1984—1985)的考古简报和现场图片显示,在偏远的澳门路环岛九澳湾,朝南面海的山崖地表上,曾发现一幅石刻岩画。在考古报告中称:“1982年11月14日,曼奴艾·阿劳祖(Mcmuel de Arctujo)先生在位于路环岛九澳湾靠南的山谷中,发现了一幅方形‘棋盘’(chessboard)图案石刻,根据他对附近岩石的检视,这是人为凿刻的‘坑纹’(pits),并构成一幅内容复杂的石刻图案”。[6]考古报告还称:经香港考古队成员赵子能先生在1985年1月的现场考察证实:“该坑纹确实属于人工凿刻的痕迹,坑纹宽度约十厘米、深五厘米。大家注意力集中在丰富的石刻内容,似乎是由船只,可能是舟或船所组成,但是这些图案非常模糊,难以辨识”。为此,香港考古学会在1985年6月再度来澳,并邀请香港历史博物馆专家吕荣方对该岩画进行拓印,清晰展示了图案的细节。[7]考古队成员中,至少是赵先生和秦维廉(Wiliam Meacham)的观点称: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棋盘图案,并认为这是与石壁、东涌以及香港其他地方所发现的“棋盘”石刻内容不同,但该模式符合香港一些青铜时期、或许是铁器时期的岩石雕刻,具有相当的意义。

澳门岩画的主题相对清晰,画面上,两艘满载物品的舟船在海上行驶,可以看到船身呈倾斜的状态,极具动感,在画面的左方,有龙形的图腾,龙口张开,船上的人似乎正在贡献一些牺牲品和祭品。人们似乎可以从中看出凿刻岩画的目的,在于崇拜南海之神,祈祷海上航行平安,以战胜大自然的台风暴雨、波涛涌浪和人为的海盗剽劫等灾害。

无独有偶,在澳门附近,历史上同属香山县的珠海宝镜湾,也发现了同时期、内容相类似、雕刻方式和风格相近的石刻岩画,比澳门岩画规模更大、内容和信息也更为丰富:

1989年10月,珠海市考古工作者在西江鸡啼门出海口的南水岛宝镜湾发现一批史前岩画,宝镜湾岩画有四处七幅,散布在朝南面海的风猛鹰山的山腰和山麓二百米范围的石壁表面。最大一幅高三米,宽五米。岩画雕刻方式和澳门岩画相仿,采用阴刻手法,内容则更加丰富:从宝镜湾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礼器,有助于了解岩画内容。岩画记录的是一个盛大的祭祀场景,古越族的先民们通过傩舞、正面的人形和倒立的“人牲”等不同姿态,多艘两头尖形的海船和波涛揭示这一海洋民族的古老习俗,正为一次重要的航程而进行祭祀。在藏宝洞西壁岩画中,可以看到悬挂有船帆、满载物品的船只,船只的前面也有龙形图腾,与澳门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岩画还有各种夔龙蚺蛇、赘犬神兽等图腾,展现祭祀文化的内容。和澳门岩画一样,海洋和舟楫是岩画的中心主题,因此亦有力地佐证了澳门和珠海所在的香山地区,自新石器时期以后,已经是史前海洋民族在南海海上交通的要津。

由此引申出:中国海洋历史远比目前人们所认知的历史记载更加源远流长。这些不可多得、穿越数千年的史前遗存,是中华海洋文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最佳例证,也是研究史前海洋文明史的最好实物,值得好好珍惜。在新时期面向海洋、面向大湾区的未来之时,这也是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引用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参观宝镜湾岩画后所作的诗句作结。诗曰:

归路烟波接混茫,

飞虹天际闪孤光。

千年岩画谁疏凿?

又欲回车问夕阳。

猜你喜欢

岩画香山澳门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北京香山
游香山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澳门回归日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