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医学生“德技并修”的医德培养路径探究*
2023-12-23刘予东任春晓孙晓盈
刘予东,任春晓,孙晓盈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三全育人”的教育战略目标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不仅关系着医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重要教育机构,在培养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把医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医学认知教育、临床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医学生“德技并修”的医德培养路径,为高职医学类专业医学生医德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 医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贯彻“三全育人”的时代要求
医学院校必须贯彻并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医德是中国传统医学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儒家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并发扬出来的,受到了儒家“仁爱”观念的影响,仁爱观念在医学领域体现为“医乃仁术”。作为医生,除了“仁术”以外,还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要求。通过中国传统及现代医学的医德教育,可以培育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仁术观念、一视同仁的公平观念、为患者服务的仁爱观念。
1.2 秉承“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念
医学将人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强调医务工作者应救死扶伤、厚德济生、悬壶济世,并秉承“大医精诚”之精神,做到“德术双馨”。医德是指医疗行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特定社会形成的医疗从业人员在其专业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医德教育是指医学院校对在校医学生进行医德义务教育的过程,医德教育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连续性系统教学,目的在于培养高职医学生在校期间具备高尚的医德,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成为优秀医疗工作者打下扎实的基础。医德教育基本内容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美德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反映,而且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医学生从入学起开展中国传统医德教育非常重要。
1.3 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关于“身体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医疗队伍,一旦医德缺失,可能会加剧医患矛盾,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1]。医患冲突的原因十分复杂,而部分医务人员的医德素质不高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有调查数据显示,73%的医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对医德教育影响程度较大[2],医疗行业领域内的某些不正之风,引起了患者的不满,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中的良好声誉也遭到了破坏。克服医德医风滑坡问题,减少医患冲突,不但要从医护入手,而且还要注重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
2 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德教育是高职学校对医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医学生的立志之本、初心之源。但是,目前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医学生“知德”与“行德”不统一
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要求“知德”与“行德”并重,知行合一树立高尚医德是成为好学生、好医生的重要路径。部分高职院校医德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部分医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只考虑如何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以及通过考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参与度低,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认识不足,对自身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不够了解,难以做到“知德”与“行德”相统一。高职院校医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课本知识外,还要到企业、医院进行实习,这就对学生有更高的职业素质要求,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课内知识外还要学会临床实践中的医患沟通,而有的学生对医德方面的教育持冷漠态度。
2.2 医德教学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
各个高职医学院校都有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精神传统,但是在关于医德学科设置中有关医德教学的内容却较少,关于医学人文类学科的设置也比较少,更缺乏独立的医德教学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相关思政课程,部分还开设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有关医德教学的人文选修课。部分医学高职院校有关医德的课堂教学多数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少医德教育的临床实践,学生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医德教学方式单一,与学生创新性认知思维不相符,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3 医德教育与临床和社会真实需求脱轨
不少院校逐步探索性地开展医德教育,学生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缺少医学社会实践经验,使得部分院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道德行为不能同频共振。因为缺乏经验或者临床实践医德培训不完善,部分医学生医德意志不坚强,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一旦遇到负面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违背医德的思想行为,使医德教育与临床和社会真实需求脱轨。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医学生“德技并修”的医德培养路径
3.1 “医德三融入,知行三递进”,提高医德人才培养实践育人能力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人本主义理论[3],遵循思想政治时代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健全“德技并修、三全育人”理念下医学生医德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将医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培养过程中从不同阶段、多个方面、各个环节中都贯穿医德教育内容,形成“学习+实践+规范”的医德三融入培养模式,以“救死扶伤、厚德济生、悬壶济世”作为价值导向,培育学生必备的良好医学品格。
针对高职院校的医学专业办学特点,学校可引进医学领域行业专家学者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训,采取校院轮训方法,进行角色融入,实境育人,在校院文化共融的基础上,实施“知行合一、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年校内教学,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将医德融入课程教育,强调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二学年进行医德行为塑造,开展岗位教学、床边教学,校企合作成立“教改班”“英才班”,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临床实践中锤炼医德;第三学年跟岗、顶岗实习,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锻造学生以医学岗位标准为准绳的大医精神和职业素养。
