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刺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1〕

2023-12-22李生伟丁俊洋

临床医药实践 2023年12期
关键词:步行痉挛脉冲

李生伟,丁俊洋,鲍 婷

(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脑卒中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2]。足下垂是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患者足尖向下,延长了患侧下肢的长度,行走时重心无法前移,呈现画圈或跨越步态,引发步行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3-5]。康复治疗是当前国内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主要手段,但整体疗效并不理想[6]。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应用到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中。本研究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在观察临床疗效的同时,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向,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04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24 例;年龄(63.79±6.22) 岁;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31 例,出血性卒中21 例;病程(1.23±0.29) 年;病变位置:左侧29例,右侧23例。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63.05±6.03) 岁;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30 例,出血性卒中22 例;病程(1.19±0.27) 年;病变位置:左侧28 例,右侧24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病情处于稳定期,意识状态无异常,对动作性指令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患侧下肢痉挛状态控制在改良阿什沃思(Ashworth)2级或以下;患侧下肢布伦斯特伦(Brunnstrom)分期为Ⅱ级或以上;应用低频电刺激能诱发出明显的足背伸动作,年龄18~75 岁。

排除标准:病情处于急性期患者;伴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者;非脑卒中所致的足下垂;踝背伸肌力0 级;伴有关节挛缩、畸形等影响行走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病变等所致的康复训练不能正常进行者;皮肤极度敏感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控制不达标者。本研究方案、目的、预期结果等情况送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获得批准后开展。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行常规药物联合康复治疗

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营养脑神经、维持电解质平衡、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康复治疗:第一,偏瘫肢体运动训练,包括实施对抗痉挛体位,针对性踝关节主动背伸和外翻、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第二,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

第一,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低频脉冲电刺激的作用、使用目的和方法,并说明对患者无不良影响,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通过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到患侧腿部神经肌肉的敏感刺激点。协助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医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将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仪(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规格型号KD—2A)的电极片放置在敏感刺激点。开启电源后调整治疗参数:脉冲宽度设置为200~500 μsec,电流10 mA,频率40~80 Hz。持续治疗3~15 s,静息时间为6~75 s,每次15~20 min,每日1 次,每周治疗5 d,休息2 d,治疗总时间为6 周。第二,针刺治疗:设备由我院中医科提供。以辨证施治为主,常用穴位包括气冲、冲阳、足三里、水沟、内关、三阴交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控制在1~1.5 寸,以局部呈现酸胀感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每周治疗5 d,休息2 d,治疗总时间为6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第一,治疗效果:参照王玉良等[7]报道的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治疗后主动踝背屈角度提高>4°;有效:患者治疗后主动踝背屈角度提高2°~4°;无效:患者治疗后主动踝背屈角度提高<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第二,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8]对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0 分表示不能完成某一动作,1 分表示某一动作能部分完成,2 分表示能充分完成,总分34 分,得分越高代表下肢功能越好。

第三,步行能力:对患者10 m步行能力(10 mWT)进行测试[9]。选择安静、笔直的走廊进行,在地面划定15 m的距离,并在3 m,13 m处做好标记,记录从第3米至13米所用的时间,共测量3 次取平均值,速度越快代表步行能力越好。

第四,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10]评定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FMA评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评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所致的脑部组织损伤,约有70%~8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给患者的临床恢复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1-14]。患者发病后因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控制而发生力量失衡、无力或痉挛。病变早期,受损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群肌力和肌张力下降,此时患者通常表现为软瘫。随着病情好转,患者运动功能也逐渐恢复,受损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群肌力和肌张力逐渐增高,此时患者上肢通常表现为屈肌痉挛,下肢则表现为伸肌痉挛,小腿后部的三头肌呈现痉挛性瘫痪,即表现为足下垂。痉挛持续时间延长,小腿后部肌群和肌张力进一步增高,超过前侧拮抗肌的牵拉力,加上治疗过程中的被动体位和因治疗需要所采取的制动措施而导致的相应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的主动和被动改变,患者表现为持续性足下垂。小腿三头肌长时间处于痉挛状态,又未得到有效的牵伸,易致跟腱挛缩,形成不可逆性足下垂。

脑卒中后足下垂最大的危害在于髋上提和画圈步态等异常步态的形成,不仅影响患者的步行速度,还造成平衡功能的失调,增加运动过程中跌倒的风险,严重时还会导致关节损伤[15-16],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及经济压力。目前,临床针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仍以康复治疗为主。因患者下肢处于痉挛性背伸状态,故协调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张力,抑制踝关节痉挛也成为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常用的手段包括佩戴踝足矫形器、主被动康复训练等,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康复训练时间较长,患者自身能动性较差,照护者能力参差不齐等,故整体疗效存在较大的差异。

针刺是脑卒中以及足下垂患者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缺血和损伤部位的糖代谢,刺激受损细胞重生,从而恢复相应的神经和组织功能[17]。本研究所选取的穴位中,气冲有助于腿部血液循环的恢复;冲阳通络,主足痿无力;足三里可润宗筋;水沟解痉通脉,行气通经;内关理气止痛,调畅气机;三阴交活血化瘀。针刺上述穴位可达到调和气血、通络解痉、行气舒筋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18],针刺对脑细胞具有良好的重塑作用,可有效改善大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以及促进中枢神经细胞的增殖,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得以重组。

低频脉冲电刺激是脑卒中患者中使用极为广泛的康复治疗技术,通过低频的电流刺激,可较好地模仿神经冲动,使失去张力的肌肉组织出现被动收缩和舒张,从而保持肌肉组织的正常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还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蠕动,常被应用到吞咽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中,具有操作简单、无痛无创、安全性高等多重优点[19-20]。临床应用时多根据主治医生经验决定电极片的放置位置,但关于该技术治疗足下垂的报道较少,能够借鉴的资料并不多。本研究特采用神经肌肉定位仪进行辅助,以使电极片放置位置更加精准。

分析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FMA评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评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低频脉冲电刺激与针刺联合起到了较好的互补作用,两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促进大脑重塑的同时,防止肌肉的失用性萎缩,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刺可有效提高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肢体功能,提升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步行痉挛脉冲
他们使阿秒光脉冲成为可能
脉冲离散Ginzburg-Landau方程组的统计解及其极限行为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从步行到奔跑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