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向与对策
2023-12-23宋德华
宋德华
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的实行,必将引致此区域经济和社会发生新的变化。其文化建设如何与之相适应并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必须及时跟进研究的重要课题。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是一个新的文化概念。它与岭南文化和其中的海洋文化元素有不少交叉重合的关系,而又有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尽管大湾区范围内的“九市二区”分别作为单个城市存在已久,但以大湾区的形式将其整合为一体,这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崭新大事。它绝不只是一个称谓的改变,而是一种更具有实质意义的转换。在大湾区的内涵中,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对全球化浪潮的自觉顺应、对世界先进样板的快步追赶和对自身转型突破的孜孜渴求。
对于文化建设,大湾区以新的腾飞模式、新的先行实验和新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大湾区文化建设为岭南文化和岭南海洋文化的更新升级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在总结以往得失的基础上,探讨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谋划应对的方策,对迎接这一挑战,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区域文化推进到更高的层次,具有紧迫性、及时性。具体而言,可以从四方面思考。
第一,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将进一步彰显,需对文化自信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更好地落实于文化创新。
文化主体性源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性。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更有信心和能力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必然结果,在文化上也对以我为主有更大的期待。以我为主,就是自觉以中华文化的复兴强盛为己任,牢固立足于自身的奋斗,始终掌握创造的主动权,尽力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以我为主并不排斥向他人学习借鉴、与他人交流合作,而是强调要坚决克服一味迷信他人、依附他人、照搬他人,乃至忘却和丧失自我的错误倾向,坚定不移地通过顽强持续的努力,依托大湾区这方热土,催生更多中国首创、中国创新、能传播于世界的文化成果,让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智慧、中国的精神更多地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
要做到这一点,具有文化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前提。从古至今,中国先贤们从来就没有失去过文化自信,这是中华文化赖以数千年延绵不断、持续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中国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取得极为显著的成绩,再次证明中华文化确有其独特的优长优势,值得国人为之自豪自珍。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古代的文化自信掺杂着唯我独尊和夷夏之防的不良因素,近现代的文化自信受到过闭关排外和奴化思想的双重伤害,。这些负面的东西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清除、被纠正,但直到今天,从不时出现的文化自大与文化自卑两种极端的言论或心理中,仍不难发现以往误知误断误信的影子。要保持文化自信心的健全,务必留意与负面者划清界限,通过用心的钻研、细致的鉴别、精到的转换、有力的弘扬,使各个历史时期的优良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异彩,获得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在文化创新上狠下功夫。随着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的重要性已显示得愈加清晰。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治理模式等需要创新,文化领域同样需要创新。对于大湾区文化建设而言,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主体性就不能落到实处,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看似以我为主,实则还是他人天下。文化创新说起来不难,但要真见成效实属不易。为了真正做到创新,必须要有真创之心,苦创之劲,为创新成功而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同时,创新的成果必须真实可信,确有原创性和先进性,经得起严格的审查和时间的考验。为此,就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假创新,坚决抵制形式主义、投机取巧、空洞无物、哗众取宠、胡吹乱捧、抄袭剽窃等恶习对创新的侵袭,从上到下把好创新的关口,理顺创新的链条,使创新精神真正开出美丽灿烂的花朵。
第二,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将进一步增强,需加大接纳外来文化的力度,拓展中外文化融合互鉴的深度。
主体性是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要领,开放性是这一建设的必备条件。回顾历史,对外开放是中国四十多年取得辉煌成就的两大法宝之一。大湾区“九市二区”走过的历程也清楚地表明,只有敢于和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快步迈入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在岭南文化和岭南海洋文化中,很早就育成并与时俱进地强化着开放的基因。以此作为水到渠成的背景,大湾区设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做更大更新的开放尝试,通过与香港和澳门更紧密地连接,将开放的战线整体前移,同时通过大湾区内部各种资源更协调的互动互补,使开放的格局更大,开放的成果更丰硕。这种新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大湾区在文化建设上率先打开新窗口,走出新路径,开辟新天地,势必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为应对这一格局,首先,有必要将文化接纳之门开得更大。与世界相比,中国固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优势,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通过全党全民的加倍努力,这种底蕴更加深厚,优势更加明显。但也应看到,中国文化在很多领域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更多接纳外来先进文化,融合互鉴,就是尽快缩小这一差距的有效办法。长远看,即使中国全面到达世界先进文化的前沿,这种接纳仍然必不可少。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类文化的进步总是此呼彼应,各国文化的发展总在你追我赶,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道路永无止境。文化接纳的过程,就是开阔眼界的过程,寻找差距的过程,攀登高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接纳什么和如何接纳,应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出周全的计划,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有洞若观火的自知,从善如流的气量,海纳百川的心胸。岭南文化和岭南海洋文化早已呈现出这些优点长处,大湾区文化建设有充分的理由将此做得更好。