3.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推医德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且都是通过教育学生、服务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等得到提高[4]。为确保医德教育课堂设计符合现实需要,医学院校要不断强化医德教育课堂设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多专业交叉整合渗透的课堂。首先,对医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进行课程体系重构,根据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医学生实际需求调查,开设前沿性医学相关职业道德培养课程,满足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要求。其次,专业授课教师要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讲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医德教育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可以采用课堂案例讨论、医德视频播放、角色扮演、临床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认知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促进医德情感培养目标的达成。
3.3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加强医学生医德认知教育
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5]。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差别较大,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准也参差不平,而道德行为习惯常被作为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道德品质是否高尚的重要标准,所以必须坚持以高校为首、家庭为辅、全社会关注的“三位一体”,共同加强医学生医德认知教育培养。首先,高校要发挥学生医德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完善医德教育的管理机制,在入学教育期间针对医学专业特点进行特有的医德教育。如通过讲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医学生医德认知的教育;其次重视家长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培养和协同合作育人,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通过开展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规划等活动提高家长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最后,开展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医德育人体系,在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医德意识和医德精神,发挥社会、企业、医院在学校医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学校在医德认知教育过程中衔接家长与社会,保证育人效果的实现。
3.4 创新医德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临床实践医德素养教育
医学生医德教育要与医术培养齐头并进,我们要创新多维度医德教学方式,抓住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开辟临床医德培养的新阵地,加强临床实践医德素养教育。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医疗实践工作,直接面对的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患者,而学生走向医疗机构的医德素养映射出学校对学生培养的质量。学校教育期间的实习给学生提供了良好临床实践锻炼机会,是将理论化的医德教育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这就对临床实习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临床带教老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及医德形象,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医德素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接触患者,将课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性认知体验,使“无形”的医德意识逐渐转化为“有形”医德行为,形成良好医德情操。
3.5 搭建医德实践平台,提高“德技并修”的医德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要着力于培育医学生作为一个“医德行动者”,应加强医德实践与医德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搭建“产教融合”的医德临床实践平台,强化在实践阶段的医德教育,高职医学院校可以与实习医院、医养结合型养老院、社区医院等深化合作力度,共建医学生校外医德教育实习基地,共同组织医学生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健康宣教、社区义诊服务等实践活动,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通过教学实践观摩带教老师对患者的诊疗过程,切实体会医生对患者的仁心与耐心,从而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同时鼓励学生向临床一线医德高尚的医护榜样学习,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搭建“校企合作”的医德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医疗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举办社区健康宣教、社区义诊、“三下乡”公益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医学实践技能,引导学生成为医德行动者,让医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主动帮助老、弱、病、残患者。比如利用劳动教育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养老院,为老年人进行测血压、推拿按摩、艾灸、健康咨询等服务,为前来体检的老年人派发保健宣教资料,并给出膳食等方面的建议。
3.6 建设医德文化教育数据管理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医德育人成效
教育部明确提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6]结合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特色及其国家医学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最新情况,以“新医科”为时代背景,积极建立医德医风教育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平台将分类动态采集医院导师、学校老师、学生社团开展过程性育人的数据,收集学生参与医德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数据,对大数据进行比类分析,加强数据薄弱环节的育人过程。建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专题网站,开通医德医风建设线上线下论坛,鼓励学生进入网站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医德交流,打造良好的医德氛围,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强大的医德教育影响功能。
4 结语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医学生“德技并修”的医德培养要做到“知德”与 “行德”齐头并进,医学教师用规范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来指导学生的医德行为,实现医德认知与医德行为的统一。但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医德教育必须贯穿学生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协同育人。医学生医德培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为培养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而努力,为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和谐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