其次,有必要将文化的接纳与融和紧密结合起来。接纳只是开放的起点,接纳之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一是消化。正如不能食古不化一样,也不能食洋不化。对接纳的东西应真正了解其长处所在,精髓所在,密钥所在,而不是只会搬弄一些名词概念,照本宣科,浮光掠影,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吓人唬己。二是转换。接纳外来文化的目的是为我所用,真要用得上,用得好,就不能不根据自身的实情,在解读和运用上做必要的调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本土化变通。当然,转换时一定要注重保留其本真,而不应任意阉割,变得徒有其名。三是更新。以消化和转换为基础,或沿着业已指示的方向而继续前行,或受其启发而另辟蹊径,或突破其局限而发展完善,总之就是将每一次外来文化的接纳,最后都变成自己新腾飞的平台。
第三,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将进一步展现,需营造更加宽松的文化环境,提倡更加包容的文化精神。
随着主体性的彰显和开放性的增强,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必将全面展现。多元性既是文化良性生长的必然结果,又是文化保持活性的内在原因。文化要繁荣昌盛,就应当多元,必须多元,这是中外文化演变反复昭示的常理。事实上,不论以往曾出现过多少种文化独尊主义、一统主义、专制主义,一时能造成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局面,却终究不能维持长久,难以阻挡多元文化的潜滋暗长和文化多元时代或时期的到来。纵览当今文化界,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和新时代的催化,无论全国还是岭南,文化的多元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观念的多元,流派的多元,风格的多元,层次的多元,个性的多元,品味的多元等,已呈异彩缤纷的景象。大湾区的成立得强强联合之势,先锋前沿之利,其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必将跃入新的阶段,树立新的标杆。
多元性的展现,离不开宽松文化环境的孕育与呵护。根本的一条,还是在于要坚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鼓励、激励、爱护、保护文化人勇于创新开拓的积极性。尤其应大力提倡、高度尊重文化探索中的创造精神和探索思想,在注重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流文化的同时,对其他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创新,也应给予必要的支持。文化管理、文化政策、文化奖励等应朝着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真正使文化人能够放开手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显身手。
文化宽松重于外在条件,文化包容则重于内在品质。和而不同,虚怀若谷,兼听则明,历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精义。经过走向世界、接轨国际、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包容的内涵无疑更为丰富,意义更为重大,与文化多元性的关联更为密切。要包容就要实事求是,既冷静客观地评判他人,也要冷静客观地评判自己,而不是刻意抬高自己,贬损他人;要心平气和,遇到分歧时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时以理服人,而不是强词夺理,甚至以势压人;要求同存异,听得进不同意见,容得下不同观点,而不是党同伐异,唯我高明,强求一律。
第四,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和谐性将进一步推进,需自觉坚持价值观统领市场化的导向,不断促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和谐性,是指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外各种关系的协调一致。就外部而言,文化建设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总是离不开与经济、政治、思想、教育等各领域建设的互动;就内部而言,文化建设的层次、板块、路径很多,在主流与非主流、前沿与非前沿、流行与非流行、大众与小众、高雅与通俗、理论与应用等之间,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总体上,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这些关系的协调一致性就会处理得越好,文化建设从各领域建设所受之益就会越多,内部各种关系的良性互动就会越顺。大湾区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锋之地,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建设的和谐性上,也势必做出具有示范性的榜样。
要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种关系,在宏观导向上,应坚持以价值观统领市场化而不是相反。价值观是文化体系的核心,在文化建设中理所当然地应居于统领地位。任何时候,社会核心价值观意识、大是大非意识、理想道德意识、守底线意识、讲良知意识都必不可少,不能为迎合市场化而使价值观边缘化、模糊化、肤浅化、庸俗化,尤其要坚决反对利用市场化的机制,打着价值观的幌子,粗制滥造,将文化建设变成单纯的逐名逐利行为。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化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讲求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将价值观的弘扬与市场化的优长结合起来,共同走向文化建设的繁荣兴旺。
努力促进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对于推进文化建设的和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两者虽所处的层次不同,发生影响的范围不同,作用社会的方式不同,却同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缺一不可。两种文化各有其优势和特长,又各有其局限和弱点,由于各种原因,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种种不平衡和隔膜。要实现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使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形成一股携手并肩、同步前行的合力,只有走两者融合的必由之路。为此,一要加强学术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二要解决两种文化各自存在的问题,三要有意识地增进两者的互补。通过这些努力,力求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既气象独特又颇具推广价值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